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顯然,德國的獨裁者並不願張伯倫就此脫鈞而去,因此提出了一項讓步。 把捷克斯洛代克人撤退的期限推遲在10月1日。希特勒賣乖地說,「張伯倫先生,買你的面子,我願意在日期上作一個讓步。我很少給別人做過這樣的事,你是難得的一個。我可以同意規定10月1日為撤離期限。」說著,他拿起筆來,在備忘錄上把日期改了一下。希特勒再次保證,捷克斯洛伐克問題是他在歐洲提出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 9月24日下午張伯倫回到倫敦後,就馬上召開內閣會議,企圖說服同僚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過,這次他碰到了沒有料到的反對。海軍大臣達夫·古柏堅決反對他。令人驚訝的是哈利法克斯勳爵也提出了異議。張伯倫己控制不了他的內閣了。這時在丘吉爾等人的活動下,英國廣泛開展要求張伯倫下臺、反對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運動。他同樣也不能說服法國政府,後者在9月24日拒絕了戈德斯堡備忘錄,並在同一天下令部分動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憤然拒絕納粹的要求,而且徵召入伍的兵員總數達100萬人。 面對這劍拔弩張的形勢,張伯倫十分焦急。他要向德國獨裁者作一次最後的呼籲,他急忙趕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希特勒,並且在9月26日下午,由他的心腹霍拉斯·威爾遜爵士乘專機趕送到柏林。張伯倫在信中極力討好希特勒,他說,由於捷克斯洛伐克人已經情願把希特勒所要的蘇台德區交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應立即各派代表舉行會議,達成協議來解決移交這塊領土的辦法。希特勒的答覆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先接受了戈德斯堡備忘錄,並且同意德國在10月1日佔領蘇台德區,他才肯同他們談判細節。希特勒說,他一定要在44小時內,即9月28日下午2時以前,得到肯定的答覆。 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經破釜沉舟了。他在擠得滿滿的柏林體育館發表的講話中對貝奈斯總統進行了惡毒的人身攻擊,並宣稱無論如何他都要在10月1日拿下蘇台德區。他在講話中並沒有忘記給英國首相一個甜頭,他感謝張伯倫為爭取和平所做的努力,還重申這是他在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他鄙夷不屑地說:「我們不想要捷克人!」 在9月27日下午,威爾遜剛走不久,希特勒就發出了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進擊的「絕密」命令。這一下可把張伯倫嚇破了膽。這位英國首相聞訊後,當晚就給貝奈斯發了一份緊急電報,警告他,如果明天(9月28日)下午兩點,捷政府還不接受德國的條件的話,德國軍隊馬上就會得到越過捷克斯洛伐克邊界的命令,波希米亞將受到德國軍隊的蹂躪。這樣,張伯倫就不是把戰爭的責任放在希特勒頭上,而是把它放到了貝奈斯的頭上。然而,貝奈斯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這份電報,第二份電報馬上又來了。 接著張伯倫又提出了進一步的警告。他威脅說,「這個計劃如果不能實現,貴國除遭到武力侵略與武力肢解以外,將別無其他出路。而且,雖然這可能引起無數生命的衝突,但是不論這一衝突的結果如何,捷克斯洛伐克都將再也不能按原有疆界重建故園。」張伯倫辦完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在當天晚上8點30分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他說,「為了在一個遙遠的國家裡我們對之毫不瞭解的民族之間所發生的爭吵,我們居然在這裡挖戰壕,試帶防毒面具,這有多麼奇怪,多麼荒誕,多麼不可思議!」為了爭取「和平」,他決心到德國進行第三次訪問。他講道,「不論我們如何同情一個強鄰壓境下的小國,我們決不能不顧一切地使整個大英帝國僅僅為了它而陷入一場大戰。」當晚10點30分,希特勒要張伯倫「繼續努力」的信到了,這正是首相急切要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馬上答覆「元首」說: 「拜讀來信,使我深信你可以不經戰爭立即得到你所有的基本要求,我願立即親自來柏林,同你以及捷政府代表討論移交的問題,如果你願意的話,法意兩國的代表也可以參加。我深信,我們能在一個星期之內達成協議。我不能相信,你會為了在解決這個長期未決的問題方面有幾天的拖延,就不惜承擔發動使人類文明化為烏有的世界大戰的責任。」與此同時,張伯倫還給墨索里尼發了一份電報,請他參加德、英、法擬議中的國際會議。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懷。經過陰謀家們的精心策劃,一個臭名昭著的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陰謀會議就這樣開場了。蘇聯沒有被邀請參加會議,美國雖然沒有正式參加,但被認為是「未出席會議的參加國」。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代克自己也沒有獲許出席會議。 9月29日午後12點30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亞的這個城市裡,在這個他曾在破破爛爛的小咖啡館的陰暗後室開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裡,儼然像征服者一樣,歡迎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腦。 那天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奧邊境去迎接墨索里尼,並且為在會議上採取共同行動而打下了基礎。在到慕尼黑的火車上,希特勒懷著好鬥的情緒,指著地圖向那位意大利的領袖解釋,他打算怎樣「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說,要是那天開始的談判不能立即取得結果,他就要訴諸武力。據當時在場的意大利外交部長、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引用希特勒的話說,「總有一日我們要並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墨索里尼對此表示同意。但是,張伯倫並沒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樣事先去看達拉第,為英國和法國制定一個共同戰略,來同兩個法西斯獨裁者對壘。因此,會議很快就按著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達成了協議。在9月30日晨2時,由「四巨頭」簽字的協議文本上,幾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後通碟。蘇台德區從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天內完成。最後的邊界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這個文件交給奉命專程前來慕尼黑聽候發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敵人和「盟友」的壓力下,向慕尼黑的決議屈服了。他們說:「希望把他們對他們不曾參與的決議所提出的抗議在全世界面前備案。」貝奈斯總統辭職了,因為「他可能已成為新國家必須去適應的發展的一個障礙」。他離開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國。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就這樣根據協定而解體了。但是搶吃死人肉的兀鷹還不限於德國。緊接著9月30日慕尼黑協定之後,波蘭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們盟主希特勒的號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飯的人,就得一起下廚幫忙」。它們也各自分割了一塊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臉不認人,向他的小夥伴開刀了。真是絕妙的歷史諷刺! 慕尼黑事件的勝利,再一次提高了希特勒在將領中的成信。德國參謀部不勝慚愧。「元首」畢竟又是對了。他單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覺,準確地衡量了全部軍事、政治形勢。像在萊因地區一樣,希特勒的「領袖才能」又再度戰勝了德國軍事將領們的阻撓,這些將領們切望祖國能在世界上重新獲得它的地位,他們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種方法來加強德國的實力。當他們發現自己多麼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時,心裡感到十分痛苦;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對「元首」的憎惡和不信任常常敵不過他們對「元首」的「高瞻遠矚」的天才和神奇的幸運的讚美。毫無疑問,他成了一顆他們應該跟隨的明星,應該服從的領導。就這樣,希特勒終於成為不容非議的德國的主人。「鴻圖大略的道路」已經打開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