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二二


  斯大林在代表大會上發言時說道:「今天是蘇維埃政權歷史上轉變的日子。它在新舊兩個時期中間立下了一座界碑:舊時期已經過去。當時各蘇維埃共和國雖然也曾協同動作,但它們是分頭行進,因為它們當時首先要設法維持本身的生存;而今新的時期已經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單獨生存的局面已告結束,各個共和國聯合成了一個聯盟國家,以求順利消除經濟破壞狀態,此時蘇維埃政權已經不只力求維持本身的生存,並且力求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巨大影響的國際力量。」從此,在蘇聯歷史上,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開始了。但是,正當全國掀起建設高潮的時候,1924年1月21日列寧卻與世長辭了。

  正是:列寧磕然而逝,全民嘶聲慟哭。從此,斯大林肩負了領導全黨的重擔,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八章 入主克里姆林宮

  創業艱難百戰多,成功失敗難定奪;
  真理標準靠實踐,是非曲直任人說。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入主克里姆林宮,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度裡建設社會主義。在人民通常的概念裡,社會主義意味著一種更富足的生活,它建立在充裕的財富的基礎上,有著日益擴大的自由和日益提高的文化。但是,沙皇俄國並沒有現代的生產機器,也沒有充裕的財富,而是一個文盲充斥的愚昧落後的國家。

  當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垮臺時,既沒有多少工業品,也很缺少糧食。

  同時也沒有什麼熟練工人;農民還過著中世紀的生活。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取得了政權,這並非由於人民廣泛要求社會主義,而是由於布爾什維克黨代表了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麵包」的強烈要求。那時整個國家處在動盪混亂中,農民紛紛起來奪取地主和貴族的土地;工人由於工廠停工待料而挨餓;前線士兵開小差。這些工人和士兵選舉了蘇維埃來表達他們的要求。

  列寧說這些蘇維埃是人民民主政權的基礎。「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就是當時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的口號。

  接管政權是簡單的;這在一天內就完成了,士兵和工人佔領了電話局、電報局和政府機關,並攻下了冬宮。但保持政權就比較困難了,這經過了多年的你死我活的鬥爭。被剝奪的貴族和前政府高級官員組織武裝叛亂,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德國帝國主義奪取了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派軍隊到芬蘭幫助曼納海姆男爵建立了一個反動政權,並派兵到烏克蘭和北高加索去搶奪糧食、煤、鐵和石油。英、法、日、美派兵到北冰洋各港,從海參威進入西伯利亞,並進入高加索和中亞細亞。武裝干涉一直延續到1920年甚至1921年。當武裝干涉最後結束時,芬蘭、波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都已作為單獨的國家分離了出去。俄國其餘的地方則屬￿蘇維埃國家的版圖。

  這個俄國已經破產了,沒有糧食,沒有原料,也沒有機器。農民的牲畜被宰殺了,農具在7年戰爭期間遭到很大的破壞。

  1920和1921年兩個饑荒的年頭,百萬人死亡,加上7年戰爭,俄國有上千萬的人被奪去了生命。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1921年她曾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鄉村進行採訪,即使當時有學校,也沒有一個農民的兒童能夠上學,因為農家兒童既沒有鞋子也沒有衣服;他們穿得單薄襤樓,整個冬天蟋伏在爐灶旁,出不了門。為了刺激經濟的恢復,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各種各樣的經濟成分共存,有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的,甚至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保留了礦山、鐵路和重工業,這些大企業在戰爭中破壞得很慘。小工廠和商店絕大部分在私人資本家手中。到1924年1月列寧逝世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低於戰前沙皇統治下的那種貧困狀況。

  工農業生產還沒有從7年戰爭的災難性的減產中恢復過來。而且在黨內外、國內外還面臨著強大的反對勢力。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對新生的共和國實行經濟封鎖,而且隨時有武裝侵犯的威脅。要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建設社會主義,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數布爾什維克理論家都認為那是不可能的。

  是斯大林在1924年8月提出了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在俄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新思想。其實,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經過反復思考的。幾個月之前,他還曾說:「為了組織社會主義生產,單靠一個國家的努力,特別是像俄國這樣一個農民國家的努力是不夠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有幾個先進國家中的無產階級的共同努力。」然而,在8月份,在同托洛茨基爭論時,斯大林則說,即使沒有任何外國工人階級的援助,蘇維埃政府也能夠開發俄國,並建成社會主義,因為它將得到包括工人農民在內的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的支持。

  當時斯大林提出的,雖然還不是一套完整的理論,卻表達了俄國人民對於建設自己國家的日益強烈的要求,以及他們對於即使沒有外援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日益增長的信心。十月革命7年來,斯大林從切身的經歷中已經樹立了工人階級管理國家的自信心。那種認為俄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希望應該寄託在革命遲遲不發的歐洲工人身上的想法,已經開始使他們感到不現實了。

  因而當斯大林宣佈俄國人能夠自立,能夠建成他們所選擇的社會經濟制度時,這就使革命取得了一個繼續前進的目標,而且能夠鼓舞人們進行愛國的努力。

  斯大林決心在困難的條件下去探索、去實踐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斯大林不同于大多數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他出身於一個被壓迫民族中的被壓迫階級。他的父親是鞋匠,生來就是農奴。苦難的童年和革命生活的磨煉培養了他的堅毅性格。

  在白色恐怖下,他使用過許多不同的名字,過著危險的生活。「斯大林」——鋼鐵的人——是同伴們給他起的並保留下來的一個名字。在革命生涯中,他時常被捕,先後4次被流放到北極圈內的一些地方,但每次他都逃掉了。第五次流放是在1913年,這次他被送到西伯利亞最北部,葉尼塞河流入北冰洋的地方;從那裡,他無法逃出,直到二月革命才把他解放了出來。長期的革命鬥爭,把他鍛煉成一位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1922年,斯大林就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這一重要崗位所能起的作用,只是由他發揮之後才被人們充分認識到。選擇他來擔任這一職務是很自然的,因為大多數其他領導人在沙皇統治時期都生活在俄國以外的歐洲各國,並且在那些「有言論自由的國家裡」發展成為作家和演說家。斯大林卻在沙皇俄國從事地下革命工作,他所使用的武器,不只是語言文字,而且還要進行深入的思想發動和艱巨的組織工作。作為總書記和党的政治局委員,斯大林成為制定政策的5個人之一。這5個人是:列寧、斯大林、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和布哈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