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四二


  「因此,在我們度過的這七個月中,我們能夠糾正並消除我們的弱點,增強並充分發揮各種進攻的和防守的武裝力量,大大地增加我們的戰鬥力,所以現在我們能夠以冷靜沉著的心情來對付將來發生的任何局勢了。但是,敵人要繼續挖掘的力量已經是非常有限的了。」這是張伯倫對重大戰略性問題的無數次的錯誤估計之一。在他聲明勝利己有保證的五天之後,納粹德國向丹麥和挪威發動了進攻,並迅速佔領了這兩個國家。英國想用自己的海軍、空軍和陸軍在挪威抵抗德軍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

  在短暫的挪威戰役中所發生的許多令人失望的和不幸的事件,在英國國內引起了「深刻的騷動」,甚至就戰前若干年間最不活動、最遲鈍的人們來說,其中有些人的情緒也變得愈來愈激烈。反對黨要求對戰爭的形勢進行辯論,經過安排,決定在5月7日舉行。下院擠滿了神情非常激動而又悲痛的議員們。張伯倫首相在開場時所作的聲明,不能遏制敵意的浪潮。在嘲笑聲中,他的發言被打斷了。人們要他回答,他在4月5日所說的「希恃勒錯過了時機」是什麼意思?

  下院中執政黨與反對黨雙方的議員相繼發言,以非常嚴厲和激憤的態度,批評政府,尤其是政府首腦,因而博得了整個下院的支持,四面八方的歡呼聲越來越響亮。而熱中於在新的戰爭中建立功勳的羅傑·凱斯爵士,對於海軍參謀部企圖佔領特隆赫姆的計劃歸於失敗,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

  「當我看到局勢的演變多麼不妙時,我始終不斷地請求海軍部和戰時內閣,讓我負起全部的責任,並領導艦隊進攻。」他身穿海軍元帥制服,以非常憤懣的態度,提出技術性的詳細資料並以他專家的權威,為反對黨的指責助威。

  坐在政府席後面席位上的著名保守黨人利奧波德·埃默裡,在響徹下院的一片歡呼聲中,引用克倫威爾曾向議會說過的話:「你們在這裡坐得太久了,再也不會幹出什麼好事。我說,你們走開!讓我們和你們從此一刀兩斷。

  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丘吉爾在辯論中沒有發言批評張伯倫。這種表現不僅僅因為他是政府大臣,對政府的行動負有集體責任,而且他對英國在挪威失敗的個人責任也不比其他人小。丘吉爾是在微妙地、小心翼翼地玩弄政治把戲。他需要向保守黨人表明,他是可以信賴的人,在困難的時候可以委以重任。因此,他甚至想保護張伯倫,強調自己對失利應負的責任。對張伯倫持反對態度的勞合·喬治提醒丘吉爾,要他「不要變成防空洞」,把張伯倫和他的同夥掩護起來。

  在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張伯倫只獲得81票。這是慘重的失敗,因為支持政府的多數票通常達240票之多。許多保守黨黨員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也表明了他們對政府的不滿。

  投票結果表明,張伯倫政府必須辭職。國內和議會多數人的心情是,只有丘吉爾可以作為取代張伯倫出任首相的無可爭議的繼承人。丘吉爾瞭解這種心情,同時他也知道,張伯倫和保守黨的許多領袖不會提他作為候選人。保守黨人不喜歡他的獨斷專行,丘吉爾多年來對他們的淩辱尚且記憶猶新,當然他們也不相信丘吉爾能按照他們的意願領導戰爭。總之,保守黨人想從擁護慕尼黑政策的人當中選擇信得過的人作為首相候選人。因此,各色人等在圍繞著新政府的組成和首相的人選問題上進行著激烈的角逐。

  正是:爭名奪利幾時休,國難當頭逆水流!身居首相不讓位,形勢逼人換領袖。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六章 臨危受命

  西部戰場風雷激,法軍慘敗如卷席;
  低地國家遭踐踏,臨危受命執戰旗。

  雖說張伯倫在信任投票中,沒有取得足夠的支持,但仍賴著不肯交權,繼續施展陰謀詭計。特別是想阻止丘吉爾組閣。

  5月9日,張伯倫會見丘吉爾、哈利法克斯和馬傑森。後者為保守黨議會的主要組織者。馬傑森秉承首相的意旨,提議由號稱「綏靖大公」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出任首相。這時張伯倫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丘吉爾是否同意參加哈利法克斯領導的政府?能言善辯的丘吉爾這時卻沉默不語。哈利法克斯懂得,沉默就是反對。所有在座的人也都是這樣理解的。因此,這位「綏靖大公」首先打破沉默。他說,在當前這種戰爭條件下,首相必須是下院議員,而他是上院議員,所以不宜組織政府。泰勒寫道:「所有這些人都在丘吉爾的掌握之中,一旦他拒絕進入政府,這些人就會被憤怒的群眾風暴所埋葬。」

  當英國保守黨領導集團的這場空前的奪權鬥爭正進行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德國在征服北歐後,在西線發動了攻勢,襲擊了法國、比利時和荷蘭。5月10日天亮以後,立即傳來了重大的消息。裝著電報的信盒絡繹不絕地從海軍部、陸軍部和外交部送到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德國人發動了他們等待已久的襲擊。荷蘭和比利時同時遭到侵犯,兩國邊界的許多地點已被突破,德軍侵入低地國家和法國的整個行動已經開始了。

  臨近中午時,荷蘭的一些大臣和政府要員陸續從阿姆斯特丹逃來倫敦。

  他們形容枯槁,精疲力竭,眼中流露出恐怖的神色。他們的國家突然遭到襲擊,而事先敵人既無任何藉口,也未提出任何警告。大炮、坦克排山倒海似地越過邊界,戰人遍地燃燒。當敵人遭到抵抗,荷蘭邊防部隊開槍反擊時,大規模的空中襲擊接踵而至。荷蘭全國都陷入混亂的狀態;準備已久的防禦計劃立即付諸實施,堤岸已經潰決,洪水遍地氾濫。但是,德國人這時早已越過外部的防線,現在正蜂擁地沿萊茵河堤岸長驅直人,並已突破內部的格拉夫林防線,同時也威脅著圍繞須德海的堤道。荷蘭的大臣們雖然對最近挪威與丹麥被征服的事例記憶猶新,但似乎仍不能理解,那個「偉大的德國」直到頭天晚上還對荷蘭一味表示友誼,竟然會突然發動這種可怕的和殘酷的襲擊。看來戰人是越燒越大了。

  當時的政治形勢對一向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是不利的。人民擁護同法西斯德國進行堅決的、積極的鬥爭,而在當時英國政治舞臺上的顯赫人物當中,只有丘吉爾具備領導這場戰爭的卓越才能。著名的英國社會活動家詹寧斯·普裡特指出:「丘吉爾無論遭到何種挫折與失敗,始終是一個強者,他善於鼓舞民眾並且毫不妥協地敵視德國人。」《勞工月刊》寫道:在1940年春季和夏季的事件中,英國統治階級內部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慕尼黑政策的支持者雖然威信掃地,但仍保留了他們的牢固陣地和影響。政府的直接領導權轉入以丘吉爾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另一部分人手中。丘吉爾始終不渝地捍衛積極抵抗希特勒的政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