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五三 |
|
以後6天的行程,雖然大雨連綿不斷,每天都要徒步翻越3000多米高的大山,但畢竟沒有了敵情的壓力,沒有了饑餓的威脅。每到一處,印度的山地居民都給他們以熱情的歡迎。隊伍裡開始有了輕鬆愉快的氣氛,開始有了歡悅爽朗的說笑聲。 一天下午,隊伍在馬田休息。這是群山夾峙中的一條峽谷,碧藍的天,雪白的雲,山上怪石磷峋,清澈的溪水在山下流過。中國士兵,緬甸姑娘,美國人,英國人在溪水中洗浴、修面、嬉鬧。史迪威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多美的景色,要是我們有一架攝影機就好了。」 5月20日,史迪威和他率領的隊伍,經過16天的艱難跋涉,終於到達了印度的英帕爾。事後人們才知道,在當時所有撤出緬甸的部隊中,只有這支114人的隊伍,無論是軍人還是貧民,沒有發生一個減員。人們曾怨恨他的嚴厲和粗暴,然而,正是這位嚴厲而粗暴的老將軍,帶領他們平安地闖出了絕地。史迪威為此感到興奮和自豪,他在寫給夫人的信中說:「能把我的那幫人帶出叢林,我簡直高興極了。」 到達英帕爾的第二天,史迪威便病倒了。他躺在床上,「感覺就好像是進了地獄」。在那段艱難的行程中,他比別人耗費了更多的精力。一位踉隨他走出緬甸的記者,對他作了這樣的描繪:「將軍無疑是一位天才的『暴君』,他不僅靠權威,而且更靠意志驅動隊伍行軍……他看上去恰似憤怒的上帝,罵起人來猶如墮落的天使。他體重至少減輕了20磅,本來就十分瘦削的身體只剩下皮包骨頭。他雙手不停地顫抖,蠟黃的皮膚好像害了黃疸病,眼睛深深地陷入眼窩裡。」 病中的史迪威焦急地詢問中國軍隊的情況,但是沒有一點兒消息,英國人一無所知。史迪威叫來副官多恩:「快,通知布裡爾頓,派飛機偵察,一定要找到中國軍隊。」 中國遠征軍主力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陷入了絕境。 杜幸明率第5軍直屬隊和新22師,在號稱「死亡之谷」的胡康谷地中艱苦地掙扎。直到5月31日,蔣介石才不得不電令該部退往印度利多。但是,由於雨季已到,山洪暴發,部隊進退不得。美軍派出飛機,不斷空投糧食,才使這支隊伍免遭全軍覆沒。至8月上旬,杜聿明和廖耀湘率部到達印度利多,2萬多人的部隊僅剩3000病弱。 第96師先入胡康谷地,後經孫布拉蚌退往緬北葡萄脫離險境,靠空投糧食勉強維持。7月初,蔣介石電令該師回國。師長余韶率部經一個月的艱苦行軍,翻越高黎貢山,於8月初抵達滇西劍川。 第200師原定就近向景棟第6軍靠攏,但杜聿明卻另電該部北進歸建,致使該師陷入崇山密林之中。5月18日,第200師在轉移途中與日軍遭遇,師長戴安瀾胸腹各中一彈,後不治身亡。副師長高吉人、步兵指揮鄭庭笈率部突出重圍,於6月下旬返回滇西雲龍。 第6軍在整個入緬作戰期間,幾乎未發揮任何作用。暫編55師全師被擊潰,師長陳勉吾回國後被軍法處置。第49、93師由景棟撤回國內。 第66軍除新38師孫立人部入印外,新28、29師棄守臘戍之後,經騰沖轉回怒江一線,後退往滇西碧江。 中國遠征軍1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入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逃亡幾近三個月,死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作戰傷亡僅為1萬餘人,有近5萬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生還者僅約4萬人。有詩為證:「十萬大軍下緬甸,四萬殘兵僥倖還。一萬忠烈死疆場,五萬冤魂葬深山。」 5月22日,史迪威乘卡車離開英帕爾,趕到迪馬普爾。第二天,從那裡坐火車抵達美軍第10航空隊和空運指揮部所在地——廷蘇吉亞。布裡爾頓和斯科特等人趕來迎接了他。史迪威再次要求布裡爾頓派飛機尋找中國軍隊,並準備向他們空投食品和藥品。十幾天以後,美國飛機發現了遠征軍的蹤跡,開始源源不斷地空投救援物資。日本人滿心以為遠征軍在滂論大雨中退入「死亡之穀」,註定要「束手待斃」。後來他們才發現:「美國空軍及時解救了這些窮途末路的中國人。他們向胡康谷地和孟拱谷地空投了大量糧食和物品,才使奄奄一息的中國人免遭覆滅……據估計,至少有132噸糧食和物品被空投在中國軍隊的行軍路線上。」 韋威爾和亞歷山大趕來看望史迪威。他從內心裡對這兩個人感到厭煩,他們應當對緬甸的失敗承擔最大的責任。如果不是他們橫加阻撓,中國軍隊或許能早一點入緬佈防;如果不是他們硬要控制指揮權,蔣介石也許不至於那麼謹慎小心,縮手縮腳;如果不是他們把交通運輸搞得一團糟,中國軍隊的行動或許不至於那麼遲緩;如果不是他們倉皇向印度西撒,或許還能在曼德勒一線擋住日軍…… 史迪威早就察覺到,英國人根本就沒有保衛緬甸的決心和熱情。4月15日,他就曾致電馬歇爾,指出:「英國在印度的駐軍足以拯救緬甸,韋威爾竟不向緬甸增派一兵一卒;亞歷山大也一定得到了倫敦的命令,要他只是象徵性地抵抗一下就撤出緬甸。」事實正像史迪威所推斷的那樣,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坦白地寫道:「在亞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裡,羅斯福卻要我為中國人看守緬甸,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建議比美國人的這種胡思亂想更令人沮喪……對英國人來說,放棄100個緬甸也不會比丟掉一個印度更重要。」 由於缺乏共同的目標,史迪威和韋威爾、亞歷山大沒有更多的話好談。韋威爾考慮的只是保衛印度,他籌劃的卻是如何奪回緬甸。韋威爾在史迪威灼人的目光逼迫下,只好含糊地表示將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 5月25日,史迪威從廷蘇吉亞飛到新德裡。他一走進下榻的帝國飯店,就被蜂擁而至的新聞記者團團圍住。面對著耀眼的閃光燈,史迪威表情嚴肅地回答了記者們就緬甸戰役情況提出的問題。近一個小時之後,他用一段簡短而有力的談話結束了他的記者招待會。他說:「我聲明,我遭到一次沉重的打擊,我們不得不撤出了緬甸,這是一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必須找出失敗的原因,重整旗鼓,勝利地奪回緬甸。」 第二天,美國各大報紙幾乎都登了美聯社記者發回的現場報道:「5月25日,印度新德裡:在緬甸遭到沉重打擊之後,在穿越緬甸荒無人煙的叢林,疲憊地跋涉了140英里之後,約瑟夫·W·史迪威中將依然充滿著戰鬥精神。他在今天宣佈說,緬甸能夠而且必須從日本人手裡重新奪回來。」 那天晚上,他坐在飯店的寫字臺前,起草了一份給陸軍總部的電報。在英帕爾他就接到了馬歇爾的一封來電,他代表總統、陸軍部長和陸軍部全體成員轉達了對史迪威的讚譽和鼓勵。史迪威並不是一個愛虛榮的人,他並不需要這些美好言詞的安慰,他要的是物資、飛機和美軍的武裝部隊。如果他能有一個軍的美國部隊,緬甸戰役決不會是這樣的結局;如果第10航空隊能有多一點的飛機,而不是只有8架沒有機槍射手的轟炸機,日本空軍就不可能在緬甸上空如此猖撅;如果不是參謀部讓布裡爾頓轉向印度洋,接受韋威爾的指揮,他或許能在中國人面前能更理直氣壯一些。 他在給陸軍部的電報中說:「我相信,中國在戰略上具有決定性的重要地位,我對此深信不疑。因此不向中國戰區派遣美國部隊,無疑是個重大錯誤。」 現在,需要對英國說的話,他告訴了韋威爾和亞歷山大;需。要對美國說的話,他告訴了史汀生和馬歇爾;下面就是要對中國說的話了,他必須趕回重慶,把這些話告訴蔣介石。5月28日,他乘坐一架B-25轟炸機離開新德裡,開始了重返中國的航程。這正是:奇恥大辱銘心刻,重整旗鼓斬日魔;只緣盟國各有圖,此去山城費磋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