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八七 |
|
隆美爾返回前線,心急如火,到處是被動挨打的局面,整個戰區每輛車只能再發三次汽油,軍需嚴重缺乏,士氣不振,形勢危急。11月2日,蒙哥馬利的步兵和裝甲部隊突破了戰線的南部,開始壓倒守衛這一戰線的意大利師團,德國的非洲兵團也接連失利,步步退卻。看來,隆美爾的命運已成定局:他面對著數量更多、裝備更好的英聯邦部隊;他的軍需運輸大動脈幾乎全被切斷;得不到準確的情報;日夜遭到炮轟和空襲;他所採取的每一個重大行動都被「超級機密」破獲。隆美爾成了一個沒有希望的統帥。這天晚上,他向設在2000英里以外的東普魯土的希特勒大本營發去一封無線電報,報告說他再也守不住了,打算乘目前為時尚不算晚,向西撤退到40英里之外的富卡陣地。 第二天,當他己開始這樣行動時,希特勒發來了一份嚴厲的電報,要求他必須堅守陣地,不許後退一步。電報說:「我與德國人民懷著對你的領導能力和在你領導之下的德、意部隊的英勇精神的忠實信心,注視著在埃及進行的英勇防禦戰。在你現在所處的形勢下,只有堅守陣地,絕不後退一步,把每一條步槍、每一個士兵投入戰鬥,舍此別無考慮……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是勝利就是死亡,別無其他道路。」事情就是這樣明擺著的:如果接受「元首」的命令,德意軍隊將立即遇到殲滅。拜爾萊因將軍說,隆美爾接到這項命令時,頭一遭在非洲感到不知怎麼辦才好。經過一番內心鬥爭,他決定服從最高統帥的命令。但這一決定卻遭到了他的副手馮·托馬將軍的強烈反對。托馬說:「希特勒的命令是愚蠢的,荒謬的,我再也不能執行這種命令了。」說完之後,他穿起一身乾淨的制服,掛上勳章和軍階領章,站在他那輛正燃燒著的坦克旁邊,直到一隊英國軍隊前來接受他的投降。當天晚上,蒙哥馬利在他的司令部餐廳裡與托馬共進晚餐。 隆美爾一面勉強地下了一道停止退卻的命令,一面派專人乘飛機回國向希特勒說明:除非同意他立即撤退,否則全軍將要覆滅。但是事態的發展,已使得這次旅行成為多餘的了。11月4日晚,隆美爾冒著因違抗命令而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決定保全他的殘兵敗卒,撤退到富卡。但是能撤出來的也只是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的殘部。步兵只得拋在後頭聽任他們投降,事實上多半已經投降了。 11月5日,希特勒來電「同意將部隊撤到富卡陣地」;但是,富卡陣地早已被蒙哥馬利的坦克越過了。隆美爾率領他的非洲軍殘部在15天中一氣潰退了700英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是到了那裡還是沒有駐足喘息的機會。殘部中有意大利部隊2.5萬人,德國部隊1萬人,60輛坦克。阿拉曼戰役使隆美爾損失了近6萬人,其中德軍3.4萬人。 這是德、意法西斯在非洲末日的開始,也是他們的敵人迄今為止在這個地區贏得的最有決定性的一次戰役。雖然,後面還有一場比這更具有決定性的戰役即將在蘇聯南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開始,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將以100萬兵力、1.35萬門大炮、9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的強大戰鬥力,向德軍展開猛烈反攻。但是,在它爆發以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還將從北非聽到更壞的消息,這個消息決定了軸心力量在世界這一地區的命運。 馬耳他要塞為奪取阿拉曼戰役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它像個巨人屹在地中海上。為了即將進行的「火炬」戰役,英美正在爭分奪秒地準備著。 正是:確保「火炬」,齊心出力;為贏勝利,決戰到底。欲知如何點燃「火炬」,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十一章 點燃「火炬」 旌旗十萬戰北非,英美並肩點「火炬」; 南北戰場相呼應,非洲光復敵人泣。 話說丘吉爾從莫斯科回國後,就著手實施「火炬」戰役的計劃。他建議羅斯福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這一戰役的總指揮,亞歷山大將軍擔任副總指揮。雙方商定這一計劃提前執行。英美聯軍將於1942年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登陸,然後再由西向東對德、意發動進攻,以徹底殲滅北非的德、意軍隊,控制地中海,鞏固中東,為爾後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法屬北非」,包括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端,東面和東南面與阿爾及利亞為鄰,南面與西屬撒哈拉接壤,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的一個地區劃為西班牙的「保護地」。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端,北臨地中海,隔海與西班牙、法國相望,東部與突尼斯、利比亞接壤,南部與尼日爾、馬裡、毛裡塔尼亞文界,西部與西屬撒哈拉、摩洛哥相鄰,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1930年起淪為法國屬地。突尼斯位於非洲北端,北面和東面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東南與利比亞接壤,西與阿爾及利亞相鄰,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1881年為法國的「保護國」。 法國投降後,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約有軍隊20萬人,飛機500架。 在法國的士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尚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約40艘驅逐艦,20餘艘潛艇和其他艦艇,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北非法國軍政官員受維希政府管轄。他們以叛徒哲學為自己辯護,顛倒是非,認為1940年他們向希特勒投降是遵照合法的貝當政府之命行事的,因而也是合法的。相反,在他們心目中,反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戴高樂將軍以及法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抵抗運動倒反而是非法的,因而把他們視為仇敵。同時,由於英國支持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並且曾同維希的武裝力量發生過幾次衝突,所以北非法國當局的反英情緒也很強烈。鑒於這些情況,盟軍的這次登陸作戰是打著美國旗號,形式上表現為純粹是美國的軍事行動。對流亡倫敦的戴高樂將軍也是嚴守機密,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抱有成見,怕他參與其事會引起北非法國當局的反感,同時也怕他洩密。 11月5日,羅斯福總統給丘吉爾的電報說:「任何使戴高於參與『火炬』計劃之舉,均將對我們努力爭取在非洲的大部分法軍歸附我方遠怔軍這一大有希望的工作產生不良影響,我對此深感憂慮。因此,我認為你在登陸成功以前,還是不把有關『火炬』計劃的任何情況告知戴高樂為宜。登陸成功後,你可告訴他說,經我同意,美國遠征軍的美國司令官堅持對此事嚴守秘密,這是一種必要的安全措施。」維希政府及其在「法屬北非」的軍政首腦,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有聯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