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三三


  這次德英政府首腦會談,希特勒除了吹噓他的「豐功偉績」外。就是對張伯倫進行敲詐恫嚇。他說:「我現在下定決心,不論用什麼方法都要解決一個問題,即捷克斯洛代克境內的300萬日耳曼人必須重返德國。」他警告張伯倫,不要對他的決心產生任何懷疑,他決心不容忍一個小小的二等國家,把有1000年歷史的強大的德國看作仿佛是次一等的國家。希特勒說,他今年49歲,如果德國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而卷人一場世界大戰的話,他希望他能以壯盛之年領導德國度過危難,他為此準備迎接任何戰爭,甚至世界大戰。

  世界上其他各國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他決不會後退一步。

  接著,希特勒提出了他的建議:「英國是否願意同意割讓蘇台德區?還是按民族自決的原則作出割讓?」這一建議並沒有使張伯倫感到震驚。他回答說,在他同閣員和法國人商量以前還不能把話說死。不過,就他個人來說,他同意蘇台德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則。他希望回到英國向政府報告他的個人態度,並且取得政府的批准。

  9月17日,星期六,張伯倫返回倫敦,立即召集內閣會議。那時倫西曼勳爵已經回來,而他的報告當然也引起了英國政界人士的注意。這些日子這位特使的健康狀況一直很不好,執行這項使命又使他精神極度緊張,人也消瘦了。他建議採取「一項直截了當的行動的政策」,即「把以日耳曼人占多數的地區移交給德國」。首相和倫西曼都深信,只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能勸住希特勒不下令侵犯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在他和希特勒會談時強烈地感到希特勒「充滿鬥志」。他的內閣也認為法國是毫無鬥志的,因此根本談下到抗拒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代克提出的要求。

  在英國內閣會議上,張伯倫還特意介紹了他對希特勒的印象:「我想,儘管我從他的臉上看出他是一個殘酷無情的人,但我所得到的印象卻是:這個人在作了保證之後還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現在,當務之急是必須同法國政府取得一致後退的步驟。9月18日,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外交部長博內應邀來到倫敦。張伯倫已經決定在原則上接受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所提出的要求。剩下來的事情只是擬出建議,由英法兩國駐布拉格代表向捷政府提出。法國內閣送來了一份確實想得比較周到的草案。他們不贊成公民投票,因為他們看到,這樣一來,斯洛伐克和露西尼亞地區也可能會提出同樣的要求。他們贊成直截了當地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不過他們又說,英國政府應該和法國,加上蘇聯(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與之磋商過),共同保證這個支離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英國和法國政府將他們的決定以最後通牒的方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並要貝奈斯總統儘快答覆,以便「首相必須最遲在星期三同希特勒先生再舉行會談」。20年來,貝奈斯總統始終是法國的忠實盟友,而且幾乎是法國的附庸,在國際聯盟和其他場合都支持法國的政策和利益。如果世上還有所謂神聖莊嚴的義務的話,那麼現在的法、捷關係就是了。按照事先達成的協議,一旦戰爭爆發,捷克斯洛代克遭到入侵,法國一定會前來幫助,而英國也會立即同法國採取一致行動。而如今,捷克斯洛伐克卻被他的英國和法國盟友出賣了。9月20日深夜,到21日淩晨2時,英法兩國駐布拉格公使往訪貝奈斯總統,告訴他已經沒有希望根據1925年德捷條約進行仲裁,並極力敦促他「在法國和英國不能承擔責任的形勢還沒有出現以前」,要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不僅引起了英國朝野的重視,而且引起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關注。9月21日,丘吉爾在向新聞界發表的聲明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下被分割,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受到威脅的,不單是捷克斯洛伐克,還有一切國家的自由和民主。」他要求英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對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在9月21日的國際聯盟大會上,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奉命提出正式警告:

  「現在,捷克斯洛伐克內政正在受到其鄰國的干涉,而且受到公開的咆哮的攻擊恐嚇,說什麼要以武力相加。歐洲最古老、最文明、最勤勞的民族之一,經過了幾個世紀的壓迫之後才獲得獨立;在今天,或者在明天,也許就要決定拿起武器為保衛獨立而進行戰鬥了……「對於奧地利被消滅這一重大事件,國際聯盟竟然毫不在乎地放過去了。蘇聯政府深知這個事件對於歐洲尤其是對於捷克斯洛代克的命運的重要性,所以在德國侵佔奧地利之後,就立即正式向歐洲各大國提出建議,應對這個事件可能產生的後果立即進行集體磋商,以便採取集體的預防措施。遺憾的是,我們的建議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個建議如果實行,可能我們不至於受到現在全世界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而感到的震驚……」

  李維諾夫外長在談到蘇聯政府對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的態度時指出,如果法國恪守其條約義務,給予捷克斯洛代克以直接而有效的援助,那麼「蘇聯將同法國一起,根據條約履行自己的義務,以蘇聯所能採取的方法來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的國防部準備立即參加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國防部代表舉行的會議,商討採取適時的措施。」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有關的大國所發表的公開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聲明,竟然被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和達拉第粗暴地拒絕了。正如丘吉爾所說的:「事態的發展,好像世界上不存在蘇聯這個國家似的。為了這一點,使我們後來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後,捷政府屈從于英法的聯合建議,被迫辭職,另外成立了一個由賽洛維將軍領導的無黨派政府。賽洛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駐西伯利亞的捷克軍團司令。9月22日,貝奈斯總統對全國廣播,嚴肅地呼籲人民保持鎮靜。

  當貝奈斯準備廣播時,張伯倫已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舉行第二次會談。這次會談是在萊因地區的一個城市戈德斯堡舉行的。英國首相帶著已由捷政府接受的英法建議的細節,作為同「元首」進行最後討論的根據。這兩個人在戈德斯堡的旅館中會晤。這個旅館是四年前希特勒為了肅清羅姆而匆匆離開的那一家旅館。會談一開始,張伯倫就發現他自己面對著他所說的「一種完全意外的形勢」。

  首先,希特勒以挑戰的口氣向張伯倫問道:「我是否可以理解為英國、法國和捷政府已協議把蘇台德區轉交給德國?」「是的,元首。」首相微笑著回答道。

  「我極其抱歉,」希特勒說,「由於過去幾天內形勢的發展,這個計劃已經再也沒有什麼用處了,蘇台德區必須由德國武裝佔領。」張伯倫聽了這話嚇了一跳,他那貓頭鷹似的臉因為又驚又氣,脹得通紅。

  張伯倫所惋惜、著急的只是,他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來的和平大廈,就像紙牌搭成的一樣垮了下來。他告訴希恃勒,他「既感到失望,又感到奇怪」。他應當有理由說,希特勒已經從他那裡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了。為了做到這一點,張伯倫把他的全部政治生命作了孤注一擲,英國的正直人士指責他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向希特勒屈膝投降,而且在那天早上離開英國的時候,確實還有人噓他。

  但是,英國首相的個人不幸,並沒有打斷希特勒的鐵石心腸。他仍然要求,蘇台德區必須立即由德國軍隊加以佔領。這一問題至遲要在9月28日完全地最後地解決。這樣,張伯倫心裡「充滿了凶事臨頭的預感」,只好退回到萊因河彼岸去考慮他該怎麼辦。那天晚上,他在電話中同自己的閣僚以及法國政府的大員們商量之後,幾乎看不出有什麼解決的希望,大家只好同意倫敦和巴黎應當在第二天通知捷政府:它們不能再繼續承擔建議捷政府不要動員的責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