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史迪威在使館的頂頭上司,是納爾遜·T·詹森大使,一位48歲的、健壯的中產階級人士。他1907年到中國學習語言,開始外交生涯,在漢口、重慶等城市出任過領事,1925年晉升為美國國務院遠東司司長,1927年曾拒絕駐華公使敦促美國插手反對國民黨人的要求,1929年再次到中國出任公使。他是第一位會講漢語的駐華大使,對中國有廣博的瞭解。他的座右銘是道教的一句格言「無為而無不為」,無論走到哪裡,他總是自己書寫好這幾個字,掛在辦公室的牆上。也許由於都是務實的人,史迪威和他有一見如故之感。美國軍界頗有造詣的語言學家戴維·包瑞德上尉,是史迪威的助理武官。他們三位對中國文化、中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每每在一起談論起來都很愉快。 南京國民黨政府極力想使各國公使館遷人南京,以顯示外國承認這個政權是穩定的。但北平的外國公使大多不想去那座泥濘的城市。政府能否長期維持下去,仍是可疑的。但各國都在南京設立了由領事或代辦主持的辦事處進行工作。史迪威到北平時,英美兩國為了不讓日本在南京的外交級別高出一頭,也都把公使館升級為大使館。9月,詹森率全體館員到了南京,止或以大便身份舉行了遞交國書儀式。史迪威身著白色軍服,佩戴著各種獎章,看上去文質彬彬,是個極其英俊的武官。第二年北平使館所在地成了美國總領事館,但史迪威被留了下來。因為美國認為,從軍事角度考慮,繼續注視華北的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1935年10月,美國大西洋艦隊旗艦「奧古斯塔號」到泰國進行正式訪問。史迪威的職務包括兼駐泰國武官,於是搭乘旗艦入曼灣登陸,到了這個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泰國原名暹羅,從16世紀起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到19世紀末,由於成了英、法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而保持了獨立地位。1939年5月改國名為泰國。它的西鄰是緬甸,1858年被英國侵佔,被劃成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它的東鄰是柬埔寨,也是亞洲的一個古老國家,1363年被法國侵佔。所以泰國的戰略地位很重要,但此前的幾位武官都不曾來過這裡。這次泰國王室隆重接待了「奧古斯塔號」旗艦上下來的一行人,並第一次見到了美國武官。史迪威除參加宴會、社交聚會和王室人物會見外,還參觀了步兵、騎兵和防空部隊,編寫了一份關於泰國陸軍訓練、編制和防禦能力的詳細報告。這是他作為武官要觀察、研究駐在國的軍事能力和意圖的必盡職責。 史迪威自泰國返回北平時,已進入初冬的11月。日本在平津非軍事區以北集結了重兵,對宋哲元將軍施加壓力,要他宣佈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和山東等5省脫離南京政府,以完成日軍割取華北之計劃。宋哲元這次奉南京政府旨意,在日本壓力下依從了。但是,他並沒有屈服,他指望南京能作出抵抗的決定,但蔣介石卻按兵不動。 此時,美國使館看到,蔣介石不敢冒險同日本對抗,而宋子文卻對報界說:「是抗戰的時候了,即使戰敗,也勝過不戰而放棄一切。」史迪威問詹森大使怎麼看?得到的答覆是:蔣宋二人意見相左,美國的政策要看哪一種意見取勝而定。 日軍肆無忌憚,在平津一帶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恫嚇。11月25日,國民黨專員、漢奸殷汝耕在通縣宣佈冀東22縣脫離中國政府,日本要宋哲元12月10日前宣佈「華北自治」。中國人的怒火驟然爆發出來了!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了大規模抗日遊行。史迪威觀察到了這個如「五四運動」一般的「一二九運動」。當時路旁的行人,都為遊行的學生們鼓掌,一同高呼抗日口號,好多人不顧軍警的阻攔加入了遊行的隊伍,甚至連黃包車夫也振臂高呼起被禁止的抗日救國口號。這次遊行立即擴大到全國各大城市,勢不可當。向南京政府請願的學生們,乘上京滬線火車,沿途勸說人們迫使政府立即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隨後幾個月裡,北方民眾中出現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救亡聯盟」等抗日救國團體。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口號,在各階層民眾中廣為傳播,並受到熱烈擁護。 史迪威在這期間,不斷看到《大公報》等中、英文報紙上有關紅軍長征的報道。1935年底,他著手整理了一本「關於中國共產黨情況」的小冊子,也給別的武官看過。1936年2月,英國大使館在一項照會中,還專就史迪威提供的小冊子「很有意思」,表示感謝。史迪威當然不瞭解馬克思主義,但他熟悉並同情中國農民的苦難,所以他把共產黨的出現,看作是農民遭受壓迫的結果。小冊子中有這樣的話: 由於受饑荒、旱災和沉重的租稅、利息的壓力,中間人 和地主的壓榨,他們自然要奮起改變所有制,這就使他們成 了共產黨人——至少這是對他們的稱呼。他們的領袖採納了 共產黨的方法和口號,但是,真正追求的,是在合理的條件 下擁有土地。 史迪威的資料,大部分來自報紙,也有他的朋友提供的。當時他在西點軍校的校友、駐天津第15步兵團團長林奇上校曾對他說,1932年他從菲律賓來中國休假,在江西看到了共產黨軍隊,他們不抓壯了,卻給士兵發餉,而且不允許他們欺壓老百姓,這種做法與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地區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還有一位副領事,說他在雲南看到長征的共產黨軍隊士氣高昂,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目標一致。雖然他們裝備簡陋,吃不飽飯,疲憊不堪,但他們是由經歷過艱難困苦磨練過的人領導的,他們作為一個組織,表現出了自太平軍以來不曾有過的獻身精神和無私品德。 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彭德懷指揮紅軍長征到陝北,和陝北紅軍會師的13000人,以「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東渡黃河,在山西汾離公路南側的石樓、隰縣城郊和中陽縣關上村的戰鬥中,殲滅閻錫山的兩個團又兩個營,並在孝義縣兌九峪地區打退閻錫山的反擊。隨後紅軍在晉西北、晉南、晉東南的20多個縣開展群眾工作,進行抗日宣傳,歷時兩個多月,殲敵約7個團,擴大紅軍8000人,勝利回師陝北。 3月末,史迪威到太原和汾陽調查了這次軍事行動。他給陸軍情報部的報告說,紅軍是在「尋找維持生存的新地盤」。他還寫道:「他們的情報工作搞得很好。組織健全,戰術高明。他們不要大城市,甘願在農村過艱苦的生活。他們的武器裝備很差,然而卻把政府軍嚇得要死。」 史迪威還發現了共產黨丟下的傳單、佈告、宣言,強調他們代表全體中華民族的利益;用「人民共和國」的口號代替了「工農民主共和國」的口號;政策方面有了「不廢除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歡迎華僑資本家到根據地去發展工業」,「成立國防政府」等條文。史迪威認為,他們知道民族戰爭比階級戰爭的號召力大,而且能使他們和北方人接近。 詹森大使預料,中國民族抵抗運動的發展,「將是迫使日本使用武力的因素,這也就會使世界各國再次陷入尷尬境地」。但是,蔣介石知道,同日本人促和必將危及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地位,授人以柄,使共產黨人和他的其他許多對手能鼓動國人反對他。南方的李宗仁、白崇禧集團已經在利用採取抗日行動的要求作為藉口,再次企圖趕他下臺。所以,蔣介石在私下裡也談論武裝抵抗日本,用意是指望美國提早而不是過晚地給他援助。這時,詹森聽到了蔣介石給他捎的口信,說他的政策是繼續對日本進行武裝抵抗。詹森說,必須馬上查實這種意圖的虛實、真偽,免得使美國處於尷尬境地。怎麼查實呢?史迪威認為,看看他們是否在進行對日作戰準備就會清楚。這差事自然又落到史迪威身上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