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三一


  第十一章 戰爭風雲

  法西斯蒂太猖狂,耀武揚威耍刀槍;
  癡心要吞全世界,狼煙四起眾驚慌。

  正當蘇聯人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戰爭風雲驟起,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已經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勢力加緊擴軍備戰,肆行侵略,對世界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斯大林號召蘇聯人民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加快農業集體化,特別是加快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建設,全國開展了斯達漢諾夫運動和「時間啊,前進!」的勞動競賽。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時期,這個和平只是前後兩次世界戰爭之間的「暫時休戰」,它實際上是下一次世界戰爭的準備時期。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的所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帝國主義列強完成了一次對世界的重新瓜分。這次瓜分是和當時的實力對比相適應的。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很快發生了變化,它們在戰後形成的相對均勢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問題,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德國雖然因為戰敗而被嚴重地削弱了,但它還是一個歐洲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有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巨大的經濟潛力。但是,單靠德國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實力是不可能的。德國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壟斷資本的扶植分不開的。由於大量的外國資本同德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使德國帝國主義很快東山再起,回到爭奪世界霸權的行列。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德國的扶植是多方面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道威斯計劃」所起的作用。這個計劃是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專家委員會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為外國資本進入德國打開了大門。據統計,在1924年至1932年間,投入德國的外國資本達318億多馬克。德國利用這些資本恢復了信貸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復了生產,更新了工業設備,實現了主要工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使德國很快地恢復和發展了自己的重工業,首先是冶金工業和軍事工業,重建和加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

  西方壟斷資本還在技術、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國,幫助德國獲得提煉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膠的先進技術。1933年2月1日,美國軍火托拉斯杜邦·德·尼·摩爾公司,更不顧凡爾賽和約關於禁止德國輸入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的規定,同德國締結了一項出售軍火的協定,把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出售給德國。不久,英國的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國簽訂了出售軍火的合同。英國及其自治領向德國提供了它所需要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合金等戰略物資;美國向德國大量供應石油;德國需要的生鐵、廢鐵、鐵礦石,也是英、法等國提供的。

  因此,在1921年至1929年間,德國工業生產平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而英國在同一時期的每年增長率只有1.7%。到1929年,德國的工業總產值以及鋼、鐵、鋁、電力等的生產已經超過英法,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德國資本的集中和壟斷有了很大的發展,蒂森、克虜伯、法本等一小撮壟斷巨頭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對德國重新軍國主義化和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在逐漸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德國統治階級竭力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1924年9月,德國政府正式向戰勝國提出下列要求:接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並給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國的戰爭責任,給德國殖民地委任統治權,修改凡爾賽條約有關軍備的條款。

  1925年10月,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國在瑞士洛迦諾召開的會議,對助長德國的擴張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次會議確定了德國西部的邊界,但卻向德國敞開了向東方鄰國和蘇聯侵略擴張的大門。會議還決定讓德國加入國際聯盟。這樣,德國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力。洛迦諾會議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在凡爾賽條約的基礎上調解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在政治上縱容德國向東方擴張的會議。這次會議是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里程碑。斯大林指出:「洛跡諾公約是為新戰爭配置力量的計劃」,它「孕育著歐洲的新戰爭」。

  在恢復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同時,德國還採取種種手段重整軍備。

  1928至1929年間,德國開始秘密地建造飛機、裝甲車和坦克。到1929年底,德國已有12個飛機製造廠,6個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在研製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還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國建造潛艇和其他軍艦,並積極從事軍用化學、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德國利用西方列強憎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心理,大談「蘇俄威脅」,抱怨自己「毫無防禦能力」,要求撤消對它的軍備限制,實行軍備平等。於是,在日內瓦裁軍會議期間,英、美、法、意、日五國政府首腦會議便於1932年12月通過決議,原則上承認了德國軍備平等的權利。在同年舉行的洛桑會議上還正式取消了德國的賠款義務。

  1933年1月,希特勒被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捧上了台,當上了德國的總理。

  希特勒上臺是德國壟斷資產階級重新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一個重要標誌。希特勒上臺後,立即實行法西斯的極權政治,血腥鎮壓德國共產黨和勞動人民,瘋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大力擴軍備戰,製造輿論,準備冒險發動戰爭。

  希特勒就任總理後的第二十八天,即1933年2月7日,精心策劃了國會縱火案,嫁禍於德國共產黨。6周之內,逮捕了德共領導人和積極分子18000余人,取締了德共在議會中的所有席位。隨後,社會民主黨及其他資產階級政黨也相繼被迫解散。希特勒還禁止在德國成立新的政黨。1933年底,希特勒宣佈「党和國家合一」,使國家政權完全成為純粹黨的權力機構。1934年8月,德國總統興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總統,自稱國家元首,實行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後,立即把國民經濟納入戰爭的軌道,提出「大炮代替黃油」的口號,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軍費迅速上升。從1933年開始的6年半時間內,德國軍費支出高達90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支出的3/5。

  1934年8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陸軍限額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

  1935年3月,德國空軍正式宣佈建立,德國飛機的產量迅速增加,1934年生產飛機約2000架,1938年增至5200架。

  1935年3月,德國還正式發表了重振軍備的宣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