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些講話,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彙集成冊發表了。這個集子出版後,在英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反響。美國駐倫敦大使肯尼迪讓他23歲的兒子約翰以《慕尼黑及其後果》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約翰欣然同意這個選題,著手根據父親的建議和美國駐倫敦大使館提供的材料撰寫論文。他採用丘吉爾的論題,並力求展開論述。文章寫成後,父親很滿意,並決定把這篇論文發表出去。約翰·肯尼迪的《為什麼英國沉睡不醒》一書在《紐約時報》評論員克羅克的協助下出版,並且很快銷售一空。 丘吉爾一再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他說,過去「海軍是英國可靠的後盾……現在我們不能這樣說了。可惡的空戰方法的發明和改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那樣的國家了。」1934年英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擴大本國的空軍。下院在討論這些措施的時候,給了丘吉爾重新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他說道:「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易受攻擊,也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善於回敬掠奪者……我們的宏偉首都,世界最大的攻擊目標,就像一頭捆縛著的肥大而珍貴的母牛引誘著猛獸。我們現在的處境是過去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也是現在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過的……我首先要指出,德國違背和約,建立空軍,其實力已達到英國空軍的2/3……到1935年底,即便政府的這些提案付諸實施,德國空軍也將在數量上和戰鬥力上和我們的空軍幾乎相等。」 1934年11月,丘吉爾對國王的答辯詞作了一些修正,指出「我們的國防實力,尤其是空軍實力不夠充實,不足以保證陛下忠實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丘吉爾說,德國現在已有了一支空軍,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再過一年或兩年,德國空軍的實力將超過我們50%,到1937年就會比我們幾乎強一倍。 但是,鮑爾溫首相不同意丘吉爾的這些預測。他斷言:「德國空軍的實力決不會像丘吉爾斷定的那樣和我們相等,或比我們更強,而是相反。照我們的估計,我們兩年後仍將有50%的優勢。」只過了半年,鮑爾溫不得不公開承認丘吉爾的預測是正確的,被迫做了「有名的自我檢討」。他說:「我錯誤地估計了未來,在這一點上,我是完全錯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完全受騙了。」鮑爾溫承認,這一錯誤要由政府、首先是由他自己負責。他說:「這不是某一位大臣個人的責任。從總的方面說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所有的人都有責任,都有該受責備的地方。」但是,英國政府並未改弦更張,而是繼續堅持錯誤的外交政策。 如今,丘吉爾同從前一樣,在下院只能扮演「後座議員」的角色。他痛苦地忍受這種處境,每當政府內部出現微小變化時,他總是希望能為自己在政府中找個位置。1936年春天,政府打算組建一個新的部來協調各軍事部門的活動。當提到是否委任丘吉爾領導這個部的工作時,丘吉爾很想在這個舞臺上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但是卻遭到鮑爾溫和張怕倫等人的強烈反對。大多數保守黨黨員也不大信任他。凱斯·法伊林就此寫道:「一些自由党人和中間派人士認為,把丘吉爾排除在政府之外方能實行反軍國主義政策,如果把新組建的國防協調部交給丘吉爾領導,會使這些人士感到恐慌。吸收丘吉爾參加政府同黨的負責人的意見背道而馳。此外,一旦鮑爾溫隱退,這樣豈不又將引起一場由誰繼任首相的爭執嗎?」 丘吉爾又重新在寫作中尋求安慰。他把從凡爾賽和約起到30年代中期止發生的全部歷史寫成一部書。丘吉爾已寫出第一章。這一章後來未經任何修改就納入了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不過,他不久又放棄了這部歷史書的寫作,專心寫《英語民族史》。丘吉爾迅速完成了這部內容充實的巨著,但是這部著作的出版卻拖了好幾年。 丘吉爾在回憶自己為重返政府所遇到的種種挫折時寫道:「鮑爾溫和我一樣,想不到他當時幫了我一個大忙。他使我沒有卷人其後三年政府的不明智政策當中去;假使我當了大臣,那麼打起仗來,就得對毫無戰爭準備的國防工作負直接的責任了。」丘吉爾對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確的。丘吉爾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英國政府的工作,這對他是有利的。 1936年3月底,丘吉爾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闡述了他多年來,實際上一直到他生命最後一息所遵循的英國歐洲政策的原則。丘吉爾說:「英國400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特別是防止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落入這個國家的手中。從歷史上看,在這四個世紀中,人和事,環境和情況已發生了變化,而這個目的卻始終如一,這是世界一切種族、民族、國家或人民的歷史記載中最突出的事情之一。」「還有,不論在任何情況下,英國總是走較艱難的道路。」丘吉爾說,「與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相對抗,在威廉三世和馬爾巴羅領導下反對路易十四,反對拿破崙,其後又反對德國的威廉二世。在那些時候,如果英國參加較強大的一方,分享其勝利果實,那不但輕而易舉,而且具有極大的引誘力。 然而,我們總是走較艱難的道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或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是哪一個國家。 這樣,我們就保住了歐洲的自由,保護了歐洲的生氣勃勃和變化多端的社會的成長。」根據這些原則,丘吉爾提出一個問題:今天究竟哪一個國家是最強大的,並且力圖稱霸歐洲呢?丘吉爾認為,法國陸軍是歐洲最強大的,但它並不威脅英國。德國則不然,它哪個國家都不怕,「它正在以德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規模來擴充軍備。它的領導是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上崩潰……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選擇,而這個戰爭的唯一目的,以及如果取勝的話,其唯一的結果,就是納粹統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歐洲。」丘吉爾認為在這種情況廠要拯救英國「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一切力量來約束、抑制、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 這樣,丘吉爾的綱領就成為英國同自己最危險的敵人德國進行鬥爭的綱領。丘吉爾比英國許多其他政治家更早認識到30年代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他看清了,對英國來說,更重要的不是希特勒德國己準備好對蘇作戰,而是它已成了英國的危險敵人。在丘吉爾的心目中,後一種情況比第一種情況越來越重要。丘吉爾看清了這一情況,說明他比自己同時代的英國其他政治家高明。 但是,丘吉爾對鮑爾溫一張伯倫政策的抨擊並不是始終如一的。其根源在於他總是全神貫注地反對共產主義。1936年在西班牙發生了法西斯暴動,而後又出現了德國和意大利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當時丘吉爾主張不干涉西班牙事務。英國政府執行的正是這一政策,它不僅適合西班牙佛朗哥集團的利益,而且也適合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利益。丘吉爾寫道:「我在這次衝突中是中立的。我當然不贊成共產黨,又怎麼會贊成他們呢?……我確實認為,英國政府不過問西班牙的事情做得對。」對社會主義和革命運動的仇恨,妨礙丘吉爾看清「不干涉」政策不僅使西班牙人民的自由事業遭到損害,而且也違背了英國的戰略利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