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
四 |
|
埃裡希·曼施坦因入學之後,把他從老曼施坦因夫婦那裡學來的民間傳說系統化、正規化。 歐洲的歷史學界,對德國的歷史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評論:「近代德國的歷史,主要就是普魯士的歷史。」普魯士人原本是立陶宛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維斯瓦河和涅曼河流域,開化程度遠遠晚於其他的日耳曼人,到了公元12世紀末,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起初,普魯士被波蘭和條頓騎士團征服,條頓騎士團被授權統治普魯士。1525年普魯士成為公國,臣屬波蘭。1618年,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勃蘭登堡選帝侯兼領。1701年初,普魯士升格為王國,原來的選帝侯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搖身一變成為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 普魯士邦國最初以勃蘭登堡為中心,開國之初,普魯士的面積在歐洲各國中,僅占第10位,居民人數僅占第13位,但軍隊的數量卻占了歐洲的第四位,軍費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占歐洲的第一位——國家要把收入的85%用於軍隊,而軍費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占歐洲第二位的法國,其用於軍隊的國家收入卻只占60%。在此之後,憑藉著強大的武力,這位經常穿著軍服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一世,不斷發動對鄰國的戰爭以擴張版圖,北面打敗丹麥,南面打敗奧國,西面打敗法國,最西直達萊茵河下游,東面又奪得了斯拉夫人的東普魯士。 1740年,威廉一世之子登上了普魯士的王位,史稱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世之時,對這個寶貝兒子看不上眼,對他百般虐待,以至於在他滿18歲那一年,由於不堪忍受父親的虐待,企圖逃亡國外。不想「知子莫若父」,威廉一世對兒子的行動了如指掌,因此尚未逃出國境便被緝拿回宮。盛怒之下的老國王下令軍事法庭以叛國罪處死兒子,眾大臣苦苦相勸,才沒有執行。未幾,老國王一命嗚呼,其子一躍而成為普魯士新君。 說來也煞是奇怪,雖然新登基的威廉二世性格與老國王極不相合,但在喜好武功上,卻與其父相似乃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位皇帝被德國歷史家尊奉為「大王」、「惟一王」。上臺伊始,就興修水利,發展工業,鼓勵移民,使普魯士的人口從1740年的220萬,增加到1786年的543萬。對外則發動侵略戰爭,發動了對斯拉夫人的戰爭,奪取了富饒的西里西亞。 就是這位弗裡德裡希·威廉二世,把普魯士軍隊建成了「灰燼中的不死鳥」,同時把全國建成了和平時期的兵營,實現了歐洲軍事強國的建國目標。當時,普魯士維持著一支高達19萬人的常備軍,平均每32個居民中就有一個士兵,而同期的俄國,91個居民中才有一名士兵;它的強鄰法國,140個居民中才有一名士兵。 經過嚴格的訓練,普魯士士兵紀律森嚴,作戰勇敢,令它的敵人不敢小覷。自此,普魯士在與歐洲敵國的累年交戰中,稍多勝機,以至於有今日之大成。1871年,以普魯士為中心,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兼做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上述歷史,凡是受普魯士義務教育的學童,都必須爛熟於心,這一點小曼施坦因並不稍稍遜色於他人。 受了五年制的小學教育之後,小埃裡希·曼施坦因不知不覺長到了13歲,在斯特拉斯堡的這五年,時間已經跨進了20世紀的門檻兒。未來選擇何種職業,倒也用不著他自己操心,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家裡人早就給他定好了未來的人生之路——從軍,這也是像他這種家庭出身的人對子女不失體面的一種選擇。由於出身于軍人世家,自然要承擔起家族所賦予的使命,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於是在1900年,剛剛小學畢業的埃裡希·曼施坦因又進了少年候補軍官團學習,這也是像他這種家庭中的年輕人所走的司空見慣之路。 少年候補軍官團又稱伍士團或少年軍官學校,顧名思義,就是培養未來軍官的場所,有資格來這裡學習的,都是一些智力健全、身體健壯並立志從戎的普魯士貴族子弟,以便灌輸其在未來從事軍官職業所必須的基礎知識。 埃裡希·曼施坦因在少年候補軍官團中,初次嘗到了「斯巴達式的教育」的滋味。儘管他的家庭由於是軍人世家,在生活上對待子女比起一般家庭的子女要嚴厲得多,但比起少年候補軍官團這裡的職業「斯巴達式的教育」來說,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斯巴達乃是古希臘的一個奴隸制城邦,公元前8世紀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建起了國家,在這個城邦國家中,凡成年男子均為戰士,男丁在成年以前,必須接受近乎殘酷的訓練,通常是把他門放到深山密林中生活一段時間,讓大自然進行遴選,適者生存,有資格成為斯巴達城邦的一名合格戰士。 普魯士的少年軍官候補學校現在把這種看似殘酷的「斯巴達式的教育」形式照搬過來,仿照整個過去的斯巴達城邦,讓所有的少年候補軍官團的成員們過一種准軍事化生活。在那裡吃的不能過飽,穿得不能過暖,每天無論是颳風下雨,雷鳴電閃,照樣在野外鍛煉不輟。 斯巴達式的教育,被普魯士的軍界認為是培養合格軍官的第一步,在那裡,可以充分體會到軍人的榮譽感,養成其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遵守紀律、服從上級的天性。經過普魯士如此培養出來的軍官,確實有其過人之處,素質較歐洲其他各國的軍官為高。普魯士王室信奉這一段話:「軍事榮譽是一切政治價值的基礎;而在德國豐富的榮譽寶庫中,普魯士的軍事榮譽是一顆明珠,其價值之高,不亞于我們的詩人和思想家的傑作。」 當然,軍事學校的教官們,給曼施坦因和他的同學們不僅講授了普魯士前輩開拓疆土的豐功偉業,也不無憂慮地灌輸給他們大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緊迫感。 原來在19世紀70年代,英、法、美、德、俄、奧等世界上六個最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共計霸佔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大洲65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奴役的人口在52300萬以上。英國所占的面積最大,約3350萬平方公里。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德國(第一位是美國),則只占了290萬平方公里,不及英國的1/10。法國到了大戰前夕,發展水平已經排到美、英、德之後的第四位,但其殖民地面積仍然是德國的兩倍半。 德國可以稱得上是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1890年,德國鋼和生鐵的產量超過曾占世界第一位的英國。在普法戰爭中戰勝了法國,迫使法國立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強行割占了法國的重要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時法國還給德國50億法郎的戰爭賠償。有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鐵礦石和煤炭,加之接受了巨額的賠款,德國經濟迅速繁榮起來。戰敗而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法國人諷刺德國,要是沒有阿爾薩斯和洛林,就只好向全世界去乞求礦石。德國想永遠把這兩個省據為己有,尋找各種藉口,以便給法國來一次致命的打擊,永遠斷絕法國收復這兩個省的任何念頭。 在灌輸這些思想的時候,少年軍官學校的教官們是不遺餘力的,因為他們知道,像曼施坦因這般大小的孩子,正處在接受能力最強的一個階段,此時讓他們接受一句話,遠勝於將來的十句話;況且,在未來與歐洲其他列強的戰爭中,在座的各位少年候補軍官,已經成長為德國軍官的中堅力量,使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種牢固的意識,為普魯士(往大處說,也就是德意志)和日耳曼民族爭取生存空間,是每一個軍人尤其是帝國軍官首要和最神聖的職責,這似乎也就是一個職業軍人「愛國主義」最具體的體現。 埃裡希·曼施坦因的少年時期,就是伴隨著這種叫囂聲長大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