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
七 |
|
不久,郵差給軍事學院送來了柏林當天出版的各大報紙,幾乎都是用通欄標題,刊登出這一驚人的消息。 曼施坦因從柏林的各大報紙上,很快得知了這一事件的詳情。 原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蘭西斯·斐迪南大公,挑選了一個特別的日子,攜同他美麗的妻子索菲,訪問了塞爾維亞的首府薩拉熱窩,這一天就是1914年的6月28日。斐迪南大公之所以挑選這個日子訪問薩拉熱窩,有他自己的理由:一則這一天是他們夫婦結婚14周年的紀念日,大公想使他的妻子在這裡享受到過去在維也納享受不到的禮遇,作為結婚14周年的紀念;二則這一天恰好是塞爾維亞人舉行全國哀悼的一天(為了哀悼被異族人殺害的塞爾維亞族人和淪陷的塞爾維亞土地),奧匈帝國的軍隊在塞爾維亞邊境附近進行了軍事演習,大公作為王室的代表要去檢閱部隊。 斐迪南大公原本是奧匈老皇帝的侄子,他漂亮的妻子原本是一位宮廷侍女,雖然不是出自名門,卻也還溫柔賢淑。非常講究門當戶對的奧匈老皇帝,本來不同意自己的皇位繼承人選擇這樣一位有失皇族身分的配偶,但大公一再堅持自己非索菲不娶,頗有點不愛江山愛美人。 奧地利老皇帝看侄兒深陷情網難以自拔,最後勉強同意了這樁婚事,但卻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規定斐迪南大公死後,不得將奧匈帝國的王位,傳給索菲生育的子女。索菲由於出身卑微,甚至不能享受一位皇儲夫人的宮廷的禮儀,不能和大公一起同坐那輛標誌大公身分的馬車,也不能同大公同坐在劇場的皇族包廂裡看戲,當宮廷舉行大典時,不能享受兩扇大門同時打開的禮儀,當她進入時,只能打開一扇宮廷大門。 由於維也納宮廷禮節對索菲的種種限制,斐迪南大公頗覺得對不起自己心愛的妻子,他要在遠離老皇帝和維也納宮廷的地方給索菲以補償:在塞爾維亞陪同大公一起檢閱部隊,接受威風凜凜的將士們的敬意,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妻子起碼也是個精神上的安慰。 斐迪南遇刺的這天恰好是星期天,天氣晴朗,薩拉熱窩街道熙熙攘攘。斐迪南大公和他嬌小玲瓏的妻子在薩拉熱窩市長、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等要員的陪同下,乘坐六輛豪華的敞篷式遊覽汽車,遊覽了薩拉熱窩市容。大公不知道,有七名年齡最大23歲、最小只有17歲的塞爾維亞青年,正埋伏在他們的必經之路,準備暗殺他們。這七位塞爾維亞勇士屬一個代號為「新波斯尼亞」暗殺組織,這個暗殺組織隨時準備以自己的鮮血換取奧匈佔領者的鮮血。 這天上午10時左右,大公一行的車隊進入了暗殺者的伏擊地域。先是一個暗殺者混進歡迎的人群,向頭帶羽毛頭盔的大公座車投擲出一顆自製的炸彈,但被大公的司機發覺,立即加快車速,炸彈落在了大公座車的帆布車篷上,彈到後面一輛車前爆炸,炸傷了後面隨車上的陪同人員,但大公夫婦卻安然無恙。這第一位暗殺者看到行刺未成,為了怕連累同夥,便吞下了事先準備好的烈性毒藥,並跳進了路旁的河中。 大公夫婦在這第一次的未遂行刺中,雖然沒有受傷,卻受到了不小的驚嚇。看到陪同訪問的塞爾維亞地方官員誠惶誠恐的樣子,大公很是震怒,但認為行刺之事純屬偶然,於是繼續了他原定的行程。 也是大公性命合該當絕。在接下來的行程中,由於安排疏忽,大公夫婦的座車與先導車和警衛車分別走向兩岔,在大公夫婦的座車轉向返回的時候,在距離薩拉熱窩市政大廳不遠處的一座橋上,一位看上去身體單薄的塞爾維亞小夥子,隻身站在路的正中央,攔住了大公夫婦的車子,迫使他們停了下來。 這位塞爾維亞小夥子名叫普林西普,年僅19歲,在距離車上的大公夫婦不足5英尺的地方,迅速拔出一支比利時造的小手槍,舉槍平射。一來距離太近,二來這勇敢的塞爾維亞青年訓練了非止一日,手槍中射出的兩發子彈全部命中目標:有一發子彈打中了大公的頸動脈,另一發子彈則擊穿了大公妻子索菲的腹部,也打斷了她的一根動脈。 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不僅司機和侍從人員目瞪口呆,就連已經中槍的大公夫婦驚得挺直坐著,有好幾分鐘的時間目光呆滯地目視前方。直到侍衛們發覺從大公頸部和索菲腹部噴出的鮮血,趕上前來救護,大公夫婦方始軟倒。 被擊中要害的大公夫婦,幹當日上午11點鐘左右,由於內出血搶救無效而去世。 普林西普見暗殺奏效,舉槍自殺,但手槍被從震驚中驚醒過來的塞爾維亞警察劈手奪下。普林西普又試圖服毒,毒藥還沒來得及服下,就被警察制伏。 普林西普後來受盡折磨,於1818年4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死在監獄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塞爾維亞人於1920年把他的遺骸從監獄墓地,移葬於薩拉熱窩的榮譽塚,並在他開槍射擊大公的那座橋上,刻嵌著他開槍時站立的足跡,這座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普林西普也被奉為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此是後話。 匆匆瀏覽了大公遇刺的報道,曼施坦因的頭腦中彌漫出一種不可名狀的憂懼心理,他厭惡地把報紙扔到了一邊。 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埃裡希·曼施坦因非常鄙視暗殺行動。儘管暗殺者與被暗殺者之間並無任何私仇,暗殺者認為,自己的行動盡了民族大義,但這是一種弱者的行為,也是一種不甚光彩的行徑。基於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埃裡希·曼施坦因拒絕了幾次德國抵抗組織要求他同意暗殺希特勒的計劃。他甚至為大公夫婦慘遭橫死而感到惋惜,如果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採取什麼報復行動,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合理之處。 曼施坦因果然沒有猜錯,恐怕刺殺大公的塞爾維亞小夥子,自己也不曾想到,他的這兩槍不僅把奧匈皇儲斐迪南夫婦送入地獄,而且把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的六個大洲30多個國家的6000多萬人拖進了血與火的海洋,使其中的一半人死於非命,自己的祖國也險些亡國滅種。 普林西普的這兩槍,也打斷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柏林軍事學院中,僅讀了一年的德軍軍官曼施坦因少尉的學業,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了隨之而來的世界大戰之中。 曼施坦因當時可能還不太明白,塞爾維亞人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太子,表面上看是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國兩家的事,卻又為何是德國發難?但他的血管中流淌著的普魯士武士的血液,卻給了他一個很敏感的職業軍人的直覺:德國肯定不會置身事外! 這裡有著很複雜的背景。話還要從頭說起。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中部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大陸的力量對比。法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無力抵抗公開宣揚侵略方針的德國。俄國也不能不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隨著強大的日耳曼國家的形成,在俄羅斯帝國的西部邊界出現了一個危險的潛在敵人。 為了孤立法國,德國拉攏奧匈帝國,而奧匈與俄國又在爭奪歐洲的巴爾幹上,有著很深的矛盾。1879年10月,奧匈政府同德國政府代表簽訂了條約,規定兩國中任何一國一旦遭到俄國的進攻,雙方有義務竭盡本國的全部軍事力量,給予對方軍事援助,未經通知和雙方同意,不單獨媾和。1882年,意大利為了擺脫法國經濟控制和同法國爭奪北非突尼斯,也加入了這一同盟。受到俄國威脅的羅馬尼亞也於1883年秘密加入了這一條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