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三三


  斯大林希望戰爭將局限在資本主義陣營之內;但是,又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如果蘇聯一旦遭到進攻,紅軍就要堅決反擊,把敵人消滅在入侵的土地上。根據斯大林的倡議,聯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加強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開展全面提高紅軍戰鬥力的工作。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國防人民委員部對紅軍和後備隊進行了認真的全面的訓練。當時擔任國防人民委員的伏羅希洛夫在黨的一次會議上說:「技術的進步,軍隊結構的變化,都預示著未來的衝突將採取新的形式。目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在未來的戰爭中,前方和後方的概念將失去其意義。飛機、坦克、化學武器這些戰鬥工具將不理睬過去的界限,或者說,舊概念中前線的界限對這些武器來說已不適用了。」伏羅希洛夫一方面高度估價軍事技術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同時他又經常強調,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他指出,「可以認為,工業化在未來的武裝衝突中將發揮最大的效用。

  但是,軍隊指戰員的作用,人的作用,過去是,將來仍然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因此,我們的紅軍,從戰士到高級指揮員,具有相當訓練有素的戰鬥力是很重要的。」斯大林在處理外交政策中,表現了極為謹慎、克制和現實的態度。他需要時間來加強蘇聯的工業和軍事力量。在東西兩面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他力圖扭轉或至少推遲必將爆發的戰爭。為此他推行一項集體安全政策。30年代初期,蘇聯同波蘭和芬蘭談判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33年6月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經濟會議上,蘇聯外長建議簽訂一項多邊互不侵犯條約,這導致蘇聯同它南面和西南的所有鄰國都簽訂了條約。此舉對維護蘇聯的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儘管蘇聯和中國於1932年恢復了外交關係。但1931年9月日本侵佔了中國東北,在遠東就給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構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

  斯大林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俄國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所蒙受的恥辱仍記憶猶新。儘管日本人多次挑釁,他們仍然「泰然自若,不動聲色」,表現了「頑強的克制和極大的耐心」。斯大林最擔心的危險是日本人會侵犯蒙古,這個人民共和國當時起著緩衝國的作用,而且實際上是蘇聯的保護國。如果日本人這樣做,戰爭就無法避免了。當時日蘇關係非常緊張,兩國都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蘇聯匆忙調兵遣將,並制訂計劃在遠東發展工業以加強國防。斯大林繼續嚴守中立,拒絕同英國和美國合作反對日本,甚至不參加國聯的一個調查滿洲局勢的委員會。他決不做任何有可能「被用作發動戰爭的藉口的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戰爭的陰雲在歐洲上空集結。希特勒一再表示敵視蘇維埃政權,並宣佈他對烏克蘭和蘇聯其他領土的要求。他的侵略擴張政策令人不安。在希特勒但任總理的最初幾年,斯大林沒有公開評論德國,他希望德國人格守原來的邊界和條約。但他密切地注視著能表明希特勒真實意圖的跡象。當時斯大林首先關心的是蘇聯邊界的安全。德國人通過北波羅的海挺進的線路是毫無障礙的;由於波蘭已經屈從,從中路進入蘇聯的線路也打開了。蘇聯政府於1934年夏季分別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簽訂的條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邊男,的安全。但斯大林明白,波蘭人對俄國的幾百年的宿怨使波蘭成了他的最危險的鄰國。

  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1934年9月,蘇聯參加了國聯。莫洛托夫在1935年1月28日第七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談到了「同國聯合作的權宜之計」,說蘇聯政府不會輕易地過高估計這種組織的重要性。他接著譴責了德國的種族理論,引用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中針對蘇聯的「領土征服政策」。

  他雖然對蘇聯軍隊的強大力量充滿信心,但德國的擴軍步伐有高度發達的重工業作後盾,遠遠超過了蘇聯的發展速度,因此對局勢的發展十分擔心。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不得不採取非常靈活的外交政策,即堅持爭取集體安全,同時不僅在道義上支持已成為侵略犧牲品的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且給它們以實際援助。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根據聯共中央的指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1937年7月,日本大舉侵犯中國以後,蘇聯政府給中國提供了2.5億美元貸款,用於購買蘇聯的裝備。在這筆貸款項目下,蘇聯僅在1938年到1939年就向中國運送飛機777架,坦克82輛,載重汽車1550輛,大炮和榴彈炮1225門,機槍9525挺,步槍5萬支,還有大批飛機炸彈、炮彈、子彈,以及其他軍用物資。蘇聯空軍的志願飛行員在中國英勇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戰,其中一些人在中國犧牲,並且安葬在中國土地上。

  在那些年代裡,蘇聯給予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援助,幫助他們英勇反擊佛朗哥叛亂分子及其後臺德、意法西斯的武裝干涉。當時,西方各大國,尤其是英、法統治階級,既害怕西班牙民主力量的勝利,又害怕嚴厲的制裁將觸怒法西斯強盜而引火燒身,乃以表面「公正」的態度,策動歐洲27個國家於1936年9月簽訂了不干涉協定。接著又在倫敦成立「不干涉西班牙事務委員會」。名義上對作戰雙方實施軍火禁運,事實上只是使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軍得不到武器供應,而叛軍卻能自由地從德國和意大利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其中包括從英、法等國轉賣的武器和物資。西班牙民主進步力量和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被顛覆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世界各國人民積極聲援和支持西班牙人民,蘇聯政府對西班牙人民也給予了包括飛機、坦克和糧食等的物質支援。僅在1936—1937年,蘇聯就向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軍用飛機800多架,坦克362輛,裝甲車120輛,大炮1550多門,機關槍1500挺,步槍50萬支,大批子彈、炮彈和其他軍用裝備、藥品和食品。應共和政府的請求派往西班牙的蘇聯軍事顧問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和精力都獻給了委託給他們的事業。許多蘇聯志願軍加入了共和派軍隊。他們作戰英勇。其中有飛行員772名,坦克手351名,炮手100名,水兵77名,其他軍事專家339名,翻譯人員204名。他們忠於自己的國際主義義務,奮不顧身地同法西斯分子戰鬥。對他們的功績,西班牙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歐洲和亞洲法西斯軍事威脅的增長,迫使蘇聯政府採取緊急措施來進一步增強本國的經濟和國防實力。蘇聯的經濟成就是完成這項任務的物質基礎。1937年,蘇聯政府的軍事預算撥款由原定40億盧布增加到175億盧布,以保證更多地生產軍用產品。結果,軍隊得到了更多的新武器和軍事裝備。

  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說,所有這一切都做得非常及時,因為不久日本法西斯的進犯就開始了。

  正是:未雨綢繆是上策,加強備戰不宜遲。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