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1926—1927年度投入工業的資金約達10億盧布,而再經過3年就有可能投入50億盧布了。於是,國家就有可能來著手建築許多大型企業,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連接土爾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的鐵路,斯大林格勒拖拉機製造廠,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重型機器製造廠,「阿模」汽車製造廠(即斯大林汽車製造廠)和在烏拉爾一庫茲涅茨克建立的第二個大型的煤鋼聯合企業。烏拉爾新工業區的中心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在1931年開始建高爐和軋鋼廠時,工人只是住在一片棚屋裡;8年後,這裡發展成為有14.6萬居民的城市。西伯利亞的庫茲涅茨克和哈薩克的卡拉幹達,在同樣短的時間內發展成了大工業城市。 為了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國防能力,迅速消滅技術和經濟方面的落後現象,聯共中央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50以至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者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為了儘快地解決技術問題,適應飛速發展的需要,國家和工廠興辦了許多高等和中等的技術學校。到1933年,約有20方學生在高等技術院校攻讀,90萬學生在中等技術學校學習,同時工廠辦的學校和專業訓練班每年訓練100萬工人。這些學校和訓練班,緩和了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國還開展了一個掃盲運動。在這個文盲充斥的國度裡,1929年,8歲至50歲的人口中,文盲人數下降到48.9%。1930年1月,建立起各個地方的委員會來引導這一運動,到1939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18.8%。 由於廣泛開展了社會主義競賽和突擊運動,職工的技術進步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年1月斯大林向中央委員會報告說,蘇聯由從前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上發展較快的工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僅用4年零3個月的時間就於1932年完成了。產業工人的數目增加了1倍,從1100萬增加到2200萬;生產量也增加了1倍。斯大林報告說: 「我們從前沒有鋼鐵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拖拉機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機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汽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他接著談到航空工業、農業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以及其他,並且說,「我們不僅創立了這些工業部門,而且它們的規模使歐洲工業相形見絀。」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蘇聯的黨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工作中也發生過一些失誤,然而在歷史上還沒有過這樣迅速這樣偉大的進展。蘇聯人民認為,如果步伐不是這樣迅速,不但社會主義建設將會推遲,而且國家的生存也會處在危險之中。因為在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從中國東北向蘇聯邊境尋釁,而納粹德國已公開提出佔有烏克蘭的要求。蘇聯人民認為,如果沒有他們那迅速提高的經濟力量,他們可能會遭到來自東西兩面的入侵。 斯大林在報告中說:「我們不得不鞭策我們的國家,因為它落後了100年,並因落後而面臨亡國的危險。否則我們會在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處於手無寸鐵的狀況。」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方面獲得了重大成功,而資本主義國家卻於1929年末爆發了破壞力空前巨大的世界經濟危機,並在以後3年中危機更為加深。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3年間(1930年至1933年),蘇聯工業增長了一倍以上,而美國工業在1933年底卻降到1929年的65%,英國工業降到86%,德國工業降到66%,法國工業降到77%。由於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結果有2400萬失業工人陷於饑餓貧困的境地。數千萬農民感受到農業危機的痛苦。這種情形再次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時社會主義的蘇聯是世界上唯一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家。 世界經濟危機使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之間、工人與資本家之間、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化。 資本主義國家從兩方面尋找逃出經濟危機的出路:一方面是建立法西斯專政來鎮壓工人階級;另一方面挑起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戰爭來劫掠防禦能力薄弱的國家。 根據上述情況,蘇聯在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後,立刻投身於第二個五年計劃。這個計劃提出了5倍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設的新工業,以及整個經濟的技術改造。然而,正如斯大林所說,這一任務「無疑是比較容易了」,今後任何一個五年計劃都不會有第一個那麼困難了。為了加速工作的進展,減少工作中的失誤,聯共中央根據斯大林的倡議,召開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先進人員的會議。斯大林與工業及運輸業中的斯達漢諾夫工作者共同討論發展社會主義工業的最重要問題。 1935年7月30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了鐵路運輸工作人員招待會,斯大林在這次會上作了關於鐵路工作人員任務的講演。1935年11月,斯大林在第一次全蘇聯斯達漢諾夫工作者會議上發表長篇演說。他指明斯達漢諾夫運動開闢了走向共產主義的道路,它包含有工人階級文化技術高漲的種子,這種提高有助於將來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 領袖的會見,親切的慰問,有力地鼓舞了勞動者的熱情。兩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建立起來了,這是保證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獲得勝利的最重要條件之一。 1940年生產了1500萬噸生鐵,1830萬噸鋼,3100萬噸石油。全部大工業的產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增加了近11倍,生產資料的生產增加了19倍,機器製造增加了44倍,發電量增加了24倍。蘇聯在工業生產速度方面超過了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產品的絕對數量方面居於歐洲的第二位。 在社會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那幾年裡,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同樣迅速發展著。在1930年到1933年期間,大約有1400萬缺乏效率的小片農民土地合併成為約20萬個大農莊,這些農莊為集體所有,並用拖拉機和機器耕種。 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必須現代化。 十月革命以後俄國的農民還在用中世紀的方法,甚至是公元前的方法耕種。他們住在村莊裡,要走很長的路才到田裡。一個農戶的4公頃到8公頃的土地,常常被分割為十幾塊,散佈得很廣,而且常常被分成連釘耙都無法轉過身來的可笑的窄條子。1/4的農民沒有馬匹,所以翻耕的次數很少,而且很淺,通常用自製的沒有金屬鏵的木犁。播種是用手從圍裙裡把種子撤到地上,很多種子常常被鳥吃掉或者被風刮走。很少有機器。宗教節日固定了播種的日期。最虔誠的信徒把拖拉機看作「魔鬼的機器」。因此,任何為農業現代化的鬥爭,都是一場「反封建、反宗教」的鬥爭。 1928年,農業已經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過來,總收穫量已經達到戰前的水平。但是運給城裡的糧食卻少得多了。在沙俄時代,儘管農民在挨餓,還是把穀物運出口。蘇維埃時代的農民比以前吃得好了,但是出售的穀物就少了。餘糧常常落到富農的手裡,這些農村小資本家不僅從自己的田裡得到穀物,而且還通過擁有磨坊和以收成作抵押而放債來獲得穀物。他們同國家爭奪糧食的控制權和農民的支持。因此,實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就成為黨中央的當務之急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