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且說張伯倫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上簽字之後,又奴顏婢膝地找希特勒會談所謂世界和平問題。他說,「相信元首會在實施慕尼黑協定方面採取寬宏大度的態度」,並且再次表示希望捷克斯洛伐克人不會「不講理到製造什麼困難」的程度,而如果他們造成什麼困難的話,希望希特勒不要轟炸布拉格,以免「在平民中造成可怕的損失」。這些話還只是張伯倫所要說的雜亂無章的長篇大論的開端。張伯倫還向希特勒建議,英德兩國進一步合作來結束西班牙內戰,建議促進裁軍,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加強歐洲政治和平,甚至還建議解決俄國問題。然後,首相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來,上面已經寫好了他希望兩個人能在上面簽字並且立即發表的東西: 「我們,德國元首兼總理和英國首相,今天再次舉行會晤,雙方一致認為英德兩國關係的問題,對兩國對整個歐洲都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我們把昨夜簽字的協定和英德海軍的協定,看成是我們兩國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戰的願望的象徵。 「我們決心以協商的辦法來處理有關兩國之間的任何其他問題,我們決定繼續作出努力,來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從而為確保歐洲和平作出貢獻。」希特勒看了一下這個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簽了字,使張伯倫大為滿意。 這位蒙在鼓裡的英國首相當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這次慕尼黑會議中已經商量好,時候一到,他們就並肩對英國作戰。 張伯倫一回到倫敦,就以「凱旋者」自居,洋洋自得,大肆宣傳「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泰晤士報》也為其大唱讚歌。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卻在英國議會內外引起大嘩。海軍大臣達夫·古柏宣佈辭職。古柏在40分鐘的發言中闡述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說: 「在所有這些日子裡,張伯倫首相一直認為應該用委婉動聽、委屈求全的話來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則認為暴力的語言更能打動他。這就是我們之間的深刻分歧。 「首相對希特勒先生的善意和他所說的話深信不疑。雖然希特勒在破壞凡爾賽和約時,保證要遵守洛迦諾公約;而在破壞洛迦諾公約時,又保證不再作進一步的干涉,或不再在歐洲提出領土要求;當希特勒用武力侵佔奧地利時,曾授權他的黨羽提出有權威的保證,說他不會再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事。這還是不到六個月以前的事。然而首相到現在還相信希特勒的信義哩!」接著在下院發言的是丘吉爾。當他說到「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時,引起了綏靖勢力狂風暴雨般的抗議聲,使他不得不稍停片刻,才能繼續發言。他說: 「在這一次長時間的辯論中,我們實在不必浪費時間去研究在伯希特斯加登、在戈德斯堡以及在慕尼黑所達成的協議之間的差別,如果本院允許我把一個比喻變動一下的話,那我就可以簡明扼要予以說明。他先用手槍對著你,要你給他一英鎊。等到如數照給之後,他又用槍口對著你,要求給兩鎊。 最後,那個獨裁者答應先收117先令6便士,剩餘的部分要你保證隨後付清。」「一切都過去了。緘默的、悲哀的、被拋棄的、支離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長期以來,它追隨法國的領導和政策,和法國站在一起,和英國站在一起,結果使它在各方面都吃了大虧……」「現在歐洲的平衡被打亂了。不要認為這件事會從此結束,這不過是算帳的第一步。這不過是以後每年還要遞給我們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嘗嘗味道罷了。除非我們振作精神,恢復我們的戰鬥活力,我們才能像往日一樣重新站起來,為保衛自由而戰。」丘吉爾的發言語重心長,一針見血,但在當時的下院卻遭到光榮的孤立,響應者寥寥無幾。但是形勢正像丘吉爾所預料的,慕尼黑協定之後,張伯倫的綏靖政策連遭破產,災難接踵而來。丘吉爾猶如風浪中的一支帆船,仍在奮力拼博。 正是:千呼萬呼鳴警鐘,嚴酷事實催人醒。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四章 綏靖陰謀破產 黑霧陰霍大地昏,綏靖失敗困愁城; 禍水東引自受害,大戰爆發夢魂驚。 張伯倫原以為奉行「綏靖」可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並促使希特勒反蘇反共,禍水東引;結果事與願違,局勢緩和不成,反倒刺激了納粹頭子的侵略胃口,嚴重削弱了英法集團的戰略地位。丘吉爾對此憂心忡忡。 希恃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著360多萬蘇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入。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防禦工事,這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以與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鐵道、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這個國家被肢解以後,喪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和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好端端的一個富庶的工業國,僅僅在一夜之間就被爪分豆剖而破產蕭條了。 在英國統治集團中,似乎只有丘吉爾一個人看到了這一點。再沒有別的人像他10月5日在下院的演說裡那樣把慕尼黑的後果講得如此透徹。他說: 「我們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我們正處在第一等的大禍之中。到多瑙河的門戶……到黑海的門戶已經洞開了。」他進一步指出,所有中歐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國家,都將一個接一個落入以柏林為中心的龐大的納粹政治體系中,不要以為這是結尾,它只不過是剛剛開始。然而,丘吉爾並不是在朝之臣,他的話並沒有引起英國統治集團的關切和注意。張伯倫繼續執迷不悟地奉行他的綏靖政策。 對法國來說,慕尼黑是一場大災禍。法國的統治集團由於他們政治上的短視,居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地位毀了。原來法國擁有100多個正規師,而且還同東歐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同盟,這些國家加在一起的軍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會議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堅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捷克師,牽制著比這個數目還要大的德國軍隊,現在法國軍隊失去了這支力量,無異等於失去一條臂膀。然而,這還不是一切,在幕尼黑事件之後,法國在東歐剩下的盟國還有哪個能對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國的結盟還有什麼價值呢,同英國的友好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首都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為時還不太晚的時候,同希特勒搭上橋,謀求保全自己,兔遭大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