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四三


  史迪威好不容易找個空子,向羅斯福問了一句:「總統是否有信要帶給蔣介石?」事先他通過史汀生向羅斯福提出了這一要求,希望羅斯福能給蔣介石寫一封私人信件。顯然,羅斯福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搖搖頭,稍稍停頓了一下,想找出幾句振奮人心的話來結束他們的會面。他說:「告訴蔣介石,我們永遠支持中國的事業,我們一定會堅持到底,直至中國收復全部失地。」

  兩天以後,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飛機離開華盛頓,開始了飛向中國的航程。兩年多以前,他乘船橫渡太平洋,從中國回到美國,那時太平洋還保持著寧靜,現在即使是飛機也不敢從太平洋上空飛過了。歐洲和北非的上空也不安全,他只有繞道南美飛越南大西洋,穿過非洲再轉向東方。史迪威的心清很不平靜,自從受命以來一直困擾著他的許多疑團,依然縈繞在他的心頭。「模糊不定的任務性質,無法預料的條件和形勢,這一切都造成了沉重的思想壓力。中國人會積極行動嗎?他們會不會袖手旁觀?英國佬願不願同我們合作?」正是:名將未成「體育家」,終作「祭品」來中華;力挽強弓欲射日,旁顧左右箭難發。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四章 兵敗緬甸

  日軍凶詐大奔襲,中英交惡錯戰機;
  強將難馭遠征軍,英雄無奈扼腕惜。

  話說史迪威乘飛機離開美國之後,先是南跨加勒比海,飛往巴西的納塔爾,從那裡向東飛越大西洋,到達非洲的利比裡亞;爾後再繞道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北上,於2月21日晚飛抵埃及首都開羅。

  第二天,飛機在開羅加油、保養,史迪威則利用這個機會,去美國駐埃及的軍事代表團瞭解非洲的戰場形勢。此時,英軍在埃及的戰況正急轉直下,處於不利的態勢。在上一年11月,英軍從埃及向利比亞境內的德、意軍隊發動攻勢,但很快就被挫敗。1個月前,隆美爾率領德意聯軍開始反攻,英軍節節潰退,損失慘重。

  聽到這個情況,史迪威不由得眉頭一皺,心裡一陣悸動。幾天前,他剛剛接到消息,新加坡的英國守軍8萬余人於2月15日繳槍投降,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入侵緬甸的日軍,也於2月9日突破薩爾溫江,正在向錫唐河一線推進。一旦日軍佔領緬甸,下一個目標就是印度。如果日軍攻下印度,德軍佔領埃及,那不就要出現軸心國東西對攻、打通歐亞的鉗形攻勢了嗎?史迪威既感到焦慮,又感到困惑,「我的天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世界正在崩潰嗎?」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華使命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在同盟國的戰略全域當中,推動中英合作,確保緬甸無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只有守住緬甸,才能保證美國的租借物資大量運往中國,使中國戰場更有效地牽制住日軍,減輕太平洋上的壓力;只有守住緬甸,才能阻止日軍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國被德日軍隊攔腰斬斷。但是,在日軍攻勢極為兇猛,同盟國節節失利的情況下,要守住緬甸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飛機從開羅起飛以後繼續東行,經巴格達、沙迦、卡拉奇等城市,於2月25日中午到達印度首都新德裡。

  新德裡位於印度原都城德裡的西南,是英國人在1920年開始修建的一座新興城市。這座城市建築宏偉,街道寬闊,綠樹成蔭,市容整潔,顯露出借人的現代氣息,但是,在其背後卻隱含著濃郁的殖民主義色彩。當時,印度人的反英情緒正在高漲,尼赫魯領導的國民大會黨發起了對英國的「不合作運動」,甚至有不少人主張親日反英。

  就在史迪威到達新德裡之前,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對印度進行了十幾天的訪問。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勸說英國人改變對印度的政策。允許印度在戰後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地;另一方面,則是遊說尼赫魯、甘地等人,勸他們暫時放棄爭取完全獨立的激進主張,與英國人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這兩方面都不肯作出妥協,蔣介石無功而返。尤其是英國人的頑固態度,更增添了他對這個老牌殖民帝國的強烈不滿。

  史迪威到達新德裡的當天下午,出席了英印軍總司令部召開的會議。總司令部大樓氣勢慶宏,足可以裝得下整個美國陸軍部;會議室裡坐滿了佩戴著中將、少將、準將軍銜的英國軍官,足可以指揮一支龐大的軍隊;但在前線,英軍卻只有三個旅的兵力。這樣一個事實,也在淋漓盡致地展示和嘲弄著大英帝國外強中乾、江河日下的頹勢。

  史迪威問起了緬甸的戰局,除一位軍需主任介紹了一下後勤供應情況外,其他人對緬甸戰況幾乎一無所知。當時,英印軍總司令韋威爾上將已出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正在爪哇指揮作戰。英國人既沒有緬甸防禦的全面計劃,也沒有與中國軍隊協同作戰的方案,甚至連日軍在緬甸的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都不清楚。據英國人說,由於新加坡失陷,荷屬東印度大勢已去,盟軍在爪哇的聯合指揮部已經解散,韋威爾馬上就要撤回印度。第二天,史迪威離開新德裡,飛往加爾各答,準備在那裡等候韋威爾。

  2月28日,韋威爾來到加爾各答。這位英軍在遠東的最高統帥神情沮喪,疲憊不堪,本來十分魁梧的身材顯得略微有些佝僂。半個月前,他從新加坡撤退時,慌亂之中從碼頭上跌了下去,摔傷了腰。他向史迪威講述了日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大攻勢,從香港的陷落、馬來亞的潰退、新加坡失守,一直到爪哇的慘敗。緬甸的形勢也十分危急。2月23日,日軍擊潰了錫唐河防線,正在向仰光的側後退進,仰光已陷入一片混亂。韋威爾目光低垂,仿佛有些羞愧地說:「這是歷史上最慘重的軍事災難。日軍的兇猛進攻、狡猾的戰術和空中優勢,使英軍產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感和自卑感,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意志。」緬甸能否避免重蹈東南亞失敗的覆轍,他似乎是毫無把握。

  駐守緬甸的英軍,有英緬軍第互師,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和裝甲第7旅等部,共約4萬餘人。除英緬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新近從中東地區調來的。2月20日,丘吉爾親自出面,希望再調兩個澳大利亞師來保衛緬甸,但被澳方拒絕,現在只有求助於中國了。韋威爾準備馬上趕往緬北重鎮臘戍,會見蔣介石,請他把已經應允的兩個軍,立即派往緬甸佈防。

  和韋威爾同機到達加爾各答的,還有美國空軍少將劉易斯·布裡爾頓。他在韋威爾麾下參加了爪哇作戰,這次來印度是準備出任美國第10航空隊司令。這支航空隊將接受史迪威的指揮,為盟軍的緬甸作戰提供空中支援。布裡爾頓本來躊躇滿志地想成為這個地區美軍的最高指揮官,對史迪威的到來深感不快。他趾高氣揚,拿著一根馬鞭晃來晃去,顯出一種自命不凡的狂妄。史迪威私下裡對副官多恩說:「空軍軍官為什麼要拿一根馬鞭?難道是為了趕鳥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