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二〇


  當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大家都忍受著這種物品欠缺的情況,但現在已經沒有戰爭了,於是人們就感到這些物品欠缺的情況不堪忍受。農民中間呈現著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工農聯盟是在國內戰爭火焰中建立起來的,它所藉以支持的基礎,是農民從蘇維埃政權方面取得土地和免除地主富農壓迫的保障,工人按照餘糧收集制從農民方面取得糧食。現在這種基礎已經不夠了。

  從前,蘇維埃國家不得不把農民手裡的剩餘糧食按餘糧收集制收進國庫以供給國防需要。當時不實行餘糧收集制,不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不能在國內戰爭中獲得勝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乃是為戰爭和武裝干涉所逼迫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政策。當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農民曾甘願接受餘糧收集制,沒有覺察到商品不足,而當戰爭已告結束,地主捲土重來的威脅已成過去的時候,農民已開始對餘糧收集制表示不滿,轉而要求供給他們充足的商品了。

  列寧已經清楚地看到,戰時共產主義制度已處於同農民利益相抵觸的地位,黨中央必須制定新的經濟政策。他認為,餘糧收集制已經沒有繼續實行的必要,而應該代之以糧食稅,使農民能隨意處理他們所生產的大部分剩餘糧食;實行這種辦法,便能活躍農業,擴大工業發展所必需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活躍國家的商品流通,改善城市供應,並為工農聯盟建立新的經濟基礎。

  但是,階級敵人多方破壞,黨內反對派也多方作梗。他們企圖利用經濟困難,利用農民不滿情緒煽動叛亂。在西伯利亞、烏克蘭等地,各種各樣的反革命分子——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白衛分子以及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都加緊活動起來。敵人採取新的策略手段來反對蘇維埃政權。如今他們所喊的已經不是遭到破產的「打倒蘇維埃」的舊口號,而是「贊成蘇維埃,而不要共產黨人參加蘇維埃」的新口號。

  在戰場上吃了敗仗的敵人,現在企圖組織匪幫和富農暴動來顛覆蘇維埃政權。武裝匪幫被派進蘇維埃共和國的領土來進行牽制。敵特分子甚至鑽到紅軍內部進行煽動、破壞。當時在喀琅施塔得發生的叛亂,便是階級敵人這種新策略的明顯表現。這次叛亂是在第十次黨代表大會開幕前一星期,即1921年3月間開始的。領導叛亂的是同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以及外國代表有勾結的白衛分子。促成這次叛亂的另一情況是:當時喀琅施塔得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薄弱,波羅的海艦隊中許多優秀水兵已開赴前線,新補充的水兵都是沒有經過革命鍛煉的農民,他們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餘糧收集制懷有不滿情緒。因此,反革命分子乘機挑起了武裝叛亂。

  叛亂者佔據了這個重要的要塞,連同幾艘軍艦和大批槍炮彈藥也被他們奪去。蘇維埃政府的敵人,指望這次叛亂能夠得到國內其他地方的響應。國外的反革命勢力也在遙相歡慶。但是階級敵人高興得太早了,列寧採取了迅速而果斷的措施,黨中央派圖哈切夫斯基和伏羅希洛夫率領紅軍鎮壓了這次叛亂。紅軍戰士們踏著薄冰向喀琅施塔得前進。因為中途冰解,竟有許多人沉溺水中。但是戰士們抱著為蘇維埃政權捐軀的決心,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攻克了要塞,肅清了叛亂。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教訓使列寧和斯大林進一步認識到,黨的政策必須來個決定性的轉變。必須讓農民有一種願意改進耕作的推動力,並且在改進農業的基礎上,大規模的工業必須恢復起來,必須把機器和貨物供給農村,以加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經濟聯繫。

  早在1920年初,列寧就主張在國家電氣化的基礎上恢復工業,並責成克爾日劄諾夫斯基和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草擬國家電氣化的全國計劃。他寫道:

  「計劃應該現在就提出來,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以便用清晰明確的遠景來吸引群眾:幹吧,在10到20年內我們就會使整個俄國,不論工業和農業都實現電氣化。」斯大林對列寧主持編纂的這本電氣化計劃十分讚賞。他說:「這是一本出色的、編得很好的計劃。一個不帶引號的真正統一的和真正國家的經濟計劃的傑出草案。這是現代唯一的馬克思主義的嘗試,要給經濟落後的俄國的蘇維埃上層建築,奠定在目前條件下真正現實而唯一可能的技術生產基礎。」與此同時,他還批評了托洛茨基提出的另一個與此唱對臺戲的計劃。他說:

  「這和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的計劃比較起來,是多麼貧乏,多麼落後!

  真是一個中世紀的手工業者,一個自命為負有用古代傳說『拯救』俄國的使命的易蔔生劇作中的英雄。」在同一篇文章裡,斯大林還揭露了那仍然在批評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和滿腦子保守思想的李可夫的庸俗「現實主義」。

  他指責他們身上有「馬尼洛夫精神」。正像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死魂靈》中所描寫的,這些人所奉行的是一種只講空話而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作風。

  在1920年3月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列寧就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問題指出,改造俄國經濟的基礎,主要是提高農業耕作的水平,但是要這樣做,就必須恢復重工業。國家電氣化的計劃是一切經濟建設的基礎。這是黨的新綱領。「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裡,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列寧指出,在地方上,資本主義「是靠小經濟來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把國家經濟,包括農業在內,轉到新的技術基礎上,轉到現代大生產的技術基礎上。只有電力才能成為這樣的基礎。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列寧還就恢復國民經濟、可以准許外國資本家在某些企業中獲得租讓權問題發表了講話。他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從資本主義國家儘快地取得機器設備,為此用黃金和租讓權去償付資本家是值得的。蘇維埃政府的政策是,利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經濟利益的深刻而不可避免的衝突,阻止或延緩他們組成反對蘇維埃共和國的同盟。為此,列寧主張,在互惠的基礎上,蘇聯要同英國發生貿易關係,要同德國發生貿易關係,要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發生貿易關係,要想方設法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但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卻遇到以托洛茨基為首的黨內反對派的嚴重挑戰。在1920年11月舉行的全俄職工代表會上,托洛茨基公然提出要把戰時共產主義的「螺絲釘扭得更緊一些」。與此同時,還提出了立刻把「工會國家化」的要求。他反對向工人群眾採用說服方法。他主張把軍事方法搬到職工會裡來。托洛茨基反對在工會裡擴大民主,反對工會機關實行選舉制,而主張採取赤裸裸的強制命令的手段。凡是由托洛茨基分子領導工會的地方,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政策在工會引起衝突、分裂和瓦解,挑撥非党工人群眾反對黨。其實這次爭論的範圍要比工會問題範圍廣泛得多。它涉及共產黨究竟應該怎樣對待農民,怎樣對待工人,以及在新的環境下怎樣對待群眾的問題。

  跟著托洛茨基反對列寧路線的還有「工人反對派」、「民主集中派」和「左派共產主義者」。「工人反對派」提出了要把全部國民經濟管理事業交給「全俄生產者代表大會」去做的口號。他們想把黨的作用化為烏有,否認無產階級專政在經濟建設中的意義。「工人反對派」拿工會來與蘇維埃國家和共產黨對立。他們認為工人階級的最高組織形式不是黨而是工會。「工人反對派」實際上是個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反黨集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