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四五


  ——關於東南歐,蘇聯提請注意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方面宣佈,它對這些地區在政治上完全不感興趣。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是近現代最重大的國際關係事件之一,長期以來對其評價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正確評價這一歷史事件,必須聯繫當時的歷史環境,作出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它的歷史作用時也不應無視它的消極作用。

  這個條約的簽訂使蘇聯暫時避免卷人戰爭,贏得了鞏固國防的時間;但它也使德國取得了蘇聯中立的保證,希特勒可以放手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

  這個條約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蘇統一戰線,有助於蘇聯在二次大戰中避免兩線作戰;但它使歐洲力量對比立即發生了有利於納粹德國的變化,希特勒在進攻英、法時不用擔心東線的蘇聯,至少是暫時擺脫了東西兩線受敵的不利處境。這個條約的簽訂「炸毀了慕尼黑陣線」,粉碎了西方國家企圖勾結德國、「禍水東引」的美夢;但是,蘇聯與德國簽訂條約以後不再揭露當時的主要敵人——法西斯德國發動戰爭的罪行,反而與德國發表共同聲明,說什麼「然如蘇、德兩國政府之努力依然無效,則繼續戰爭之責任自當由英、法負責,」於是蘇聯疏遠了自己可能的同盟者,束縛了自己支援歐洲反法西斯鬥爭的手腳,不利於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危險的敵人。

  1939年8月英法蘇三國談判的破裂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英法蘇聯合抗德的可能性化為烏有。戰前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之所以沒有形成,推行綏靖主義政策的英、法政府應負主要責任,蘇聯外交政策上的失誤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中,蘇聯和德國劃分了勢力範圍,蘇聯這一行動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的。

  當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希特勒的盟友大發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條約對東京是沉重的打擊,因為日本已經在中蒙邊境同蘇聯作戰。據說,日本頭目曾告訴希特勒,他們在8月就可以參加「大規模的推進」。在反對德國同蘇聯簽訂這個條約的叫嚷聲中,日本平沼內閣倒臺了。倫敦保守黨中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氣發得最厲害。他們第一次叫喚要索取希特勒的命。但是,張伯倫政府依然故我。其後10天中,甚至在希特勒進攻波蘭之後,張伯倫仍然企圖召集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四國(英、法、德、意),來商討同希特勒取得協議以解決波蘭命運的問題。只是在這種嘗試遭到拒絕後,張伯倫才同波蘭簽訂了久經延擱的同盟條約,並且敦促波蘭進行抵抗。

  波蘭人怎能進行抵抗呢?英國、法國沒有送來援助。波蘭空軍兩天之後便不起作用了;兩星期內,有組織的波蘭軍隊已不復存在。這個原來親德、反蘇反共的政府,受到其「主子和朋友」的收拾後,不顧廣大人民的死活,倉皇逃到羅馬尼亞邊境某地。只有英勇的華沙市長留下來了,他把一些寧死不屈的市民召集起來進行最後的抵抗。

  本來唯一能夠及時趕來援助的是蘇聯,甚至許以這種援助的諾言原本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犯;但是,這種援助受到一個憎恨布爾什維克甚於憎恨希特勒的波蘭政府的拒絕。在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政府趁火打劫,充當幫兇,如今也落得捷政府同樣的下場。英國的頑固分子們,面對波蘭人的災難,同樣採取觀望態度,在保守黨的報紙上,沒有表示希望拯救波蘭,反而仍舊希望在東歐的廢墟上「把戰爭轉向蘇聯」。

  美國著名作家、新聞記者斯特朗寫道,在波蘭遭受危難的時候,一位蘇聯外交家曾對她說:「要是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們現在就會受到德、意、日同盟從歐洲和亞洲兩面夾攻。英法會據守馬奇諾防線並且資助希特勒。

  美國會成為日本的兵工廠來反對我們,就像它反對中國那樣。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後,我們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倫敦人士之間引起了矛盾。

  要制止對波蘭的入侵已經太遲了。張伯倫甚至沒有嘗試這樣做。可是我們已經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陣營,我們將不需要對整個世界作戰了。」英國政治家丘吉爾說:「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斯大林的首要考慮,就同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首腦的考慮一樣,是他自己國家的安全。」據斯大林後來告訴丘吉爾說,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決定蘇聯決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黴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證明已不可能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

  到1939年7月底的時候,斯大林顯然已經深信,法國和英國不但不要一個有約束力的聯盟,而且英國張伯倫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誘使希特勒在東歐發動戰爭。他似乎已經十分懷疑英國會對波蘭信守自己的條約義務,就同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信守義務一樣。而過去兩年,在西方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加強他的猜疑:張伯倫在納粹吞併奧地利和侵佔捷克斯洛伐克以後,拒絕了蘇聯關於召開國際會議擬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計劃;張伯倫在慕尼黑對希特勒姑息遷就,而且把蘇聯排除在會議之外;張伯倫在就締結防禦同盟共同對付德國而進行的談判中拖延退縮,並且讓1939年夏天稍縱即逝的時光在空話中消磨淨盡。

  美國著名記者、《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寫道:「有一件事情除了對張伯倫以外,幾乎對誰都是肯定無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動面前都要動搖的英法外交,現在已經完全破產了。這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一步一步後退:

  1935年,希特勒公然藐視它們而下令徵兵;1936年,他進軍萊因蘭;1938年,他奪取了奧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蘇台德區;1939年3月,他佔領了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有蘇聯在它們一邊,它們還能使那位德國獨裁者對發動戰爭有所顧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發動戰爭的話,它們還有可能迅速把他擊敗。但是現在,它們把這樣一個最後的機會都斷送了。」

  1939年9月17日,正當德軍攻佔大半波蘭、合圍華沙並限令華沙當局在12小時內投降之時,蘇聯政府向波蘭駐蘇大使遞交了一份聲明。聲明指出:「波蘭政府已經崩潰且已無生命的跡象,這就是說實際上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於無效……波蘭已經成為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的種種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場所。蘇聯政府迄今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態度來對待這種局勢了。」「蘇聯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同胞被拋棄,任人擺佈而毫無保障。」「鑒於這種局勢,蘇聯政府命令紅軍總司令部所屬部隊越過國界,去把西烏克蘭和西俄羅斯的居民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以同樣內容發表了廣播演說。同日淩晨,蘇軍越過蘇波邊境向波蘭東部進軍,不僅進駐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而且越過了寇松線。蘇聯所佔領的波蘭地區面積為2O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人。接著,9月28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邊界條約,確定了兩國「最後的國界」;10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分別併入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