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1937年5月28日,鮑爾溫由於年邁辭去首相職務。他的繼任人是尼維爾·張伯倫。無疑,丘吉爾同新首相的對外政策存在分歧。張伯倫是個鼠目寸光、缺乏遠見的政治家,他極力迎合希特勒,奉行臭名昭著的綏靖主義。 他自以為找到了一箭雙雕的辦法。他主張禍水東引,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其結果將會消滅蘇聯或者將其最大限度削弱,而德國也將筋疲力盡,沒有能力為爭奪歐洲霸權同英國作戰。正是在這個問題上,丘吉爾同張伯倫發生了分歧,丘吉爾清楚地知道,德國法西斯侵略勢力的增強,不僅對蘇聯是個威脅,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也是個威脅。丘吉爾仔細地閱讀並充分研究過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他清楚地知道,不能相信希特勒關於德國無意敵視英國的聲明。 張伯倫對自己的外交活動能力估價過高,並對他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個人談判寄託了毫無根據的希望,他認為,只要同法西斯獨裁者在談判桌旁坐下來談判,就能立刻說服他們接受完全符合英國利益的條件,並根據這些條件同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議。 隨著德國軍事力量的增強和德國對英國威脅的日益增大,丘吉爾越來越感到在聯合抗德的國家中應該包括蘇聯,但是,直到慕尼黑陰謀,即1938年秋之前,丘吉爾一直沒有積極地提出這一想法。在30年代,蘇聯政府曾不止一次地建議成立某種形式的世界陣線以制止德國對歐洲的侵略擴張。但是,這些建議總是遭到英國政府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政府的拒絕。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談到對1938年3月建議的看法時這樣寫道:「我那時堅決主張只有成立法、英、俄聯盟,才能有希望制止納粹的進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張伯倫在下院提出不同意莫斯科的建議時,丘吉爾並沒有對英國政府提出有力的批評。 在歐洲地區,1938年國際關係上的首要問題是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德國要求瓜分這個國家,要霸佔它的大部分領土。張伯倫打算滿足德國這一貪欲。 丘吉爾則很清楚,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德國,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德國,而英國及其歐洲盟國的地位則會相應地遭到削弱。力量的變化對英國十分不利。9月21日,丘吉爾向新聞界發表了一項聲明,其中說道:「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下被分割,這無疑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這種做法不會給英國和法國帶來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將使這兩個國家的處境更為軟弱無力和更為危險。僅僅使捷克中立化就意味著德國可以抽出25個師的兵力用來威脅西線;此外,還將為勝利的納粹打通一條通向黑海的道路。不單是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威脅,所有國家的自由和民主都將受到威脅。以為把一個小國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實在是致命的謬見。德國的戰爭潛力會在短期內迅速增長,其速度將比法國和英國完成必要的防禦措施快得多。」 在此期間,丘吉爾開始反復地談論同蘇聯達成相互諒解以中止德國擴張的必要性。張伯倫和政府中同他觀點相同的人反對同蘇聯接觸。他們的政策是同德國達成協議反對蘇聯,而不是聯合蘇聯反對納粹德國。雖說贊同丘吉爾「必須聯合俄國」主張的保守黨人逐漸多起來了,但他們在議會中仍居少數,不足以改變張伯倫所奉行的綏靖政策。正如丘吉爾所說的:「在英國,蘇聯的建議實際上未被理睬,沒有利用這些建議向德國施加壓力,以至後來不得不付出很高的代價。」9月28日,張伯倫在下院就對外政策問題發表演說。這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好像突然年輕了10歲。他向議會宣佈,希特勒同意把軍隊的動員令推遲24小時,井同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行政首腦在慕尼黑會晤。下院對這一消息報以熱烈的歡呼聲。只有很少幾個人沒有隨聲附和。於是,1938年9月底,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前往慕尼黑,在墨索里尼參加下簽訂協議,把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從此明顯地被削弱了,幾個月之後完全被德國吞併。 在張伯倫到達慕尼黑的第二天,丘吉爾就約集英國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在倫敦薩伏伊飯店舉行了一次午餐會,參加的有反對黨領袖艾德禮和辛克萊,還有著名的保守黨人艾登和勞埃德等人。丘吉爾勸說他們立即聯名給張伯倫發電報,要求不要破壞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和安全。可是,他的交談者一個接一個地表示自己不能簽名,據參加午餐會的阿斯奎斯的女兒貝姆卡特描述說,當聚會者什麼事情也沒有決定就離去的時候,「丘吉爾的眼裡噙滿了淚水」。 但是,張伯倫從慕尼黑一回到英國就興高采烈地對歡迎的人群說:「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究竟是時代的和平還是時代的災難?無情的現實將把「和平」的吃語駁得體無完膚。 正是:鬼迷心竅霧遮眼,豈知大禍在眼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三章 慕尼黑的悲劇 「綏靖大公」迷心竅,降尊纖貴行鬼道; 丘氏勸阻無濟事,犧牲捷克罪難饒。 事實證明,慕尼黑協定給人們帶來的不是「時代的和平」,而是時代的災難。如今,它已作為人類最卑鄙的陰謀而載人史冊甲其實,丘吉爾早就清楚,慕尼黑協定使歐洲力量對比的變化多麼不利於英國。他十分公正地把幕尼黑協定看成是英國和法國的失敗。為此,丘吉爾對張伯倫政府的對外政策提出了尖銳的公開批評。他說:「我們未經戰爭就遭到了一次失敗,其後果將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在歷史上經歷過歐洲均勢遭到破壞時的一個可怕階段……如果我國被納粹德國控制,落入它的勢力範圍,受它的指使,或者我們的生存變得非仰賴它的善心和恩典不可,那我就無法忍受了。」 他在結束講話時提出嚴厲的警告:「不要以為這件事會就此結束。這不過是懲罰的一個開端。」的確,慕尼黑事件後希特勒用十分挑釁的口氣同英國對話。他揚言,他不喜歡丘吉爾或某些英國政治家參與政權。希特勒聲稱:「如果英國人逐漸丟棄他們從凡爾賽和約時代承襲下來的那種神氣,那就算是一件好事情了。 我們不能再忍受女管家的管教了。」事後證明,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是蓄謀已久的。他在兵不血刃地佔領奧地利後,就在著手實施他的綠色方案了。希特勒侵捷,仍然是玩弄「特洛伊木馬」的詭計。在開始時,他並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頭目康拉德·漢萊困出面鬧事。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把漢萊因叫到柏林,密令他在捷克斯洛伐克製造事端,讓他提出捷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因此,所謂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困境,對希特勒來說,就像1年以後但澤之于波蘭一樣,不過是一個藉口,以便讓他用來在自己所垂涎的土地上製造糾紛,進行顛覆,用來迷惑其友邦,掩飾他的真實意圖。至於這種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從希特勒在1938年5月28日向總參謀部的高級將領們下達的命令中表示得清清楚楚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