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三二


  為了發動侵略戰爭,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輿論。學校教育全力灌輸「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法西斯理論。希特勒想把德國青年培養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說:「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強烈主動性的、主人翁氣概的、不膽怯的、殘忍的青年。絕不許他們軟弱和溫和。我要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出驕傲的神色和猛獸般獨立的光輝。」德國法西斯還編造了一套極端反動的種族理論。說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級的人種」,應當統治其他民族。

  希特勒叫囂:「我們要精選一個新的統治階層,這個階層不知溫和為何物;這個階層將認識到自己屬￿優良種族,因而有權統治別人;這個階層將能毫不動搖地奪得並堅守它的統治權。」希特勒還偽造德國「人口過剩」的理論,說消除「人口過剩」的唯一辦法就是奪取「生存空間」,要「集結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尋求新的生存空間」。怎樣奪取「生存空間」呢,他說,「要解決德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動武,要動武而又想一點風險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揚言要用刀劍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膽敢對我們的這一行動加以阻撓,我們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只有當德國重新用它自己的刺刀尖來保衛自己的時候,我們的權利才能獲得保護。」希特勒還竭力煽動反共反蘇,製造赤色蘇聯「威脅」的謊言,表示德國重振軍備是為了反對蘇聯的「威脅」;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稱,德國增加軍隊是為了「維持和平」,並表示,德國的軍事力量「絕不願為戰爭攻擊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與此同時,德國宣佈實行國防軍法,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將軍隊和警察擴編為12個軍,36個師,約50萬人。

  1936年3月,希恃勒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派兵進入萊因非軍事區。這是一項帶有很大風險的軍事行動,因為這時德國實力雖有增強,但希特勒羽毛未豐,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戰,正如希特勒以後所供認的那樣,在進軍萊因區以後的48小時,是他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向萊因區進軍,德國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國對德軍進駐非軍事區沒有採取任何認真的措施,而英國則採取縱容的態度。就這樣,希特勒以區區4個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虛實,摸到了底細。德軍進佔了萊因非軍事區,《凡爾賽和約》所給予德國的限制和束縛也就蕩然無存了。同年7月,德國夥同意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至此,地處歐洲心臟地區的法西斯德國就變成了最危險的世界戰爭策動者,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用武力向外實行侵略的歐洲國家,又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幫兇。意大利經濟基礎薄弱,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預算出現巨大赤字,全國失業人口超過100萬。為了擺脫危機,墨索里尼極力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擴軍備戰,企圖通過武力進行擴張,掠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進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為了重新分割東非與北非的殖民地,獨霸地中海,控制紅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與亞洲及殖民地的聯繫,發動了侵略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出動20萬大軍,從北、東、南三路侵入阿比西尼亞。阿國軍民奮起反抗。1936年5月,意大利佔領了阿比西尼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阿比西尼亞皇帝海爾·塞拉西流亡英國。意大利侵略軍以歷時7個月,死傷14萬人的代價佔領了阿比西尼亞,並將其與意屬索馬裡、厄立特裡亞合併,組成意屬東非帝國。

  意大利侵佔阿比西尼亞全境後不久,又夥同德國對西班牙內戰實行了公開的武裝干涉。本來,德、意之間存在著矛盾。

  1934年希特勒企圖染指奧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對,意大利也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度陳兵意奧邊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難而退。事後,意大利感到在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的鬥爭中,主要對手是英國和法國,意大利需要有德國支持,以對付英、法。而德國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時,也給予了積極支持;希特勒還曾訪問羅馬,當面吹捧過墨索里尼,兩國關係有了重大改善。

  在武裝干涉西班牙時,兩國關係更加密切,並在1936年10月簽訂了共同協定,結成了「柏林—羅馬軸心」。

  在東方,日本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實行法西斯化的同時,在經濟上也加快了軍事化的步伐。從1931年起,日本的軍事預算年年上升,1936年達到10.7億多日元,占財政支出的47%以上。日本政府還頒佈和修改了許多法令,加強了對主要經濟部門的控制,逐步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日本的軍事工業急劇膨脹,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構成軍事工業基礎的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在1931年至1936年間增長了2.5倍。生鐵產量,1931年不足16萬噸,1936年增至200萬噸以上。

  1934年初,日本統治集團以國家壟斷企業八幡鋼鐵廠為中心,把屬￿三井等五大財閥的鋼鐵公司合併,組成龐大的日本鋼鐵公司。日本經濟軍事化的過程,也是壟斷資本擴大的過程。到1936年,大壟斷企業特別是重工業部門,一般都控制了各該部門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從1932年至1936年,財閥控制的企業接受政府軍事訂貨達55億日元之巨。經濟軍事化促進了財閥同軍部的勾結,為擴軍備戰創造了條件。日本軍隊得到大力擴充,裝備有了很大改善。

  1930年,日軍人數為23萬人,到1936年達到38萬人。海軍總噸位超過150萬噸。

  日本強化法西斯統治和實行經濟軍事化的目的,是為了對外實施侵略擴張,它的侵略目標首先是中國。

  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毀了瀋陽北郊柳條溝的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襲擊」日軍,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在日軍進攻面前,蔣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萬東北軍不戰自退。在事變後4個月裡,日軍侵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白山黑水間的大好河山全部淪于敵手。

  1932年,日軍又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第十九路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奮起抵抗,粉碎了日軍佔領上海的企圖,史稱「淞滬之戰」。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炮製了偽滿洲國,並要國際聯盟承認。

  翌年,日本以國際聯盟拒絕承認偽滿洲國為藉口,宣佈退出國聯。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全境後,逐步向華北地區蠶食。1933年1月初,佔領了中國東北和華北之間的咽喉要地山海關,3月又侵佔熱河省(今內蒙、河北省之一部),並逐步擴大在華北的侵略活動。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兩國結成了侵略聯盟。1937年7月7日,日本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製造「蘆溝橋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就這樣,日本逐步成為亞洲戰爭策源地,首先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30年代後半期的國際形勢不僅令人憂慮,而且十分險惡。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迫近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加緊軍備競賽。從1934年到1936年,日本的軍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從43.4%增加到70%,而德國從21%增加到67%,意大利從20%增加到52%。

  面對這種情況,斯大林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了。他相信戰爭已迫在眉睫,蘇聯在東西兩面都受到威脅,而且很可能在它還未來得及積聚力量之前大戰就爆發了。正是出於這一考慮,他命令加快實現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化,加快國防建設。他多次指出「落後就要挨打」,不能再浪費時間了。凡爾賽條約只不過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停火協定。他密切注意西方的動向,尋找即將來臨的衝突的早期徵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