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八四 |
|
「很好。絕大部分農民參加進來了。集體化的結果不但使我們大量增加了糧食的供應,而且大大提高了穀物的質量。過去什麼種類的穀物都種,現在全國各地除了蘇維埃的標準種子以外,不許用別的種子種植。如果有人不這樣辦,就要受到嚴格對待。這樣一來糧食供應就大量增加了。」淩晨1時許,卡多根帶著公報草稿來了,丘吉爾和莫洛托夫等人開始把它修改成定槁。這時斯大林暫時退席進入隔壁的房間,收閱來自前方各戰區的報告,它們是從早晨2時起陸續送來的。大約經過20分鐘,他才回來,這時雙方對公報的文稿已取得一致的意見。最後在2時半,丘吉爾要告辭了,由於一天一夜連續20多個小時工作,他已感到十分疲困,而且頭痛甚劇。他對莫洛托夫說,不要在黎明時來送行,因為他顯然也疲乏了。外長以責備而又友誼的眼光望著對方,似乎在說,「你真的認為我不會去送你嗎?」蘇英首腦會談公報的發表,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尤其希特勒,十分關注。公報原文如下: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維·斯大林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先生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美國總統代表哈裡曼先生參加會談。參加會談的,蘇聯方面還有: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元帥;英國方面還有:英國駐蘇大使克拉克·克爾爵士、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爵士以及英國軍隊的其他負責代表和外交部常務次官(副外文大臣)卡多根爵士。 「會談就反對希特勒德國及其在歐洲的同夥的戰爭,作出了若干決定。 對於這場正義的解放戰爭,兩國政府決心全力以赴,直至希特勒主義和任何類似的暴政完全消滅為止。會談是在熱誠和十分真摯的氣氛中進行的;這次會談使我們有機會重申,蘇、英、美三國完全依照三國間的同盟關係,己結成親密的友誼,達成相互的諒解。」丘吉爾于上午5時半起飛,他雖然感覺疲倦,但心情非常愉快。這次莫斯科之行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特別是斯大林元帥扭轉戰局的鋼鐵般的堅強意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影響下,他打算努力實施「火炬」計劃,他也確信,「大西洋兩岸的人們正以超人的力量把這個計劃推向前進」。 正是:堅冰融化雲霧開,「火炬」計劃定下來;蘇京之行受鼓舞,決戰決勝放光彩。 欲知英美盟軍在地中海和北非如何行動,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十章 馬耳他要塞 馬島要塞志氣高,狂轟濫炸不彎腰; 主動出擊殲敵寇,島上健兒逞英豪。 馬耳他島與中東、北非在作戰中的相互依賴關係,沒有比1942年更顯而易見的了。在這一年中,該島英勇防守,變成了為維護盟國在埃及和中東的地位而進行長期鬥爭的基石。 馬耳他島位於地中海中央,是大西洋通往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馬耳他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耳他島最大。這裡海岸線曲折,長達100公里;港灣水深、隱蔽,是理想的海軍基地。全島面積316平方公里,人口32.2萬人。公元前1000年,馬耳他居民為古代胖尼基人。公元前218年為羅馬人統治。公元870年後曾先後被阿拉伯人、諾爾曼人和歐洲騎士所佔領。1798年拿破崙軍隊曾入侵馬耳他。1800年被英國軍隊佔領,1814年正式淪為英國殖民地,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建有英國的重要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敵我雙方爭奪激烈,曾有「地中海鑰匙」之稱。 在中東、北非艱苦的地面戰鬥中,每一階段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交戰部隊越海運輸物資的速度。對盟國來說,這意味著繞航好望角的長達兩三個月之久的航程,時時有遭受潛艇襲擊的危險,而且要使用大量的高級船隻。對敵人說來,不過是從意大利橫跨地中海的兩三天的航程,只需使用適當數量的小型船隻。但是,馬耳他島的要塞正攔在通往的黎波裡航線的途中。它像一隻猛虎隨時可以捕捉過往的船隻。 在非洲爭奪戰中,丘吉爾曾利用馬耳他要塞有力地打擊敵人。英國的轟炸機、潛水艇和海面艦隻就是從這個軍事要塞出發,襲擊德國和意大利向北非運送給養和兵員的船隻的。 1941年8日,準備運給隆美爾的給養和增援部隊,大約有35%葬於海底;10月,這個數字達到63%。11月9日,齊亞諾日記中悲哀地寫道: 「從9月19日以來,我們已放棄了向利比亞運送物資和人員的打算;每一次嘗試都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今晚我們再作嘗試。7艘輪船出發了,護航的有2艘萬噸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我們的船隻全部——我說的是全部——被擊沉了……英國人在葬送我們的船隻之後,返回他們在馬耳他的港口。」事情就是這樣明擺著的,德國人要征服埃及,確保非洲,關鍵在於馬耳他島。 1942年,敵人對馬耳他島空襲,聲勢加劇,該島形勢岌岌可危。1月間,當隆美爾的反攻得利時,希特勒又給凱塞林元帥增加了若干中隊的飛機,供西西里基地使用。德國決定要使馬耳他島失去作用;如果可能的活,還要摧毀英國在地中海東部的艦隊。這個決定立即收到了效果。1941年底,英國損失了三艘戰艦,一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以及幾艘驅逐艦和潛水艇,餘下的艦隻被逐回埃及基地。幾個星期之中,馬耳他日夜遭到上百架德國飛機的狂轟爛炸。這就使軸心國的供應順利運出,1月間沒有損失任何船隻,使隆美爾得以重整旗鼓,大舉進攻埃及。 2月間,雷德爾海軍元帥想要讓希特勒相信在地中海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重要性。2月13日,即德國戰列巡洋艦成功地通過馬耳他海峽的次日,他發覺「元首」有採納建議之意,他的遊說終於獲得了某些成功。希特勒批准了隆美爾進攻尼羅河的「阿伊達計劃」,同時也批准了抓住時機用傘兵佔領馬耳他的「大力神計劃」。德國插手北非和地中海,在開始時,只是作為一種純防禦性的措施,以便支持他們那個懦弱無能的同盟者免遭失敗;而現在則改變觀點。把它當作一種攻勢手段去摧毀英國在中東的勢力。 雷德爾詳述了亞洲事態的演變以及日本勢力侵入印度洋的情況。在談話過程中,他說道:「蘇伊士和巴士拉是支持英國在東方地位的兩根西部的支柱。如果這些據點在軸心國協力一致的行動的壓力下崩潰,則將為英帝國帶來悲慘的後果。」希特勒被這番話打動了。直到現在,他對支援意大利人這種徒勞無功的事很少關心,現在他又同意雷德爾去推進他征服整個中東的龐大計劃。雷德爾海軍元帥堅持認為馬耳他島是中東的咽喉,極力主張馬上準備運輸船只,猛攻該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