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四八


  第十八章 堅定不移

  英倫三島岌岌危,黑雲壓城城欲摧;高舉戰旗禦敵寇,崢嶸歲月放光輝。

  法國淪陷後,英國立即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得勝的納粹軍隊,裝備充足完善,後方還有許多繳獲的武器和兵工廠,現正大批集結,準備對英國作最後一擊。意大利己向英國宣戰,並正在地中海和中東進行侵略擴張;在遠東,日本心懷叵測,並將侵略戰人燒到東南亞;在西班牙,佛朗哥的軍隊已佔領丹吉爾國際共管區,並隨時可能向英國宣戰,用大炮封鎖直布羅陀海峽的通道;在貝當和波爾多政府統治下的法國,新近遷至維希,隨時有可能被迫向英國宣戰。土倫殘存的法國艦隊看來行將落入德國人之手。的確,情況十分危急!

  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儘管形勢艱難,英國政府和人民仍決心戰鬥到底。

  然而,在英國雖說不存在士氣不振的問題,可是又如何克服這些嚴重的具體困難呢?丘吉爾深知,英倫三島上的陸軍,除了步槍以外,其他什麼武器也沒有。事實上,全國所有的各種類型的野炮還不足500門,中型和重型的坦克不到200輛。至少半年以後軍工廠才能制出他們在敦刻爾克損失的那些武器。難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狂妄地大喊大叫:「英國的未日已經到了!」極端驚慌不安的情緒彌漫了整個美國。美國人懷著沉重的心情暗自付度:為了沉迷於一種慷慨卻又無望的感情,而枉費自己非常有限的資源,是否合適?他們不是應當盡心竭力、愛護每一件武器,以補救他們自己的疏於備戰嗎?要撇開這些令人信服的、以事實為根據的論點,就需要有非常正確的判斷。那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高級顧問們,即便面臨第三屆總統大選。也從未對英國人的命運和意志失去信心,井在困難時刻向他們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丘吉爾說:「英國人民具有那種既樂觀又沉著的氣質,我能發揚它是一種光榮,有了這種氣質就可挽回頹局。我們英國人,在戰前的歲月裡,曾陷入極端和平主義而又缺乏遠見,他們沉迷於政黨政治的角逐;他們疏於防備,卻又漫不經心地涉獵於歐洲事務的中心,現在他們面對一項任務:要同時清算他們過去的善良心意和疏忽的安排了。」大敵當前,他們一點也不感到詛喪,他們藐視那些歐洲的征服青,他們寧願血染英倫本土,也不願投降。正如倫敦軍人俱樂部的一名侍者對一個垂頭喪氣的會員說的:「不管怎麼說,先生,我們已經參加了這場決賽,而且就在咱們自家運動場上決賽,我們一定要奮力拼博,贏得這場央賽的勝利!」

  丘吉爾說,我們島國的地位有其獨特的軍事技術上的有利條件,瞭解這一點的英國人並不多,而外國人則更少;甚至在戰前那些舉棋不定的年代裡,怎樣在海防以及後來在空防上保持重要設施這一點,也不是人們普遍認識到的。不列顛人在英格蘭土地上看到敵人的營火,已是將近1000年的事了。在不列顛抗戰的高潮時,每個人都表現得很沉著,寧願豁出自己的性命去決一死戰。「這就是我們的心情,全世界無論是敵是友都逐漸認識了這一點。」丘吉爾說,「這種心情的根據是什麼呢?那就是只能用暴力回擊暴力,才能保衛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獨立。」即使在那最困難的時刻,德國最高統帥部也沒有低估英國人的決心和潛力。齊亞諾說,1940年7月7日,他在柏林拜會希特勒時,曾和凱特爾將軍作過一次長談。凱特爾同希特勒一樣,向他談到進攻英國的問題。他一再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作出肯定的決定。他認為登陸是可能的,但又考慮到這是一場「極其困難的戰鬥,必須要非常謹慎,因為能夠得到的有關這個島國的軍事準備工作和沿海防禦工事的情報少得可憐,而且也很不可靠。」對大不列顛的飛機場、工廠、主要交通樞紐進行大規模空襲,看來還容易做到,而且也有必要。但是也應該考慮到,英國空軍的戰鬥力極強。凱特爾估計,英國人準備用於防禦和反攻的飛機約有1500架。他承認,英國空軍最近大大加強了攻擊行動。執行轟炸任務時準確異常,而且出動的機群一次就達80架之多。凱特爾極力主張進攻直布羅陀,以便瓦解英國體系。至於戰爭要持續多久,凱特爾和希特勒都沒有提過。

  7月19日,希特勒在征服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之後,在國會發表了一篇得意洋洋的演說,對英國大肆攻擊和恫嚇。他預言丘吉爾很快就會到加拿大去避難,接著提出他的所謂「和平建議」。希特勒說:「在這個時刻,我們心自問,我覺得我有責任再次向大不列顛以及其他國家呼籲,希望它們訴諸理智和常識。我認為我自己有發出這種呼籲的地位,因為我並不是乞求恩賜的敗軍之將,而是勝利者,是在代表理智說話。我覺得沒有理由使戰爭繼續下去。一想到戰爭造成的創傷,我便感到悲痛。也許丘吉爾先生對我這次講話會置之不理,說這不過是出於對最後勝利的恐懼和懷疑。如果是這樣的話,則將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受良心的譴責。」

  在納粹頭子作出這副姿態以後的幾天裡,德國在瑞典、美國和梵蒂岡的外交使團便開始了緊張的活動。希特勒在使歐洲屈服於他自己的意志以後,自然很樂於取得英國對他所幹的事情的承認,從而結束戰爭。事實上,他的建議不是和平,而是要英國立即放棄它參戰的種種目的。當德國駐華盛頓代辦試圖和英國駐美大使接觸時,丘吉爾首相于7月20日發出如下的電報:「我不知道哈利法克斯勳爵今天是否在華盛頓,但應該通知洛西恩勳爵,決不可對德國代辦的函件作任何答覆。」最初,丘吉爾還想在上院和下院進行一場嚴肅的正式辯論。後來在和同僚們商量後一致認為,這樣未免小題大作。於是決定由外交大臣通過廣播拒絕希特勒的姿態。

  22日晚,外交大臣就把希特勒那個「按照他的意志投降的勸告撇在一邊了」。英國外交大臣奉命宣告:「除非自由確有保障,否則我們決不停止戰鬥。」然而事實上,英國的報紙和英國廣播公司從收音機收聽到希恃勒的演說以後,還沒有等官方表態,就立即對舉行談判的任何想法予以駁斥了。

  齊亞諾談到他在7月20日與希特勒的另一次會晤時說:「英國的報紙對希特勒昨日演說的反應表明,根本沒有取得諒解的前景,因此希特勒準備對英國給予軍事上的打擊。他強調說,德國的戰略地位以及它的勢力範圍和經濟控制範圍早已大大削弱了大不列顛抵抗的可能性,因此在第一個回合裡大不列顛就會崩潰。空襲已在幾天前開始,並且在不斷加強。英國防空設施和戰鬥機的迎擊不能有效地阻止德國的空襲,德國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現在正在研究如何發動決定性的攻擊了。」齊亞諾在他的日記裡也曾記述:「19日晚,當英國的冷淡反應第一次傳來時。在德國入中彌漫著一種遮掩不住的失望情緒。」希特勒「願意和大不列顛取得諒解。他知道對英國的戰爭是一場艱巨的血戰,他也知道各地的人民對流血抱有反感」。因此,德國繼續在幕後進行外交活動。8月3日,瑞典國王認為和英國政府商談此事的時機已到,丘吉爾隨即建議外交大臣堅決拒絕和希特勒的德國進行任何和談,並發表了官方的正式複文如下:

  「1939年10月12日,英王陛下政府曾就德國的和平建議向議會作了深思熟慮的報告,詳細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從那時起,納粹德國侵犯了其鄰近的小國,犯下了一連串新的萬惡的罪行。挪威遭到蹂躪,現在被一支德國侵略軍所佔領。丹麥受到襲擊和掠奪。比利時和荷蘭雖盡力滿足希特勒先生的意願,而且德國政府還對它們作過種種尊重中立的保證,但是仍被德軍所奴役。特別是在荷蘭,種種蓄謀已久的陰險殘酷的行為,在鹿特丹的大屠殺中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這次大屠殺中,成千上萬的荷蘭人被殺害,這座城市的重要部分慘遭破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