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四二


  在表決時,張伯倫以366票對144票在下院獲得勝利,但是約有30名保守黨人棄權,包括丘吉爾、艾登、古柏、阿末利和麥克米倫。為此,張伯倫感到不安,但是毫不動搖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對的。他寫信給坎特伯雷大主教說:「捷克斯洛伐克人有朝一日將會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拯救他們,使他們有一個更幸福的未來」,慕尼黑協定「終於為全面的和平開闢了道路,而只有這種和平才能把世界從混亂中拯救出來!」張伯倫給捷克斯洛伐克人帶來的是什麼「幸福」呢?請看: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著280萬蘇台德日耳曼人和80萬捷克斯洛伐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他們構築了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與之媲美。

  這還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鐵路、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這個國家被肢解以後,喪失了66%的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和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好端端的一個富庶繁榮的工業國,僅僅在一夜之間就被瓜分豆剖而破產蕭條了。

  更有甚者,1939年3月15日,也就是慕尼黑協定簽訂5個月之後,希特勒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殘餘部分;從此,這個有著12.78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500萬人口的國家,被希特勒「從地圖上抹掉了」。3月23日,德軍又進一步侵佔了立陶宛的默默爾港。4月3日,希特勒又下達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的密令。在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西方國家仍一味迎合希特勒,鼓勵「禍水東引」,對蘇聯政府「聯合起來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倡議,採取置若罔聞、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在歐洲走向戰爭的這一段歷史上,1939年3月21日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這一天在柏林、華沙和倫敦都有頻繁的外交活動。法國總統在外交部長龐納陪同下,到達英國首都進行國事訪問。張伯倫為了應付國際輿論,向法國人建議,他們兩國同波蘭和蘇聯一起發表一項正式聲明,宣佈四國將立即協商制止在歐洲發生進一步的侵略行徑。3天以前,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建議,正像他一年以前在德國併吞奧地利以後曾建議的那樣,召開歐洲會議,由法國、英國、波蘭、蘇聯、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參加,採取共同行動來制止希特勒的侵略。

  但是,英國首相認為蘇聯的建議「尚未成熟」。他對莫斯科十分不信任,因而認為由英、法,蘇、波四國發表一項宣言,就是他所能做的極限了。他的建議由英國駐華沙大使在同一天提交給貝克,但是就包括蘇聯在內這一點而言,都受到了頗為冷淡的對待。這位波蘭外長甚至比張伯倫還要不相信蘇聯;此外,他也同英國首相一樣,認為蘇聯的軍事援助沒有什麼價值。他保持著這種看法,一直到大禍臨頭都毫無改變。

  到了4月16日,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會談的當天,蘇聯外長在莫斯科接見英國大使,並且正式建議英國和法國同蘇聯締結三邊互助條約。蘇要求締約國簽訂一項軍事協定來使互助條約具有實效,還要求由簽字國(如果認為合適的話,還可以加上波蘭)對中歐和東歐所有認為自己受到納粹德國威脅的國家作出擔保。斯大林希望西方國家同蘇聯團結起來,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正如5月4日丘吉爾抨擊倫敦遲遲不接受蘇聯的建議時所說的,「如果沒有蘇聯的積極協助,要組成一條反對納粹侵略的東方戰線是決不可能的。」然而蘇聯的建議竟然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驚愕」。

  在下院5月19日的辯論中,英國首相繼續對蘇聯建議採取了如丘吉爾所說的冷淡甚至不屑一顧的態度。張伯倫有點懶洋洋地向下院解釋說,「在兩國政府之間有一道幕,或者說一道牆,極難穿過。」丘吉爾則在勞合·喬治的支持下爭辯說:莫斯科提出了一個「公平的建議」,它比張伯倫的建議「更簡單、更直接、更有效」。他請英王政府「給腦袋裡裝上點兒殘酷的現實。

  如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就不可能在西方有令人滿意的防務,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5月份的最後一天,莫洛托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又以新的外長身份作他上任後的第一次演說。他批評西方國家猶豫不前,並且宣告,它們要是真想同蘇聯一起制止侵略的話,就必須拋開枝節問題,在三個主要點上達成協議:

  ——締結一項純屬防禦性質的三邊互助條約。

  ——對中歐和東歐的國家,包括所有與蘇聯接壤的歐洲國家在內,作出擔保。

  ——締結一項明確的協定,規定三國彼此間提供並且向受到侵略威脅的小國提供及時而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範圍。

  但是,英法蘇談判進展仍十分遲緩。波蘭和羅馬尼亞很樂意得到英國和法國的擔保,它們拒絕接受蘇聯的擔保。甚至不許蘇聯軍隊通過它們的國境去抗擊德國的進攻。在這種僵局下,莫洛托夫在6月初建議英國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來參加談判。可是哈利法克斯勳爵不願意去。艾登表示願意代他前去,然而張伯倫拒絕了他的建議。後來決定派一名外交官前去。待英法代表抵達莫斯科後,莫洛托夫雖和他們舉行了11次會談,但英法代表在實質性的問題上仍拒絕表態。莫斯科對此十分氣憤。

  日丹諾夫在一篇題為《英國和法國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礎上同蘇聯締結條約》的文章中說:「在我看來,英國和法國政府似乎並不想努力達成一項蘇聯能夠接受的真正協議,而是想作作姿態,以便向他們本國的輿論表明所謂蘇聯的不妥協態度,從而好同侵略者締結協定。」斯大林不信任英國和法國,他認為西方盟國可能到最後會像一年以前在慕尼黑那樣,同希特勒做成一筆交易。最後張伯倫在四面八方的猛烈批評和壓力下,7月23日,才和法國同意了蘇聯的建議:立即舉行軍事參謀人員的談判,擬定一項具體規定英法蘇三國如何對付希特勒軍隊的軍事條約。

  人們不會忘記,當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發生時,張伯倫親自出馬同希特勒談判,飛來飛去,不辭千辛萬苦。但等到與蘇聯談判時,卻只派一些無足輕重的角色,7月下旬派去進行軍事談判的代表團,慢吞吞地坐船來到蘇聯時,還忘了帶全權證書。儘管如此,斯大林對這一談判仍非常重視,一開始就提出締結英、法、蘇三國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並要求保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與蘇聯接壤國家的安全和獨立,但是英、法政府卻非常不信任蘇聯,也不相信蘇聯的軍事實力。他們只要求蘇聯單方面承擔許多義務,而卻不對蘇聯的安全承擔任何義務。

  到8月中旬的時候,英法兩國同蘇聯在莫斯科的談判,事實上正陷於停頓狀態。英法軍事代表團是8月11日乘船抵達蘇聯首都的。他們在談判時不與蘇聯代表討論在什麼地方,以何種方式,用什麼武力來對付納粹侵略。他們避而不談締結軍事條約的實質問題,只就抽象的無關緊要的所謂「原則問題」消磨時間。

  蘇聯代表伏羅希洛夫說,你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項全面的軍事條約。」這位蘇聯元帥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有沒有規定波蘭該採取什麼行動?一旦戰爭爆發的話,英國拿得出多少軍隊來援助法國軍隊?比利時會怎麼辦?他所得到的答覆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滿意的。法國代表杜芒克說,他對波蘭的計劃一無所知。英國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說,目前英國有5個正規師和1個機械化師。而蘇聯則說,戰爭一開始,它能派出136個步兵師、5000門大炮、1萬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來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