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二七 |
|
然而,史迪威作為美軍《哨兵報》的撰槁人和「觀察家」,卻已開始看到了編遣是個「真正的問題」。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宣佈了的協議,不過是一紙空文,實際上各派系的軍隊是在招兵而不是在遣散。他還說,現在人們總是期望國民黨政府取得最出色的成果,以為中國統一了,政府是稱職的和負責任的,已經進入了建設時期。然而,冷酷的現實恰恰相反。一些省份的軍閥仍然在進行戰爭,國民黨各派系的衝突並未解決。史迪威依美國慣例和常規認為,在軍隊隸屬文官政權以前,遣散是做不到的。這樣,本來應該用於工業化建設的80%的稅收,卻要用來供應部隊了!建設是談不上的。 儘管史迪威的文章遠沒有揭露出國民黨新軍閥們拼死爭奪。互相傾軋之複雜和嚴重,但與許多當時說蔣介石好話的國外輿論迥然不同,他直言不諱地說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再一次言中了。 南京的這次編遣會議開了一個多月,蔣介石提出不含東北,全國共編50個師,旨在消除異己。馮玉祥提出的編遣準則是「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遺;革命有功者編,革命無功者遣」,意在保存自己的強大實力。實力本來就小的閻錫山,提了個抑制馮,增強蔣,而自己實力不減的方案。爭來爭去,會前的誓言都被拋到腦後。會議剛閉幕,李宗仁就查出蔣介石在部署搶佔桂系的地盤——湖南。於是,1929年3月爆發了蔣栓戰爭。桂系在南方的實力轉眼被蔣介石消除殆盡。就在史迪威準備離津歸國的時候,駐平津的桂系部隊被蔣介石起用的唐生智,帶來鉅款收買了,編進了別的部隊。司令白崇禧棄眾逃亡,由天津登船南下香港。蔣桂戰爭以桂系瓦解告終。 8月,蔣介石召開編遣實施會議,即第二次編遣會議,強行削減各地方實力派兵力。宣稱不願接受編遣者是「反革命」、「不革命」、「假革命」,殺氣騰騰,引起各實力派人人自危。閻、馮再次結合,10月10日馮部宋哲元領銜27名將領通電反蔣,列舉了蔣的六大罪狀,宣佈「蔣氏不去,中國必亡」,「僅率40萬武裝同志,即日出發,為國殺賊」。於是,爆發了蔣馮戰爭。第二次蔣桂戰爭,蔣唐(生智)戰爭,又相繼而起。 翌年,1930年,先是閻錫山深知蔣介石打敗其他派系之後,必將收拾自己,於是,以攻為守公開要求蔣「禮讓為國」。國民黨改組派、西山會議派的汪精衛、鄒魯等代表人物,看到閻打出了反蔣旗子,紛紛為其打氣。原第二、第三、第四集團軍的57名將領也聯名通電反蔣,擁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為副總司令。閻、馮、李於4日通電就職。閻設總司令部于石家莊,編桂軍為第一方面軍,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晉軍為第三方面軍,分別由李宗仁、鹿鐘麟和閻錫山任總司令,徐永昌任前敵總司令,還有石友三、張學良(內定)、劉文輝、何鍵、樊鐘秀分別任總司令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方面軍。於4月沿隴海、京漢、津浦鐵路向蔣軍擺開了進攻陣勢。南京的蔣介石也立即調集部隊,編作由叛馮歸蔣的韓複榘和劉峙、何成浚、陳調元分別任總指揮的四個軍團,於5月發起討伐閻、馮的總攻擊。 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原大戰就此開始了,雙方共投入上百萬兵力。打到9月,閻錫山在北平宣誓就職「國民政府主席」,發出「公平內政、均善外交」的施政宣言。但是,9月18日,雄踞瀋陽的張學良通電擁蔣,率東北軍分三路入關,使反蔣局勢急轉直下,救了蔣介石。中原大戰遂以閻、馮下野收場。然而,就在此時,日本人為侵佔中國東北邁出了一大步。 當初史迪威就軍隊編遣看出的「真正的問題」,竟發展得如此嚴重,不僅萬千兵民遭塗炭,東北大好河山也將淪喪。這正是:新舊軍閥打爛仗,文明古國遭禍殃;沃倫冷眼看華夏,內憂外患路茫茫。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章 蹉跎歲月 歸國執教本寧堡,恰逢經濟大蕭條; 風雲變幻望京華,抗日戰歌聲聲高。 話說1929年4月,史迪威一家要啟程歸國了。僕人們為了整理行裝,搬搬運運忙活了十來天。史迪威和共過患難的老趙即將分手,彼此都有些依依不捨。史迪威要全家和僕人們照了合影,留作永久的紀念。 1923年他們離開北京時,在北京出生的女孩史文森剛兩歲;這次他們從天津回國,在天津出生的男孩本傑明也快兩歲了。走路已經很穩的小本傑明,十分逗人喜愛,史迪威和威妮更是把他視為心肝寶貝,處處留心照護他。他們這兩個在中國出生的孩子,和他們的哥哥、姐姐一樣,在美妙的童年記憶中,對中國都有良好印象。 在史迪威帶回國的物品中,最珍貴的,是他不久前在東方手球賽中獲得的冠軍杯。這個精緻的景泰藍獎盃,還有一層意義,這是他的手球隊朋友們送給他的46歲生日的禮物。 回顧30年前史迪威16歲時,在揚克斯中學的「高地橄欖球隊」,是有名的猛將,破例獲得了校長貝克博士的獎勵。20來歲時,他又是西點軍校第一個籃球隊的隊員兼教練,陸軍體育領導部門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表彰了他作出的貢獻。如今,他已人到中年,但在近幾年西方剛剛興起的手球運動中,他仍走在前面,而且是在連年戰亂的中國和夥伴們打起了手球,並組織了首次比賽確實不同尋常。人們沿著他在體育發展大路上的足跡可以看到,他總是奮力走在歷史前列的。 1929年7月,史迪威的長子小喬已經17歲,和他當年一樣,也走進了西點軍校。子承父業,史迪威十分高興。他送小喬到達西點之後,便起身前往本寧堡步兵學校。幾年以前,他曾是這所學校年歲最大的學生;此次前來,他將擔任這個學校的戰術系主任。 這是馬歇爾副校長執意給他保留的位置。還在天津第15步兵團時,有一次訓練,馬歇爾要一位軍官帶70個人,去包抄當面敵軍的側翼,這位軍官竟不知所措;發不出命令,還抱怨沒有充分的地形資料。馬歇爾為他感到羞愧。當得知這位軍官是本甯堡步校名列第一的畢業生後,他產生了要參與改革這所步校教學的強烈欲望,史迪威完全贊成他的想法。因為他領教過這所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員照本宣科,要求學員死記硬背,結果學員根本不會依照實際情況和實戰要求進行指揮。他們認為,這個學校的教學方法必須改革,把按作戰教範、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改成適合實戰的教學方法,採用注重實戰演習的教科書,培養軍人的主動精神和判斷力。史迪威在西點軍校戰術系教過高年級班,曾把戰術和球類運動項目結合起來,提高學員的進攻機智和應變能力,摸到了搞好戰術教學的一些經驗。馬歇爾很賞識他的創造性,認定他是理想的戰術系主任。1927年11月,馬歇爾到本甯堡步校後,即對校務部工作進行改革,使訓練和技術工作有了起色。 本甯堡步校以內戰時期南軍亨利·L·本甯將軍命名。開始只從事步槍教練,後來逐步發展成為陸軍的基礎戰術學校,被人譽為「美國步兵之家」。1922年國會通過法案,把本寧堡定為軍事「要塞」。史迪威到校時,學校正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士兵營房、運動場。游泳池和戲院。學校和要塞禁區擁有比西點軍校面積大三四倍的97000英畝土地,其中有名貴的黃松種植園,幾座森林,若干溪流,一些起伏的小山。要塞的主要部分坐落在查特胡奇河東岸的懸崖上。有一條長達20英里的窄軌鐵路,將軍事演習區和駐地聯接起來。步兵第29團擔任步校的演習任務。經馬歇爾整頓後,還擁有了坦克」、大炮、施放煙幕的飛機,以及接近實戰的訓練場。史迪威非常高興,他感到在這裡的用武之地是非常大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