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一八


  負責籌建德國新國防軍的委員會,自然少不了與戰勝國的監察人員接觸。在與這些趾高氣揚的監察人員打交道的時候,曼施坦因深深感到亡國軍人的恥辱。他們所造的表冊,往往誇大了德軍應該收繳和銷毀的武器數量,在執行時又往往採取刺傷德國民族自尊心的方法,逼迫德國士兵把武器搬到空場上,一面奏著法國《馬賽曲》,一面焚燒。如果德國人向他們抱怨,他們只是聳聳肩,做著無可奈何的樣子,把和約的條文指給德國人看。

  法國人甚至採取了更傷害德國人顏面的方法,讓法國的武器商人穿上佔領軍的軍服,帶著黑人——當時被認為是劣等有色人種——到德國各地的要塞去檢查,然後把收繳的武器轉賣給其他國家,大賺其錢。德國造的武器精良,自然不愁找不到買主。

  和約還禁止德國各大學、各種學校、會社和學術團體,與新國防軍任何軍事研究與軍政部門聯絡,這樣做實際上就是不許對德國青年進行軍事教育,而其他協約國卻是非常重視。

  和約中除了廢除德國的參謀本部之外,還禁止德國設立一切高等軍事教育機關,尤其是像柏林軍事學院這樣的院校——除純粹的武器學校之外——主要是使軍官的價值降低,使他們受不到普魯士精神教育及戰爭學理論的教育。參謀本部是鑄造將校和參謀長的處所,還是使德軍在戰術和戰略方面的觀念一致、使龐大的軍隊在最高統帥的意志下工作的機構。廢除了軍事院校,可以使德國方面即使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軍事天才,也找不到訓練好了的人去執行其計劃和理想。

  德國新國防軍這區區的10萬人,也只可用於德國的內部治安和服務邊疆。前者只起候補警察的作用,後者主要起海關官吏的作用。國際監察委員會曾規定,德國國防軍的衛戍地點,要一排排地分佈全國。其用意很明顯,這10萬人越是分散,就越不便共同訓練。而且這10萬人還須為雇傭兵——而不是盡義務,雇傭兵役制要比義務兵役制花費更多的錢。雖然英國和美國也都是雇傭兵制度,但其一為島國,其二在大洋彼岸,且海軍極強,而德國缺乏的恰恰是這些。

  德國只能擁有防禦性的武器,不能擁有飛機和坦克等進攻性武器。

  德國沒有權利自由編制新國防軍的10萬人,只能編為七個步兵師和三個騎兵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證明騎兵的效力最少,而且騎兵的費用要昂貴得多。

  德國10個裝備不全的師,在未來歐洲戰場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曼施坦因和他建軍辦公室的同僚們,就是在這種層層限制下,進行著德國新國防軍的建軍工作。

  首先新軍服的選擇上,頗費了一番心思。軍服是一種威嚴、權力和義務的象徵,穿上它,軍人就不會忘記自身肩負的使命。青年人之所以選擇軍人職業,對威武華麗的軍服的羡慕,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德國新國防軍的制服不得不力求簡單,從大戰結束後德國各地義勇軍雜亂無章的軍服中,恢復表面上的一致,;顏色以灰色為主。

  和約禁止德國建立高級軍事教育機關,故德國士官學校的基礎較為高深。舊軍只是招收高中畢業生,加上18個月的訓練,其中有9個月是在士官學校,即可成為合格的士官。而新國防軍則注重在行伍中挑選士官候補生,被證明是可用之人後,送到士官學校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第一年,受普通軍事訓練,第二年受步騎兵及各種武器學理的訓練。鼓勵軍官自己加以深造。

  魏瑪共和國的國防部和各高級司令部已經占去大多數現有軍官。從前陸軍部的工作,現在完全由國防部擔當。其他如編輯戰史、測繪地圖則完全脫離了軍事範圍,參謀本部情報部的職責交給了外交部,他們把國外使用先進武器的情況及時傳遞給軍隊。找出10萬人居住的地方,看似容易,實則困難重重。德國東部和西部衛戍城市的宿營設施,因疆土的割讓而化為烏有;萊茵河流域不得駐軍,舊軍解散之後,老營房成了無主的贓物,被瓜分和蠶食。當新建國防軍的時候,差不多都被別人搶光了,找回它們,費了很多的口舌。另外,結婚的軍官找住宅也不容易。

  在1919年至1929年這10年間,曼施坦因工作相當努力,但生活又相當不愉快,德國國內的政局動盪和通貨膨脹使他不能再繼續享受貴族式的生活。

  《凡爾賽和約》除了軍事之外,還在經濟和賠款上給德國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德國喪失了1/7的領土、75%的鐵礦和26%的煤炭。賠款總額為2260億金馬克(後又減少為1320億),德國的臨時政府在償付了第一批10億金馬克後,財政就完全崩潰了,當時德國政府所有的稅款收入,每月充其量也就是1億金馬克。

  馬克從1921年開始貶值,跌到了75馬克對1美元,1922年又跌到了400:1,1923年初跌到了7000:1,1923年1月法國佔領德國魯爾礦區的那一天,馬克跌到了1.8萬:1美元,到了7月1日,跌到了16萬:1,8月1日跌到了100萬:1美元,到了1月,跌到了40億:1,此後就成了一錢不值的廢紙,市民一生的儲蓄蕩然無存。大筆的銀行存款還買不到一把胡蘿蔔、幾個馬鈴薯、幾兩糖、1磅麵粉。馬克崩潰的唯一好處就是使德國能逃避公債,免付賠款,用毫無價值的馬克還債也掃除了戰爭債務。但使得像曼施坦因這樣的家族都嘗到了破產和饑腸轆轆的滋味,就更甭說德國社會的中下層了。

  不知曼施坦因在經濟蕭條中怎樣生活,且聽下章分解。

  ◎第七章 短命的參謀次長

  德國毀約擴軍備,喜煞將領升高位;
  參謀總部任次長,好景不長遭擠競。

  曼施坦因在經濟蕭條中生活水平無法保障,加之他所在的那個建軍委員會廟小僧多,升遷很是困難,於是在1929年,曼施坦因不得不改換門庭,到國防部參謀本部的作戰部門(即第一廳)工作。

  大約是在20年代初,在德國國內政局動盪、因戰爭賠款而通貨膨脹加劇的時候,曼施坦因草草地與林茨的一位軍人世家的女兒結了婚。相隔一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來到了世上。

  曼施坦因的長子名叫吉羅,出生於1922年的除夕。從出生之日起吉羅就是一個文弱的孩子,他幼年多病,靠著曼施坦因妻子的小心撫養,才逐漸壯實起來。因為吉羅自幼多病,他的童年幾乎沒有像同齡的孩子那麼多的樂趣,好多的遊戲限於他的體力而退避三舍,但這也使他變得十分的少年老成。1940年吉羅高中畢業之後,就在李格尼茲加入了德軍第51軍。1942年戰死在蘇聯戰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