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
一六 |
|
◎第六章 國防軍中的精英 首次大戰告失敗,簽訂和約主權衰; 重新組建國防軍,冀圖卷土又重來。 話說德國在經歷了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之後,元氣大傷,再無餘力發動新的攻勢。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遭受到人力和物力極大損失的德國,從此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1916年8月29日,曼施坦因的姨夫馮·興登堡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為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被任命為後勤總監,以圖東山再起;而曼施坦因的所在師,更是奔命於西線各防禦要點之間,大有捉襟見肘之感。他在激烈的戰鬥中,看到身邊的戰友和士兵們一個個地倒下,認為這種靜態塹壕戰,對德國非常有害,步兵遭受的重大損失是德國所承受不起的,因此有尋求新的戰術觀念的必要。 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來,使曼施坦因仿佛又看到了德國取勝的一線希望,但不久隨著美國參戰,這個希望破滅了。 1917年3月初,俄國彼得格勒爆發了罷工和糧食騷動,沙皇派去了軍隊,可軍隊倒向了暴動者一邊。3月15日,沙皇政府宣佈倒臺,尼古拉二世把他的退位詔書交給了國家杜馬的議長,俄國成立了臨時政府。 俄國新政府宣佈繼續忠於協約國,把戰爭進行下去。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工人和士兵組成了蘇維埃委員會,不願意再去流血送死。 布爾什維克發動了武裝起義,並於俄曆的十月(也就是公元1917年11月7日)掌握了俄國政權,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俄國「十月革命」。11月8日,革命成功後的第二天,列寧發佈了和平令,11月22日簽訂了停戰協定,隨後派出了托洛茨基率領的蘇聯代表團,在被德軍佔領的俄國鐵路線終端布列斯特一裡托夫斯克開始了與德國的和平談判。 在東戰場失去了主要作戰對象的德國,開始把主要兵力由東向西作大幅度調整,在俄國只留下幾個師,用來監督把在俄國和烏克蘭掠奪來的穀物,源源不斷地運往德國。 1917年4月6日,由於德國的無限制潛艇作戰,使美國找到了加入歐洲戰事的藉口。美國對德國的宣戰,使得本已精疲力竭的英法等協約國像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美國的雄厚兵力和工業實力,不久就把戰爭勝利的天平壓向了協約國一方。 協約國對德國的封鎖,加之連續數年的窮兵黷武,導致德國國內基本生活物質匱乏,人們對戰爭感到厭倦。1918年初,德國的幾個工業城市累計有50萬名工人,由於不斷惡化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宣佈罷工,德國後方狼煙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數量上處於劣勢的德國步兵,又發明了步兵的新戰術——塹壕對壘戰中的步兵滲透戰術:以步兵營或者比營稍小的單位,組成由一些戰鬥經驗豐富、年輕力壯的精幹人員參加的突擊滲透部隊;利用協約國防禦部隊的間隙和薄弱部分,突入到協約國防禦縱深之後;戰鬥打響後,由大部隊向正面之敵發起攻擊,而滲透部隊則從後面割斷其防禦體系,再夾擊已經孤立的據點。有一次,由於滲透戰術奏效,德國士兵甚至繳獲了英軍陣地上沒有來得及運走的成千上萬瓶威士忌酒。 滲透戰術雖然不是曼施坦因所發明,但卻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啟發。這種戰術有點與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使用的閃擊戰術類似,只是在使用的規模和機動速度上,有大有小而已。 隨著德國迴光返照式的進攻:1918年7月15日被稱為第二次馬恩河之戰進攻的結束(這一進攻只持續了兩天),德國軍隊就只剩下防守挨打的份了。協約國於7月18日開始大規模反攻,德軍連續退卻,人力和物力均感疲乏的德國軍隊,兵力只有協約國軍隊的37%。而協約國一方,包括坦克、戰鬥機和轟炸機在內的新生力量,正被源源不斷地補充到前線。德軍精心設置的防線——1916年構築的極為堅固的「興登堡防線」(也稱「西格弗裡德防線」)被協約國士兵輕而易舉地突破。 1918年10月30日,德國的盟國土耳其宣佈停戰,接受了協約國苛刻的停戰協定。 奧匈帝國也於1918年11月3日宣佈投降。根據停戰協定,奧匈軍隊只可保留20個師的兵力,其他一概復員;釋放全部戰俘,戰艦解除武裝後交給協約國,協約國軍隊有權使用奧匈境內的鐵路和公路,這樣協約國就可以從奧匈境內進攻德國。 為了挽救頹勢,德皇於1918年10月27日迫使魯登道夫辭職。第二天,德國北部的重要軍港威廉港爆發了海軍的反抗,並很快蔓延到基爾港的公海艦隊。革命的標誌——紅旗飄揚在戰列艦上,德國水兵們戴上紅色帽章,成群結隊地唱著法國大革命時期最流行的《馬賽曲》行進在街頭,軍官們有的參加了起義,有的躲了起來。到了11月4日,起義已經席捲德國北部,並迅速蔓延到南部和西部。以新任國防部長埃茨貝格領導的德國停戰委員會,開始同協約國最高軍事指揮官、法國的福煦元帥在貢比涅的火車車廂裡談判。 1918年11月9日,馮·興登堡正式會見德皇威廉,告訴他,德國軍隊已經沒有力量保護他,並勸告德皇退位,前往荷蘭避難。德皇威廉接受了勸告,在48小時內宣佈了退位;統治德國達數百年的霍亨索倫家族壽終正寢。 停戰之後,曼施坦因所在的師在駐防的東線放下了武器。戰爭終於結束了,但作為一個受普魯士軍國教育多年的職業軍官,曼施坦因不想把德國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德國軍人在戰場上的作戰,他認為,德國軍隊是被「11月的罪人」(他們是這樣稱呼與協約國簽訂停戰條約的人)所出賣,真正的德國軍隊並沒有被打敗。 根據11月11日簽訂的停戰條約,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上撤出,把1871年普法戰爭中強佔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給法國,交出大量的戰爭物資,其中包括5000門大炮和2·5萬挺機槍;德國公海艦隊現存的10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50艘驅逐艦和全部潛艇,都被扣留。這些艦隻不久將運往英國斯卡帕弗洛的海軍基地,法國海軍將接收其中的大部分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分。當法國人正興高采烈地等著接收戰利品的時候,德國水兵卻鑿沉了他們的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開始,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投降,歷時4年又3個月,參加戰爭的有30多個國家,雙方參戰兵力達6000多萬,傷亡3000多萬人,因戰爭而死於饑餓和疾病的平民達1000萬人,交戰各國的經濟損失多達2700億美元。 戰爭結束之後,曼施坦因暫時躲到家裡,他不願意整天看到士兵們那副萎靡不振、百無聊賴的樣子;加上他在戰鬥中負過傷的傷口又隱隱作痛,是該休息一段時間了。 家中的境況自是不如從前,連年的戰爭使得像柏林這樣的大城市都供應困難,物資貧乏,市民們只能靠配給的馬鈴薯度日。德皇的遜位,使得從前的貴族地位一落千丈,租佃給農民的土地由於精壯勞力都送去了前線,收成無多,交的地租極為有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