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一八 |
|
全靠兩隻手揮鎬舞鍬的築路工,大多是當地的貧苦農民。史迪威對踏實幹活的底層人是富有同情心的,所以很快便在他們當中有了「說得上話」的朋友。他學他們說話,他們也高興同他說話。語言的勾通真奇妙,使他從生動的俚語、方言中,更瞭解了普通人之間非常多的共同點,也仿佛真的打開了理解這個東方古老文明民族的大門。於是他一有空便去和他們東拉西扯,談天說地,論古道今。想不到經過短短幾個月的來往和薰陶,不僅使他腦子裡貯存了大量從社會最底層視察中國的感性知識,而且若干年後,他一說漢語,總帶有明顯的山西口音。 6000人的施工隊伍,是按30個人一小隊編制的,每小隊有一名監工,一名工頭。史迪威厭惡那種對勞工頤指氣使的監工、工頭和油嘴滑舌、穿著綢緞長袍的承包商,但天天又要和他們打交道,許多事情仍要靠他們辦。他們各種各樣的面孔和行為,同軍隊相比確實複雜多了。但他善於適應環境,依情勢而採取不同的方法對付,使他對中國社會惡習的洞察,比以往深刻了許多。 進入6月,天氣越來越熱,史迪威仍然背著他的野戰背包奔波在築路工地上。他的背包裡有罐頭、食品,但他還是常常和中國人吃一樣的飯,只是晚上不睡鄉民的土炕,而睡自己用門板搭起的床鋪。到達離石施工時,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和駐軍團長,為他舉行了有50多道菜肴的歡迎宴會,他騎著一匹瘦馬,在軍號聲中檢閱了駐軍團長的隊伍。離石原名永川,是座歷史悠久的小城,有三川河、北川河流經此地,史迪威在北川河畔傳教士家的避暑勝地附近,發現一處可以把北京的全家人接來消夏的好地方,他僅用40美元就把一間空曠的房子搞成了「別墅」。 6月,天氣越來越熱,史迪威返回北京,和威妮帶著九歲的小喬,七歲的南希,還有老三塔特和出生剛滿100天的嬰兒,以及保姆、僕人等一行,乘火車到了晉中。剩下的一段路,由史迪威開了輛破舊的福特汽車趕往離石。路上每逢停車時,四周農民都跑來看,看外國小孩的眼球是不是藍的?看外國「婆姨」是不是和中國人一樣給孩子餵奶?當汽車陷進轍窩、泥坑時,會有不少人立即來幫助推車,見車子又跑起來了,人們便哈哈大笑。他們是溫和而有禮貌的,威妮對於農民的笑臉留有深深的印象。他們一家到達住地當天,跟在後邊拉著僕人和行李的馬車也平安到達了。閻錫山的「保境安民」口號,使山西不受戰亂災害,這在史迪威看來是名副其實的。 他們的新居是新粉刷過的一個通風、寬敞的大房間,房梁、屋頂、檀條雖然粗糙,但都是嶄新的。他們是這裡的首批「居民」,院子裡有各種野花,院子外邊,北川河沿岸有垂柳,還可聞鳥鳴,看蝴蝶飛舞;北側山溝有泉水瀑緩流過;南側山坡上有羊群低頭啃草。威妮和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天天都玩得很開心。 7月下旬,工程到了收尾階段,史迪威把剩餘的工作托給一位助手,自己則開始就地環遊。他先是騎馬向南進呂梁山區,經中陽到石樓,這一帶幾個縣當年有義和團起義,打著「興中滅洋」的旗子,攻下隰州城,懲辦助「洋鬼子」肆虐的官員。返回來他順三川河而西,經柳林到軍渡渡口觀賞黃河最窄區段的壺口瀑布,最後是沿黃河東岸北進,在頗為繁華的磧口鎮小憩。鎮上的行政官員,希望史迪威把公路延長到鎮上。 史迪威不是作家,但有作家的頭腦和觀察力,以及比作家還勤快的動筆習慣。回到自家的「別墅」之後,他情不自禁地就自己在工地和此行的見聞與感受,以《中國生活散記》為題,寫了一篇又一篇的紀實小品。對中國社會的眾生相描繪得栩栩如生,有許多對話十分精彩,使人感到談話人就在眼前,像契可夫筆下的農民一樣有聲有色、神態逼真。美國的《亞洲》雜誌發表了其中一篇有關築路的文章,他還獲得了100美元的酬金。 8月1日築路工程圓滿完成。史迪威全家回到北京。使館的同事們對他在軍閥混戰中完成了一項建設事業給予高度評價;在駐京記者群裡,他的冒險業績,被傳揚得帶了不少傳奇色彩。 11月,一批外國記者和國際賑濟委員會成員,跟著史迪威到了山西汾陽城,參加汾離公路通車儀式。一項不大的,但卻不尋常的交通建築工程傳遍了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想不到,過了11年,也即1932年,史迪威見英文版的《字林西報》報道,汾離公路由幹無人保養,「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十分惋惜。 1921年冬天,是他一家在北京度過的第二個冬天。僕人們把防寒的事情做得使他們全家人都很滿意。家裡的溫馨氣氛,使他常常想起童年時代揚克斯的家。和在東交民巷參加同事們的聚會相比,他更願意同家人在一起。孩子們長大了,他已接進中年,作父親的責任心和樂趣也明顯增加了。兒子和女兒都喜歡和他在一起。他編寫圖文並茂的動物寓言詩,引發孩子們動腦筋,還教他們念、寫漢字。念、寫當中,他順口講些中國的笑話、故事,使孩子們感到學習的樂趣。他很重視讓孩子們鍛煉身體,除了在院於裡做遊戲,有時還帶他們到城牆上漫步、到十三陵遠足。 過感恩節的時候,他特意讓廚師到全聚德買來烤鴨,使節日增添中國色彩。北京過春節的熱火情景也吸引了孩子們。他在家裡掛起了大紅燈籠,貼上「福」字,帶孩子們到隆福壽、護國寺逛廟會,像北京人一樣迎接春天的到來。 1922年春天,與山西省相鄰的陝西省最高首腦馮玉祥將軍同國際賑濟委員會談判成功,要修一條由潼關到省會西安的公路。他們一致要求,仍然由史迪威少校任築路總工程師。 史迪威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看來,老本傑明博士的信條「男子不工作就是罪過」,在他身上的烙印是很深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變得越來越閒不住了。儘管他知道在中國野外工作生活很苦,他還是毅然告別溫馨的家,乘火車出發了。 火車到河南省靈寶縣不能再往前走了,馮玉祥將軍派來的一支騾馬大車隊在迎候他。從這裡到西安,有整整8天的路程。史迪威為了免受坐鐵輪大車的顛簸之苦,一路上多是步行。到達臨潼時,一隊哨兵攔住了他們。原來,馮玉祥將軍特意安排他們在華清池洗個溫泉澡。這是史迪威離開北京以後一次最快樂的享受。 第二天,他輕輕鬆松走進了漢唐古都西安。城牆又高又厚,城內竟有荒蕪的大片空地。粉刷過的牆上,用藍色顏料寫著各種勸世箴言,「耕地、織布、讀書」,「不要吸煙,不要飲酒」,「公平交易」,「孝敬父母」等等。使他感到振奮的是,在街上行進的隊伍,唱著基督教的聖歌,隊列整齊,官兵精神飽滿,槍擦得很乾淨。給他的印象是:這裡比山西有朝氣。 馮玉祥的司令部設在老皇城。馮玉祥生於1882年,比史迪威大1歲,今年41歲。他身高體胖,住在一座小磚瓦房裡,說話慢吞吞的。史迪威感到他是位實實在在、沒有架子、易於結識的人。交談中,他對公路能不能築成並不那麼熱心,熱心的是軍火問題。他要史迪威先參觀他的武器庫、兵營和工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