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原來蔣介石的軍隊佔領徐州之後,便揚言20天之內包圍武漢。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得知,便把河南省交給馮玉祥,要反蔣的唐生智、張發奎部從鄭州、開封地區調回武漢,鞏固長江方面的防務。這樣,原定要打到北京推倒奉系政府的第二期北伐計劃,半途而廢。 雄踞中原戰略要地的馮玉祥,成了蔣、汪拉攏的對象。馮先是參加了汪精衛「討蔣、分共」的鄭州會議。接著又參加了蔣介石和南京政府主席胡漢民的「徐州會議」。會後蔣、馮聯名發表「意見一致」的通電。馮發專電致江集團,促寧、漢合作早日實現。馮已決定和蔣介石站在一起,在所屬部隊裡,將劉伯堅等共產黨員和蘇俄顧問「禮送」出去,並多處作反共講演,令所轄的「豫陝、甘三省政府通飭各具,嚴防共產黨」。很顯然,馮已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離開了以「國共合作」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北伐大廈倒了一根大柱子。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鎮壓工農群眾,並揚言發兵南京討蔣。這時,日本拉攏蔣介石與張作霖結盟反馮,遭蔣拒絕,蔣把此事如實告訴馮,取得了馮的親近和支持。馮為援蔣而駐兵武勝關,鉗制唐生智東進討蔣,又為蔣克服了一大危機。 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民革命軍一部分主力,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馮玉祥致電蔣介石,呼籲寧漢雙方合作。但漢方堅持以蔣介石下野為條件,甯方則堅持反汪、反唐生智的立場。這時,甯方桂系李宗仁願與漢方妥協,並調其部隊控制了南京周圍。當蔣令桂系白崇禧部署部隊與漢方作戰時,白拒絕執行命令。蔣感到指揮不靈,便以退為進,下野離開南京,在上海發表辭職宣言,登船去了日本。 史迪威看到京滬報紙關於蔣介石「昨天已到長崎」的報道,和許多人的看法一樣,認為蔣不會善罷干休,將等待人們把他當作不可缺少的人物再請回來。 就在蔣介石下野後,張作霖遂命令張宗昌、孫傳芳沿隴海路攻擊馮玉祥,沿津浦路向南京反攻。 南京方面,桂系指揮不動全域,局勢相當混亂。馮玉祥的部隊自顧不暇,無力支持南京。南京以放棄讓汪精衛下野並可來寧為條件,向武漢呼籲合作,共同出兵對孫傳芳作戰。9月,甯方部隊挫敗孫傳芳的進攻,汪卻沒撈到大權,便返回武漢去了廣州。10月,南京決定舉兵討伐唐生智。11月,討唐戰爭勝利,桂系部隊佔據武漢,結束了寧漢對立局面。 1927年冬天,史迪威應《哨兵報》邀請,撰寫有關中國局勢的文章,因此,他對中國局勢的變幻有了更深一層的觀察和瞭解。他和編輯都認為,中國正在痛苦中掙扎,處於這個國家中的報紙,應該認識周圍的環境。他們贊同公使館對國民黨所持的懷疑看法,不贊成美國國內一些「感情色彩很濃」的人物的見解。這些人對中國一無所知,以美國利益論說中國革命,只能導致誤解。報社希望史迪威每週寫一篇頭版的文章,介紹中國的風雲人物。 史迪威寫的第一個人物是張作霖。對這位1875年出生的奉天海城人,他認為他的發跡主要是在1904—1905年,在打了19個月的日俄戰爭中,他包攬並壟斷了日、俄雙方共50多萬軍隊的糧食、軍需買賣,聚斂了大量的錢財,使他登上軍閥寶座有了雄厚的基礎。史迪威經過一步步考察之後。為《哨兵報》撰寫了可供幾個月連載的《張作霖小傳》。 這時,張作霖已把北方各省督軍的軍隊統一為安國軍,擁兵60萬。其方針和部署是:京漢、津浦採取防禦;正太、京綏採取攻勢;張宗昌為津浦路總指揮,孫傳芳為魯西、大名方面總指揮,張學良為京漢、正太方面總指揮,張作相為京綏路總指揮。至於關外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還擁有充足的後備兵力。坐著北京執政官第一把交椅的張作霖,又有如此重兵,也像當年的袁世凱那樣,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主持政務時坐的是帝王寶座一般的椅子;外出時也仿效帝王規格,金沙鋪路,街上行人要回避,店鋪要關閉門窗。清朝貴族和遺老們,見此情景眉開眼笑,升騰起恢復舊日天堂的希望。日本人在北京和華北的活動更加猖狂、放肆。然而,史迪威的考察結論認為:張作霖是註定登不上王位的。他的前途並不光明。 蔣介石從日本回到上海,第一要事是操辦和宋美齡的婚禮。這位41歲的新郎官,不惜重金,搞了兩次婚禮,先在宋家按基督教儀式舉辦,接著在大華飯店舞廳裡舉行盛大的世俗婚禮,賓客達1300多人。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布裡斯托爾上將和外國領事到場致賀。法國報紙諷喻說,蔣宋聯姻,不僅是槍桿子和鈔票的結合,而且他通過來氏家族可以進一步和美國拉關係。 在此期間,呼籲蔣介石複職最積極的,要數馮玉祥了。蔣和宋美齡蜜月期間,閻錫山與馮又聯名致電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請蔣複職。這樣到1928年2月,在蔣介石主持的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通過決議,恢復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並兼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把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才重提「北伐」。 北洋軍閥中「治軍有方」的孫傳芳,這時已率主力五六萬人攻佔了徐州。馮軍和蔣軍立即從南面和西面兩面夾擊,又把徐州奪了回來。蔣介石感激馮玉祥的鼎力相助,趕到鄭州和馮結拜把兄弟。 蔣介石如此急著和馮玉祥拜把子,是為拉攏住勢力最強的馮氏軍隊,進行軍事整編。這樣,蔣、馮、閻、桂四大新軍閥的部隊,到4月便實現了軍事編制的統一。第一集團軍4個軍團17個軍和1個騎兵師,由蔣介石兼總司令,沿津浦線北進,循泰安、濟南、滄州直驅天津;第二集團軍5個方面軍16個軍,由馮玉祥任總司令,在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區作戰,自新鄉以北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左與第三集團軍聯繫,會攻京津;第三集團軍6個軍和1個炮兵團,由閻錫山任總司令,沿京綏線及京漢線以西地區前進,同各集團軍會師京津。桂系部隊為第四集團軍,有8個軍和2個獨立師,由李宗仁任總司令,循京漢路,經鄭州、新鄉向正定、望都一帶集中,為第三集團軍的後援部隊。為了給粵系一個地位,任李濟深為總參謀長,到南京就職。蔣的總司令部設在徐州,主持全面軍事工作。馮玉祥坐鎮開封督師 4月10日,「北伐」軍開始總攻擊。此時,張宗昌的精銳部隊早已被馮軍殲滅,這次開戰僅一天即全線潰退,張宗昌乘裝甲列車一溜煙地撤退,由濟南而德州,最後退到了灤州。孫傳芳不知道張宗昌已逃跑,按原計劃猛攻蔣軍並連克蔣軍的豐縣、沛縣,向徐州逼近。蔣介石急電馮玉祥援救。馮派出孫良誠、石友三率預備隊反擊,收回豐縣,擊斃孫部袁家驥軍長,又在魚台取得大捷,使孫傳芳部潰不成軍,再無力應戰。至6月初,孫在北京發通電下野,殘部向馮軍投誠。張作霖見大勢已去,發表出關通電,並於當夜撤離北京。列車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河本大作預設的炸藥包炸毀,張作霖當即身亡。關內奉軍由張學良、楊宇霆率領撤回東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