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五一


  5月6日,淩晨3點剛過,沉沉的夜幕還籠罩著緬北的崇山峻嶺,史迪威便命令才睡下不到4個小時的人們立即起床準備行裝。3點30分,這支隊伍又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他們必須爭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除了日軍的威脅之外,亞熱帶的雨季就要來臨,一旦進入雨季,每一條山谷都會傾瀉出滾滾的洪水,行軍將更加艱難。

  清晨,太陽剛剛從山邊探出頭來,他們趕到了曼西,這裡有一條向北的岔道,通往烏尤江的上游。瓊斯上校找來了一位嚮導,他們從那裡離開了去霍馬林的公路,朝著北方前進。

  車隊只行駛了不到5公里,使遇到一條河流。河夾在山谷之中,兩岸十分陡峭,河上只有一座竹橋,車輛無法通行。他們只好丟下汽車,徒步走完以後的路程。

  史迪威命令所有人員下車吃早飯,並做好徒步行軍的準備。隨後,他找來報務員,發出了他的最後兩封電報。

  一封發給了駐印度的美軍第10航空隊司令布裡爾頓少將,電報中說:「我們將沿著運鹽小道前往霍馬林,再從那裡去英帕爾。我們的糧食越來越少,附近也找不到糧食。請馬上派人攜帶食物和藥品,前往霍馬林等候。」他沒有忘記已處於危險狀態的大批難民,電報接著說:「請立即報告印度政府,成千上萬的難民和中國軍隊,正沿著胡康谷地的各條小路逃往印度,情況極度混亂,隨時有可能發生一場大災難。必須馬上在沿途準備糧食,並派出警察和醫務人員,否則將會有大批的人餓死。」

  正如史迪威所預料的那樣,沿著通向霍馬林道路逃往印度的難民大約有3萬多人,最後到達印度的,據統計只有2.1萬人。近1/3的逃亡者在那條恐怖的路上,被饑餓和瘟疫奪去了生命。

  另一份電報發給了重慶的馬格魯德將軍,並經過他轉發美國陸軍部。這份電報沒有提到他們的艱難處境,因為他知道重慶和華盛頓現在都愛莫能助。電報只是簡單地說:「我們現在英多以西50公里處,開始步行,帶有武器、食品和地圖。請勿擔心。中國軍隊也將沿這條路線撤往印度,現部隊已化整為零,由各部統率,已不需用命令指揮。這是短期內我的最後一份電報,再見。」

  因為馬上要轉入徒步行軍,電臺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電報發出後,報務員砸毀了發報機,並燒毀了密碼本和通訊記錄。

  這裡,史迪威確實遺漏了一件事情。或許是由於處境艱危,情況緊急,造成了他的疏忽;或許是由於某種無法克服的困難,例如電池沒電,電臺故障;或許是由於氣憤之極,怒不可遏,故意不那麼做;或許是由於他生性傲慢,並不把「花生米」放在眼裡……總之,他沒有直接報告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介石。這給他和蔣介石的關係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當天,蔣介石從馬格魯德將軍那裡得知了史迪威撤退入印的決定,頓時火冒三丈。他拿起筆來,在馬格魯德呈交的文件上批道:「史迪威脫離我軍,擅赴印度,只來此電作為通報,不知軍紀何在?」

  同一天,杜聿明倒向蔣介石發去了一封電報。他不僅像告狀似的報告了史迪威、羅卓英命令遠征軍西撤入印的情況,並稱:「我軍戰敗入印,將為英人所不齒,擬仍向密支那轉移,與日軍作一力戰,勝則收復北緬,敗則由騰沖回國。」

  蔣介石對他的「好學生」非常滿意,更增添了幾分信任和賞識。他立即電令杜聿明:「速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隨後,杜聿明以他對「校長」的絕對忠誠,繼續率軍向英多以北開進,把遠征軍帶進了緬北的死胡同。

  史迪威為做好行軍準備忙得不可開交,數量不多的食品必須統一管理,由多恩去負責這件事;除了食品和武器、彈藥之外,其他不必要的東西全部丟掉;必須規定嚴格的行軍紀律,不能讓一個人掉隊;應當到前面的村子裡去找一些挑夫來幫助運送行李……西格雷夫醫生來找他,請求不要丟下醫院裡那些緬甸姑娘。「怎麼回事?」史迪威莫名其妙,眉心擰成一個問號。西格雷夫告訴他,剛剛聽到幾個軍官議論說:「給那些緬甸護士們發點兒錢,打發她們走吧,免得拖累大家。」西格雷夫博士是美國浸禮會派到緬甸的醫學傳教士。他在緬中邊境的撣邦高原開辦了一所醫院,並培訓了一批緬甸護士,為山區那些貧困的老百姓治病。他善良、熱情、富於獻身精神,當聽到日本人入侵的消息後,他主動找到史迪威,要求在美國將軍領導下為中國遠征軍提供醫療服務。史迪威非常尊重和喜歡他。

  等一切準備工作完畢,史迪威命令集合隊伍,他站在一輛廢棄的卡車上,向他的雜色隊伍發表了行軍前的講話:「大家聽好,我要你們振作起精神來,跟著我一直往前走。只要我們咬緊牙關,努把力,就一定能克服眼下的困難,平安到達目的地。」他想起了西格雷夫告訴他的話,接著說:「有人想要拋棄婦女,說這種話的人真不知羞恥。現在不管是什麼人,你們都是我的士兵,誰也不許說長道短,不許違抗命令,不許掉隊。如果有誰不願遵守紀律,現在就可以領一個星期的食物自己滾蛋!如果要跟我走,就必須服從我的命令。」接下來,他交待了行軍路線和行程安排,最後說道:「今天,你們中間一定有不少人怨恨我的粗暴無禮,坦白地說,我的確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好老頭。不過,我一定把每一個人都帶出緬甸,等勝利地到達印度時,你們或許會理解我的苦心。」

  隊伍剛要出發,不遠處趕來了一小隊英國軍人。帶隊的是戴維森·豪斯頓上校,他手下有14名英國突擊隊員。史迪威問道:「你們從哪裡來?有乾糧嗎?」英國人疲憊地搖搖頭。史迪威露出不悅的神情,但還是同意讓他們留下來一同上路。這是一群在緬甸駐防多年,熟悉叢林作戰的軍人,一旦發現敵情,他們可能會有用處。現在,這支隊伍擴大到了114人。

  部隊沿著崎嶇的小路踏上了北去的征程。除了幾名在前方偵察的尖兵以外,史迪威走在隊伍最前面。他按照正規陸軍的行軍要求,準確地把步速控制在每分鐘105步。在天津第15步兵團時,卡斯特納將軍帶領他們進行的行軍訓練,使他練就了這套本領。雖然過去了十多年,他已是年近60歲的老人,但仍能非常熟練地做到這一點。

  那天下午,他們發現了一支販運私貨的馬幫,史迪威立即派幾名士兵追上去,把他們雇了下來,讓他們為這支隊伍馱運行李。卸下了行李,部隊可以輕裝前進了。傍晚,他們來到了一個山村部落。

  緬西北深山裡的土著居民,主要有親族、克欽族和珊族。由於交通不便,幾乎每個部落都有著不同的方言和生活習俗。他們長期與世隔絕,保持著善良、淳樸的性格,對來自遠方的客人,總是給予熱情豪爽的歡迎。他們不像緬甸中央平原及其以南地區的緬族人那樣,對英國人和中國人充滿了敵意。一位部落的頭人送給了他們一些番木瓜,雖然這種食品並不可口,但對極為缺糧的美國人來說,總是一種可以充饑的東西。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這兒的人,真不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