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此外,史迪威還焦慮地關注著太平洋戰場,日本人的瘋狂攻勢像一團烏雲,時時籠罩著他的心頭。1941年12月25日,香港的英國守軍向日軍投降。翌年的1月2日,馬尼拉失陷,駐菲美軍退往巴丹半島,處境十分危險。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馬來亞的英軍向新加坡方向退卻。史迪威擔心,如果形勢這樣發展下去,不等美國在大西洋發動攻勢,亞洲和太平洋就已經成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他沒有理由反對「歐洲第一」的戰略,但是,目前對美國構成最直接威脅的實際上是亞洲的日本。陸軍中不少人認為,「我們應當首先掃清太平洋,然後再轉向東面」。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據當時的民意測驗,有62%的美國公眾贊成把全部或大部分戰爭力量用於打擊日本,只有25%的人支持首先集中力量戰勝德國。 史迪威還想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同盟國「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這意味著中國在獨立抗擊日本侵略達4年半之後,仍然不得不承擔起牽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任務。中國會怎樣看待這個間題呢?他們能繼續堅持下去嗎?1942年的元旦那天,馬歇爾找史迪威談話,向他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情況。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珍珠港事件的當天,蔣介石就召見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主張成立以美國為領導的軍事同盟,共同對軸心國作戰。第二天,中國政府發表文告,正式對日、德、意三國宣戰。12月11日,蔣介石又致電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提議在重慶召開對日作戰問題的聯合軍事會議。他還特別召見一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將軍,要求美國出面制定一項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聯合軍事行動計劃,以及軍事互助協定方案。 12月23日,阿卡迪亞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由蔣介石主持,中國軍隊參謀總長何應欽、美國陸軍航空司令勃裡特、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韋威爾作為本國代表出席會議。不幸的是,會議一開始,三國的「同盟關係」就出現了裂縫。中國為協調各國的作戰行動,主張研究和制定一項全面的對日作戰計劃。美國從其戰略利益出發,基本上支持中國的意見。但是英國卻對中美兩國心存介蒂,不願讓兩國染指其在亞洲的殖民地。因此,韋威爾蠻橫地拒絕討論一項全面的計劃,只同意研究加強緬甸防禦問題。 中國對英國素來就心存不滿。自中國抗戰以來,英國人為了緩和與日本的矛盾,做了不少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情。1938年,英籍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將中國的關稅收入轉存日本銀行;1939年,英、日達成初步協定,承認日本對中國的佔領;1940年,英國先是將中國政府在天津的存銀5369萬元交給了日本人,後來又封閉了滇緬公路運輸3個月;這次會前不久,駐緬甸的英軍又在仰光劫奪了美國援華的150輛卡車和一批武器彈藥。現在英國人還是只顧自己保衛緬甸,絲毫不顧及同盟國的利益。 蔣介石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悅,面露溫色地說:「討論來,討論去,都只談保衛緬甸,沒聽見一句支援中國戰場的話。不知英、美兩國以後是否還支持中國抗戰?」何應欽也隨聲附和著委員長,怒氣衝衝地說:「中國願將在緬甸的所有租借物資全部退還美國,撤回中國駐緬甸人員,停止中、英、緬的一切合作。」 美國代表見狀,急忙出面調解。勃裡特一面大談一旦緬甸落入敵手,美國的租借物資也將無法運抵中國;一面又提出建議,將「支持中國戰線」的內容寫入會議文件。蔣介石也深知確保滇緬路運輸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清楚難以說服英國,只好作出讓步。會議終於達成了一項以保衛緬甸為主要內容的「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兩天以後,何應欽和韋威爾又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重慶會議的風波傳到華盛頓,引起了美國的不安。美國雖然把與英國的同盟關係放在第一位,但對拉住中國也十分重視。如果中國戰場能有力地吸引和牽制住日軍,那就會大大減輕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壓力。中英關係的不睦,特別是英國對華的輕視態度,實際上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史汀生對英國人傳統的傲慢和驕橫深為反感。他批評韋威爾「過於武斷,不講方法,還以舊日的英國方式對待中國」。馬歇爾直接給韋威爾拍去一封電報,充滿憂慮地指出,日本正在利用香港、馬尼拉等英、美殖民地的陷落,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反對西方特權的宣傳攻勢,企圖以此來瓦解中國的抵抗。因此,應當讓中國增強對英美的信任,理解英美的誠意,「使他們確信我們在遠東有著共同的目標」。羅斯福甚至曾要求丘吉爾把韋威爾從那裡調走,以平息蔣介石的不滿。 在極力彌合中英關係的同時,美國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蔣介石的抗戰熱情。12月29日,馬歇爾向阿卡迪亞會議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建議成立以蔣介石為最高統帥的盟軍中國戰區,並在中國成立盟軍的聯合作戰參謀部。丘吉爾最初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美國對中國在目前戰爭中所能作出的貢獻估計過高,但羅斯福最終還是說服了他。第二天,羅斯福把這一安排電告蔣介石。蔣介石非常高興地表示同意,並要羅斯福派出一名美軍高級將領擔任中國戰區的參謀長。1942年1月1日,26個同盟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根據美國的意見和安排,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列于美、英、蘇之後,在宣言上領銜簽名。丘吉爾雖然拿不出充足的理由反對此事,但心裡是耿耿於懷的。他在後來給韋威爾的一封信中,憤憤不平地寫道:「我應該讓你明白美國的觀點在很多美國人的腦子裡,中國和大英帝國一樣重要……如果我要把在美國學到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中國』。」 阿卡迪亞會議關於「體育家」計劃的討論仍在繼續,史迪威的注意力還不得不主要集中於大西洋和北非戰場。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對這項計劃的可行性產生了懷疑。1月13日,史迪威綜合各種意見,起草了一份簡明扼要的文件,列舉了不宜立即實行「體育家」計劃的65條理由。英國人堅持要美國實行這一計劃的立場也在發生動搖,因為英軍從埃及向利比亞發動的進攻遭到挫折,隆美爾已準備指揮德、意聯軍發起反攻。1月14日,也就是阿卡迪亞會議的最後一天,美英兩國的軍政首腦終於決定暫時取消「體育家」計劃。 史迪威為「體育家」計劃整整忙碌了20天,還沒有來得及鬆弛一下,一項新的重要任務如同不可抗拒的命運之神又落到了他的肩上。阿卡迪亞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陸軍部長史汀生約他到家裡個別談話。史汀生告訴他,陸軍正在物色一名最合適的人選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並且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命運之神正在向你招手。」 兩個星期以前,史迪威就從馬歇爾那裡得知了這一消息,但當時確定的人選是第1集團軍總司令德魯姆中將。德魯姆是陸軍中的元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過美國遠征軍的總參謀長。他狂妄自大、桀騖不馴,對參謀長馬歇爾曾屢有不恭。派他去中國,既可以滿足蔣介石提出的條件,又可以使馬歇爾擺脫掉這個難以駕馭的傢伙。史迪威認為:「從各方面來說德魯姆都是個合適的人選。」他的副官多恩更是風趣地說:「蔣介石是個自命不凡的人,那就讓我們給他派一個最自命不凡的傢伙吧!」但是,當德魯姆聽說不會向中國派遣美國軍隊時,他拒絕承擔這一任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