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即使與德國單獨較量,法國也不是德國的對手,這一點法國倒是頗有自知之明。法國也急於找到同盟者,而且最先選中了與自己處境差不多的俄國。

  1891年8月,俄法兩國也開始考慮結盟。1892年8月,俄國總參謀長同法國總參謀長助理簽署了《法俄軍事協定》,1893年12月,該條約得到了雙方政府的批准。

  該協定的第一條為,「如果法國遭到來自德國,或者受德國支持之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使用它所擁有的全部軍隊進攻德國。如果俄國遭到德國或者德國支持之奧地利的進攻,法國將使用它所擁有的全部軍隊進攻德國。」

  條約的第三條列出了對德國作戰的兵力:「法方用於對德國作戰的軍隊應為130萬人,俄方為70萬至80萬人。這些軍隊將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作戰,以便使德國不得不立即在東西兩線交戰。」

  英國本來與法國人是宿敵,但由於英國害怕新興的德國更甚於法國,遂尋求與法國接近。1904年4月,英法就非洲的殖民地問題達成妥協,以便聯合起來對付德國。俄國和英國的軍事同盟也於1905年開始提到議事日程,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與俄國沙皇巨古拉二世就共同對德戰爭的問題交換了意見,而在俄、法總參謀長會議記錄中,出現了關於一旦德國進行反英戰爭動員時,俄國和法國應立即實行動員的條款。

  當然,以上這些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對大部分時間在軍校中度過的埃裡希·曼施坦因來說,理解起來相當困難;但距離德國並不甚遠的巴爾幹半島上所發生的一切,對德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卻是一清二楚的。

  土耳其與德國有著共同的利益,按照與土耳其簽訂的協議,德國政府於1913年12月向土耳其派出了一支軍事使團,以改組和訓練土耳其軍隊,控制土耳其的武裝力量。

  這支70餘人的德國駐土耳其軍事使團,已經使德國軍官把持了土耳其參謀總部和大兵團的一些主要職位,土耳其甚至任命德國軍事使團的領隊將軍為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衛戍司令。如此龐大的德國軍事使團在土耳其的活動,對俄國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對俄國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帶的邊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但德國本土與土耳其並不接壤,中間隔著一個巴爾幹。協約國要想打破德國與土耳其的戰略聯盟,必須控制巴爾幹,以割斷德國與土耳其的聯繫,而德國基於上述原因,也必先圖巴爾幹。因此該地成了名符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得之則生,失之則死,成了歐洲不折不扣的「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素有歐洲的「火藥桶」之稱,而塞爾維亞則是巴爾幹火藥桶中的導火索。塞爾維亞原是在奧匈的勢力範圍之內,沙皇俄國也非常想染指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塞爾維亞在幾次巴爾幹戰爭中,取得過小勝;尤其是戰勝了土耳其之後,想乘此時機把巴爾幹半島上所有的塞爾維亞族人聯合起來,擺脫大國的控制,組成大塞爾維亞,成立一個統一的斯拉夫國家。

  這對歐洲南部的所有斯拉夫人都很有鼓動力,尤其是對奧匈帝國遼闊的版圖上生活著的700萬被強行併入的斯拉夫人,無疑是一次強烈的震撼。一時間,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各種解放組織如雨後春筍,活動頻繁。這些都動搖了奧匈帝國的統治基礎,奧匈統治集團內部的強硬分子早就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處心積慮地想用武力來打垮斯拉夫民族運動的策源地塞爾維亞,他們也在尋找種種藉口要求對塞爾維亞進行戰爭。

  斐迪南大公正是奧匈主張對塞爾維亞動武的強硬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914年6月12日,也就是被刺殺的前一個多月,應邀訪問了德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明確地向他保證,奧國進攻塞爾維亞時,如果俄國插手對付奧國,則德國絕不會袖手旁觀,肯定要向俄國宣戰。德國的這種承諾對奧匈帝國來說,無異於一種慫恿。

  大公之死無疑給這火藥桶點燃了導火索。德國假借履行對奧匈帝國的「諾言」之機,磨刀霍霍。

  此時遠離暗殺風暴中心千里之外的柏林軍事學院,人們已經沒有心思再去聽課,議論的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報復塞爾維亞。一些狂熱的、近乎失去理智的少壯軍官們主張立即動手,給不知天高地厚的塞爾維亞人以鐵和血的懲戒!

  儘管曼施坦因預料到可能會有戰爭發生,但這種可能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在暗殺事件之後的一個多星期時間裡,奧匈帝國外交部保持著沉默,但卻聽任民間的狂熱情緒愈來愈高。奧地利參謀總長康德拉將軍晉見了奧地利皇帝,要求對塞爾維亞宣戰,奧皇一旦開戰,尤其是俄國捲進來之後,德國還是否履行其盟國義務的問題,再一次致信給德皇威廉,在得到了肯定的答覆之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送交了最後通牒。

  奧國駐塞爾維亞公使于1914年7月23日下午6時,向塞爾維亞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每一項幾乎都傷害了塞爾維亞作為主權國家的尊嚴。這個通牒限塞爾維亞政府在48小時之內答覆。

  塞爾維亞政府在接到奧地利的最後通牒之後,一方面準備開戰,立即向俄國求援,並疏散了奧賽邊境的居民,並于7月25日下午3時,離最後通牒規定的時間還剩下3個小時,發佈了戰爭動員令。另一方面,塞爾維亞也沒有放棄和平的最後努力。

  在當日下午5時50分,即最後通牒期限的最後10分鐘,由塞爾維亞政府首相帕西奇親自將政府的答覆交給奧國公使,接受最後通牒的大部分條件,只是不同意奧國警察在塞爾維亞國土上參加調查與薩拉熱窩事件有牽連的人,理由是這違反了塞爾維亞的憲法。塞爾維亞政府重申了希望和平、和解的願望,甚至提出,可以請海牙國際法庭來仲裁。

  由於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實際上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奧地利駐塞爾維亞公使館全體人員于當日下午6時10分左右,撤離了塞爾維亞。

  奧地利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並於當夜炮擊貝爾格萊德。7月31日,奧皇簽發了戰爭總動員令,並向奧塞邊境集結了大批的軍隊。

  沙皇俄國政府宣佈對奧塞衝突不能袖手旁觀。7月29日,沙皇下達了總動員令。俄國是歐洲列強中幅員最遼闊、人口最多的國家,儘管經濟不發達,武器落後,但卻有著潛在的兵員優勢。

  在俄國下達戰爭動員令的兩天之後,德國向俄國和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他們在12小時之內停止對奧地利和德國的每項戰爭措施。7月31日11時40分,德國在獲悉俄國仍然沒有停止戰爭總動員以後,于當日12時也宣佈國家進入戰爭危急狀態。8月1日,德國宣佈戰爭總動員,德國駐俄國大使于當日晚7時,向俄國外交大臣遞交了德國的宣戰照會。

  這樣,奧匈從1914年7月28日起處於對塞爾維亞的戰爭狀態,而德國從1914年8月1日起,又處於對俄國的戰爭狀態。

  曼施坦因所在的柏林軍事學院,自然也不是世外桃源。德國皇帝宣佈了戰爭總動員,德國的兵力急劇擴充,頓感軍官不足,於是剛剛讀了一年的曼施坦因不得不中斷了學業,被編入第二近衛預備團,任中尉副官;幾個月後,被破格晉升為上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