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9月間,潘興將軍率第42師乘「巨獸」號返回美國後,美國人為他們接風洗塵,舉行了盛大的慶功閱兵。潘興將軍騎在馬上,威風凜凜,25000名遠征軍士兵緊隨其後,浩浩蕩蕩穿過彩帶飛舞的百老匯大街。紐約市民擁在馬路兩旁,迎接凱旋的英雄們。滿懷感激之情的國會議員們也異常慷慨起來,立即投票決定,晉升潘興為正式四星上將。 史迪威等早在7月歸來的遠征軍將士們,無幸得到這種榮耀。但享受了這種榮耀的將士也和他們一樣,越來越感到原先的。熱」在變「冷」,擔心起自己的前程和安置問題來。 就在此時,許多軍官收到了陸軍部發來的撤銷他們臨時軍銜的通知。史迪威被撤銷臨時上校軍銜,仍舊是個上尉。從1904年21歲當少尉,15年過去了,36歲的史迪威還在尉官的臺階上。然而事情還不止於此,國會已經就軍隊的前景展開辯論,議員們高喊著要減輕納稅者負擔的口號。陸軍參謀長佩頓·馬奇提出,陸軍常備軍削減為50萬人。裁減軍隊,這意味著軍官晉升的機會也將減少,軍官在一個軍階上往往又得幹上一二十年。 史迪威自歐洲戰場回來以後,本來就十分剛烈的性情,變得更容易發火。對於自己在陸軍的前程,他不想再耐心等待命運的安排,而是急匆匆地前往華盛頓,拜訪了在陸軍部人事局任職的老同學昌西·芬頓,直截了當地提出:「把我派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怎麼樣?」 芬頓說:「我們剛剛談論過派人去日本和中國的事,這倒是個機會。」史迪威詢問了軍事情報處的計劃。芬頓告訴他,到這兩個國家去的任務,是學習他們的語言,你已精通幾種語言,戰場情報工作又幹得好,是合適的人選。 史迪威要求去日本,芬頓說:「去日本的人員都已經任命了,去中國怎麼樣?」 「好吧,那就去中國。」史迪威答應了。1919年8月6日來了通知,他被任命為代表陸軍部的駐華首席語言教官。 這個新的任命如此順利地通過是由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美國陸軍參謀部正在整頓各駐外使館武官的情報工作。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和戰後形勢,陸軍部要求儘快建起一支經過精心選拔、訓練有素的武官隊伍。他們必須通曉駐在國的語言和軍事、政治情況以及風俗習慣,對駐在國在和平與戰爭時期可能做出什麼反應,要有深入的瞭解,作出可靠的判斷。 完成這樣的任務,要求武官必須有全面的軍事才能,並精通外語、工作效率高、本人自願,而且只能從步兵、騎兵、炮兵等戰鬥兵種中選拔,年齡要限於35歲以下。史迪威已36歲,本已超齡,但因為他語言天賦高,在主要方面不僅完全符合條件,而且屢經考驗,又有實際經驗,因此,可以不受年齡限制。 史迪威是個務實的人,36歲的他要負擔5口之家的生活,選擇職務不能不考慮薪俸的多少。武官是令人垂涎的職位,尤其是駐華使館的武官處,在遠東科裡是編制較大的,武官常常要組織一些外語專業畢業生為情報處搜集情報,所以除薪俸外還另有一筆收入。威妮也理解丈夫的選擇,很快便帶著孩子隨史迪威趕赴加利福尼亞。 史迪威帶著威妮和孩子們,由東海岸到了西海岸,住在鄰近舊金山的伯克利城。他要在這裡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期限為一年。 一投入學習,史迪威的心胸便開朗起來,頭腦也顯得格外靈敏了。儘管一翻開漢語課本便像走進了茂密的大森林,看不到路在何方,但困難的撞擊卻使他的語言天賦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他很快摸到了漢語獨特的發音和漢字構成的規則。他的學習天天有新的收穫,精神上也得到很大的快慰。 加利福尼亞的反日情緒很高漲,它是美國西部各州鼓吹組織「排斥日本聯盟」的策源地。參議員海勒姆·約翰遜每週發表一篇「反日」演說,抨擊日本稱霸世界的野心。他指出:「如果日本強盛起來,會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利益,美日關係中實際含有的戰爭因素必然要爆發。」 史迪威明白約翰遜的演說代表了西部地區參議員們強烈反對威爾遜總統的情緒。當巴黎和會上傳來威爾遜同意日本取得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的特權時,美國一些報刊接連發表文章譴責日本。野蠻地掠奪中國」,認為山東條款「十分不公正、不道德」;指責威爾遜屈從日本的恫嚇是「丟臉、墮落……」,「不是有身份的人應該幹的事」等等。美國輿論界的這種情緒對史迪威日後觀察中國問題的思路也產生了影響。 史迪威對漢語的學習,由於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因此把重點放在了書面語方面。他體會到,學習漢語的困難,與其說是要認識幾千個單字,不如說是這些單字的搭配與含義是千變萬化、其妙無窮的。經教授指導,他對浩繁的漢語單字作了統算和分類。他認為,經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掌握6000個單字,學者要掌握8000到9000個單字,而日常有3000個單字就夠用了。若能認得1000個基本單字就可以掌握到3000個單字。這些單字在字典上按照214個意符分列。漢語中約有880個聲符,加上意符(其中有些意符和聲符相重複)就構成了1000個基本單字。他在這個由繁到簡的概括、歸納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主攻方向放在了練習、複習這1000個基本單字上。經過半年多的攻讀,他已能看懂中文報紙上的短文章,儘管有時仍要借助字典查對一些字、詞,但他畢竟有了一把可以打開中國文化百寶箱的鑰匙。他的語言天賦,又一次得到良好的發揮。 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急躁脾氣在史迪威身上是融為一體的。第一階段學習剛結束,他和同去學習的霍斯福爾就向軍事情報處提出建議:立即到中國去學習,那裡有鍛煉聽力、練習口語的環境、條件,可以更快地掌握漢語。教授們贊成他們的建議,但軍事情報處堅持要他們按計劃完成學業。 1920年7月,學習結束,史迪威晉升為少校。在卡梅爾度假期間,他購買了這裡的一塊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地皮,準備將來在此安家。這時,威妮已懷有幾個月的身孕,但還是堅持隨史迪威一起到中國去。 8月5日,他們一家同霍斯福爾一家一起登上了開往太平洋彼岸—一中國的美國陸軍運輸船。 運輸船航行了40多個日日夜夜,繞過山東半島,於9月18日在中國北方重要港口秦皇島靠岸。史迪威知道,萬里長城就是從附近的老龍頭起步直達萬里之外的嘉峪關的;秦皇島駐有美軍,向南是北方海岸大城市天津,美國陸軍第15步兵團在那裡駐紮。這裡的港口。鐵路,都在他們和英印軍隊的警戒線之內。 史迪威一行由秦皇島乘火車駛往北京,沿途所見是中國秋天的美麗景色,卻沒有遇到中國官員。因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柱,第二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迫使清政府訂下「辛醜條約」,規定外國軍隊駐紮北京;由北京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分12個重要地區駐紮外國軍隊。中國在這裡的主權都叫帝國主義列強奪走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