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三八


  丘吉爾強調指出,「現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各個國家和民族聯合成一個堅固的陣線,以反對新的暴行或侵略。這條陣線如果以堅定的信念建立起來,進行堅決果斷而有效率的軍事部署,再同西歐國家的力量聯合在一起,就足以對付希特勒、戈林、希姆萊、裡賓特洛甫、戈培爾及其同夥,其力量還可以使德國人不敢隨便挑戰。」可是,事實卻正相反。英法政府首腦對蘇聯的建議,卻採取了十分不負責任的錯誤態度。誰都知道,當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發生時,張伯倫同希特勒談判,親自出馬,飛來飛去。但等到與蘇聯談判時,只派去一些無足輕重的角色,在最後派去進行軍事談判時,還忘了帶全權證書。儘管如此,蘇聯政府對這一談判仍非常重視,一開始就提出締結英、法、蘇三國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並要求保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蘇聯接壤國家的安全和獨立。

  但是,英法政府卻非常不信任蘇聯,也不相信蘇聯的軍事實力。他們只要求蘇聯單方面承擔許多義務,而不對蘇聯的安全承擔任何義務。

  到8月中旬,英國和法國同蘇聯在莫斯科的談判,事實上陷於停頓狀態。

  當英法軍事代表團乘船於8月11日抵達蘇聯首都後,他們不與蘇聯代表討論在什麼地方,以何種方式,用什麼武力來對付納粹侵略。他們避而不談締結軍事條約的實質問題,只就抽象的無關緊要的所謂「原則問題」消磨時間。

  蘇聯代表伏羅希洛夫說,你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項全面的軍事條約」。這位蘇聯元帥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條約規定波蘭該採取什麼行動?一旦戰爭爆發的話,英國拿得出多少軍隊來援助法國軍隊?比利時會怎麼辦?但他所得到的答覆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滿意的。法國代表杜芒克說,他對波蘭的計劃一無所知。英國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說,目前英國有5個正規師和1個機械化師。蘇聯說,戰爭一開始,它能派出136個步兵師,5000門大炮,1萬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來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

  在8月14日一次關鍵性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元帥強調指出,根本的問題是,波蘭是否願意允許蘇聯軍隊進入它的領上去迎擊德國入侵的問題。如果不願意的話,盟國又怎麼能阻止德國軍隊迅速席捲波蘭呢?他具體問道,「英國和法國的總參謀部是否認為蘇軍可以越過波蘭,特別是越過維爾那山峽和加利西亞去同德軍接觸?」這是問題的核心。最後,如坐針氈的英法代表認為,伏羅希洛夫提出了他們所沒有資格處理的政治問題。

  在8月21日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再次重申,蘇聯代表團的願望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同意組織三國武裝部隊的軍事合作;蘇聯同德國並無共同邊界,只有蘇聯軍隊在有權通過波蘭和羅馬尼亞領土的條件下,它才能給英、法、波、羅以援助,如果不允許蘇聯軍隊進入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領土,他們就無法同英法軍隊合作,蘇聯軍事代表團無法設想英國和法國的政府和總參謀部,在派出代表團到蘇聯來的時候,怎麼會在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不給他們以指示?這只能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有同蘇聯進行認真而有效的合作的願望。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國政府指示回答蘇聯關於波蘭的問題,等了三天都沒有回音。在8月17日,杜芒克曾給巴黎打電報說,「蘇聯是想訂軍事條約的。它不想要我們給它一張沒有具體保證的廢紙。伏羅希洛夫宣佈,只要他所說的那個關鍵性問題解決以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要求巴黎設法使華沙接受蘇聯的援助,但卻遭到英法和華沙統治集團的粗暴拒絕。

  這時,英法還背著蘇聯同德國進行秘密談判。既然蘇聯爭取同西方國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統一戰線沒有成功,那麼蘇聯的急迫任務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國家的「禍水東引」政策。在大戰迫在眉睫的形勢下,蘇聯利用帝國主義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一條約的簽訂,粉碎了英法挑動蘇德戰爭的陰謀,打破了德意日對蘇聯的包圍,使蘇聯贏得寶貴的時間來加強戰備,進一步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

  卻說希特勒經過多次謀劃,終於在8月31日中午作出了最後決定,發出了消滅波蘭的「白色方案」的第一號作戰指令。9月:日拂曉4點45分,150多萬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分北、南、西三路進逼華沙。天空中,德國的機群吼叫著飛向自己的目標:波蘭的軍隊、軍人庫、橋樑、鐵路以及不設防的城市。幾分鐘之後,這些飛機就要使波蘭人不分軍民第一次嘗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毀滅的滋味。9月27日,納粹軍隊攻陷了華沙這座孤立無援的城市。

  英法兩國同波蘭訂有同盟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應當毫不遲疑地向波蘭提供包括軍援在內的一切援助。無論如何,英國總應主動對德宣戰支援波蘭。可是,實際上張伯倫政府在最後時刻背棄了自己的莊重諾言,逃避履行對波蘭的義務而要同德國談判和平解決波蘭問題。這事實上是在安排新的「慕尼黑」,只不過這次涉及的是波蘭問題。著名的工党活動家休·多爾頓在9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看來,綏靖政策又重新盛行,我們對波蘭人的許諾遭到蓄意破壞。」英國人民認為,後退是不應該的,已經遭到可恥失敗的綏靖政策應當壽終正寢,而英國必須履行對波蘭的義務,也就是首先向法西斯德國宣戰。下院的絕大多數議員也支持這種意見。張伯倫不瞭解民眾和下院的心情有多大變化,他竭力想贏得時間,同德國人舉行談判從而避免宣戰。9月2日,下院爆發了一場危及政府的辯論。議員們要求英國履行對波蘭的義務。

  形勢逼人。如今英國政府在這條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9月3日中午12點6分,張伯倫這個曾經冒著喪失政治生命的危險,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對希特勒一味綏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發表了沉痛的演說,宣佈英國現在已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他說,「今天是我們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比我更力痛心。在我擔任公職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毀於一旦。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盡瘁,使我們必須付出重大代價的事業取得勝利……我相信,我會話著看到希特勒主義歸於毀滅和歐洲重新獲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張伯倫未能看到這一天,1940年11月9日,他懷著絕望的心情與世長辭了。

  9月3日,英法根據法波盟約和英波互助條約,在人民的壓力之下,被迫匆忙對德宣戰。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張伯倫所推行的綏靖政策也從而徹底破產了。時局的客觀進程終於打通了丘吉爾通往政權之路。正是:

  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形勢隨人願,丘氏被起用,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