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四二


  史汀生讓史迪威介紹了中國的情況和他對中國的看法。史迪威認為,目前問題的關鍵是蔣介石能否把中國戰區的實際指揮權交給一名美國軍官。他十分瞭解蔣介石對中國軍隊的嚴密控制,擔心難以做到這一點;而沒有指揮權,手下又無美國軍隊的空頭參謀長將一事無成。史汀生告訴他,蔣介石已同意交出部分軍隊由美國人指揮,當時在華盛頓的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也答應了這一要求。他問史迪威對擔負這項任務有什麼想法,史迪威雖心存顧慮,但仍然表示:「我聽從調遣。」

  年已75歲的陸軍部長對史迪威產生了強烈的好感。他在日記中寫道:「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良好印象。他對中國了如指掌,在半個小時裡所談的關於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的第一手材料,比我以前瞭解的所有情況都要豐富。他對中國軍隊的英勇精神評價很高。」史汀生欣慰地感到:「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用的人才,他可以幫助我們對付那些將來的難題。」他決定向馬歇爾提議,把史迪威派往中國。

  馬歇爾並非沒有考慮過史迪威,但他認為像史迪威這樣的優秀軍官,應該去指揮美軍最重要的進攻戰役。現在「體育家」計劃取消了,德魯姆又拒絕受命,馬歇爾只好把目光轉向了史迪威。16日,他找史迪威談話,徵求了他對出使中國的意見。馬歇爾把一些有關的文件交給史迪威,對他說:「你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同盟國的關係,消除分歧,監管滇緬路運輸,同時使中國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爭取掌握指揮權,給他們下達總體的作戰任務。美國會在經濟上和裝備上給予大力支持。」他問史迪威,能否在這些方面做出顯著成績來?史迪威擔心的仍是指揮權問題,認為只要有指揮權,這些事情都是不難辦好的,他希望能就此問題得到蔣介石的明確答覆。馬歇爾表示,會向宋子文提出這個問題,並告訴史迪威,如果他出任這一職務,將會被晉升為中將軍銜。

  隨後,美國就史迪威的使命正式與中方交涉。1月19日,史汀生約見宋子文,向他通報了美方準備派史迪威赴華的決定,並詳細提出了史迪威所應享有的職權。主要是:第一,監督和管理美國援華軍用物資的分配與使用;第二,在蔣介石的統轄下,指揮所有在華美軍及經指定的中國軍隊;第三,作為美國軍事代表,參加在中國舉行的一切國際軍事會議,並擔任蔣介石的參謀長;第四,管理和改善中國境內的滇緬路運輸。為使中國能接受這些要求,史汀生表示將增加華南和緬甸地區的美國空軍,並向所有交由美方指揮的中國軍隊提供全部武器裝備。

  蔣介石把手中的軍隊看作命根子,決不肯輕易讓人,但是,美國人手裡也握有兩張他夢寐以求的王牌,這就是空軍力量和美械裝備。1月22日,蔣介石複電宋子文,一面對史迪威來華「甚表歡迎」;一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聯軍參謀長須受統帥之命令而行,此點應先決定,則其他問題皆可根本解決也」。次日,宋子文將蔣介石的複電內容函告史汀生,算是對美方作出了正式答覆。

  當天,馬歇爾和史汀生分別召見史迪威,將這一最後決定告訴了他,並與他作了進一步的深談。史迪威雖然覺得自己像個「烤熟的山羊」終於被送上了祭壇,但還是立即著手開始了各項準備工作。他認真研究了有關中國問題的各項文件,詳細瞭解了包括越南、泰國在內的中國戰區情況,以及緬甸的情況,並且與向中國提供租借物資的各部門取得聯繫。

  史迪威深深感到了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作為他赴華使命的最緊迫問題,是關於緬甸的防禦。當時從仰光到昆明的滇緬路運輸,是向中國提供援助物資的唯一國際通道。保持這一運輸通道暢通,才能支援和推動中國積極對日作戰,從而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但是,緬甸戰局正處於危險之中。1月20日,已佔領泰國的日本第15軍以第33、第55師團越過泰緬邊境,攻入緬甸南部。駐緬英軍兵力薄弱,鬥志渙散,無力抵擋日軍攻勢。中英兩國雖簽訂有「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但在協防緬甸問題上卻是困難重重。

  早在一個月前的中英美三國重慶會議上,蔣介石就提出要派遣中國軍隊入緬佈防。但是,傲慢的韋威爾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他當著蔣介石的面,用輕蔑的口氣說:「要中國人來保衛緬甸,實在是大英帝國的恥辱。」蔣介石只好命令已經開始動員的中國軍隊。暫勿入緬」。日軍進攻緬甸後,英國入慌了手腳,急忙向中國求援,但卻堅持要把中國入緬部隊交給英國人指揮。蔣介石雖然保衛緬甸心切,但決不願受制於英國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揮中國入緬部隊,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美國人對付英國人。史迪威的面前不僅有嚴重的敵情和戰爭,而且面臨著同盟國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和勾心鬥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換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務和職權達成了正式協議。同一天,美國公開宣佈了史迪威的赴華使命。像是為史迪威壯行和撐腰,美國國會於2月初通過了一項前所未有的5億美元對華巨額貸款。陸軍部還準備通過海運,向中國派去400名教官和技術人員,幫助訓練中國軍隊,教會他們使用美國的武器裝備,並向他們傳播美國的戰術和技術。

  史迪威進入了最後的準備。他以原第3軍軍官為主,組織了隨行的參謀班子。第3軍參謀長赫恩准將和步兵主任賽伯特準將,成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團工作過的軍官懷曼上校和博特納上校,也調到了他的身邊。軍事情報處的中國科科長羅伯茨上校,擔任了參謀班子的情報處長。出生于四川,曾在美國駐華使館工作過的戴維斯,被借調來擔任政治軍官。多恩上校繼續做他的副官,另外,還調來了一位年輕的夏威夷華人迪克·揚上尉。這個由35人組成的參謀班子,成為史迪威率領赴華的全部美國軍隊。

  出發之前,羅斯福總統于2月9日中午親自召見了史迪威,他總喜歡表現得比別人更瞭解、更重視、更關心中國,丘吉爾對這一點有很深的感觸,其實這主要是美國的戰略需要。羅斯福曾對他的兒子說:「如果中國人屈服了,你想想那會發生什麼?那會有多少個日軍師團騰出手來,他們會攻佔澳大利亞,唾手可得地奪取印度,直接沖向中東……那將是日本和德國的大規模鉗形攻勢,他們將在近東的某個地方會師,徹底切斷俄國的對外聯繫,把埃及孤立起來,封鎖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時候美國還能幹些什麼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與總統會面,但他並不為此感到榮幸,因為他對羅斯福沒有什麼好感。史迪威傾向於共和黨人,對這位民主黨的總統懷有政治上的抵觸情緒。同時,羅斯福是海軍出身,史迪威認為他總是「把海軍視為掌上明珠,而把陸軍當作後娘養的」。此外,羅斯福誇誇其談,從不容別人插嘴的習慣,也使沉默寡言,絕不多說一句廢話的史迪威感到無法接受。

  他們這次20分鐘的會面像往常一樣,由羅斯福滔滔不絕的談話壟斷了幾乎全部時間。史迪威覺得他講話的樣子像是對選民發表政見演說,是「漫無邊際的奢談」和「一大堆空話」。羅斯福並不想聽聽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議,也不想瞭解這位史汀生和馬歇爾十分賞識的陸軍將領。本來他們兩個人對中國是抱有共同的目標和願望的,如果他們加深一點兒互相瞭解,或許能夠在對華問題上達成更加一致的基礎,但是,這個機會失去了,這給史迪威的赴華使命留下了嚴重後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