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見李文斯基家人丁興旺,曼施坦因夫婦也曾動過收養其一之意,只是一來沒有投緣的——萬般都講個緣字;二來李文斯基家的其他幾個孩子都有了一定的年齡,收養之後有沒有隔閡尚且難說;孩子大了,人家舍不捨得給,也是個未知數。故而沒有提出這個問題。

  見丈夫有收養小埃裡希之意,曼施坦因夫人找到了姐姐,姐兒兩個徹夜長談,推心置腹。姐姐起初覺得親情難舍,架不住妹妹苦苦哀求,終於同意把小埃裡希過繼給曼施坦因家族,親上加親,以姨當母,自然不會在生活上虧待了孩子。

  既然雙方都同意,於是便擇吉日將小埃裡希抱過府去。自此,李文斯基家的小埃裡希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埃裡希·曼施坦因,他的全名是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可別小覷這姓名中的「馮」字,那在德國可是非同小可,它標誌了曼施坦因的貴族血統。

  當時,不管李文斯基還是曼施坦因恐怕都料想不到,這位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即以前的埃裡希·曼施坦因,就是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希特勒手下赫赫有名的26名元帥之一,他在軍界的成就之大,名聲之隆,軍銜之高,都遠遠超過了生父李文斯基家族和養父曼施坦因家族中的任何一個人。

  不知過繼到曼施坦因家之後,小埃裡希·李文斯基受到何等的疼愛和栽培,且聽下章分解。

  ◎第二章 少年軍校高材生

  少年軍校小武生,諸般武藝都要通;
  軍國主義滋生地,世界大戰禍無窮。

  這小埃裡希·李文斯基過繼給曼施坦因家族,自此改名為埃裡希·曼施坦因之後,老曼施坦因夫婦自然是十分疼愛,慢慢長大之後,雖然看似體弱,卻是活潑可愛,很少生病,倒也叫老曼施坦因夫婦十分省心。

  閑來無事,老曼施坦因常把小埃裡希攬在懷中,給他講普魯士形成的歷史,講這一家族是如何跟隨普魯士王南征北戰,講自己親自參加並指揮過的一些戰鬥;而慈祥的老曼施坦因夫人,小埃裡希現在的母親,則給他講述一些流傳於德國土地上古老的民間故事,講德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的故事,講紅鬍子弗裡德利希和德國獵犬騎士遠征的故事,講日耳曼民族英雄的神話,那英勇的、混身塗滿龍血刀槍不入的勇士尼伯龍根,是如何殺死形形色色的怪獸的故事。

  不久,這對夫婦就發現,小埃裡希的記憶力驚人,他幾乎能把上一次講的故事複述下來,而且還能加進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儘管有時有些荒誕離奇,可還是能把老曼施坦因夫婦逗得開懷大笑。

  小埃裡希對戰鬥廝殺和英雄業績一類的故事有著特殊的嗜好,起先是對曲折的情節感興趣,後來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結局喜歡刨根問底,他時常會這樣發問:

  「結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呢?如果是我,我就如何如何,而不是像他那樣如何如何……」

  這樣一來,給他講故事的人感到真正難以應付。是呵,歷來流傳下來的結局都是如此,誰會想到為這些故事另外設計一些結局呢!

  還有更令老曼施坦因夫婦在欣喜之餘感到擔憂的,就是這位長著藍色眼睛、金黃色頭髮的小傢伙,聰明敏捷的天資之中,似乎也夾雜著一些固執和尖刻,有時就會像一個成年人那樣,喜歡談論物是人非,有些話甚至與他的年齡不甚相稱。

  「這孩子會不會由於他的這個性格吃虧呢?」老曼施坦因夫婦時常暗自嘀咕,「但願上帝保佑!」

  曼施坦因的童年時期,正是西方工業革命迅猛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近代德國飛速發展的時期。歐美其他國家的工業是建立在蒸汽機的基礎上,與德國有所不同,德國的工業則是建立在電氣的基礎上。在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並使之應用於生產上,德國人表現出他們的天賦,很多19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開花在英法,結果卻在德國。

  普魯士國王(現在也就是德國皇帝)不失時機地把所有這些技術,優先用於戰爭的目的:鋼鐵、有色金屬、化學工業結合起來,可以製造出更多和威力更大的槍支彈藥;內燃機不僅用於製造汽車,而且也用於海軍的艦艇、陸軍裝甲車和坦克,以及後來出現的飛機;由於內燃機使用液體燃料,石油被作為戰略物資首次有了重要的意義。鐵路交通運輸的擴展為大規模運送軍隊創造了條件——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大量的武器和士兵集中到前線。德國萊茵河地區鐵路的密度已經達到了每平方公里平均有18公里鐵路;有了電報、電話等最先進的通訊器材,可以指揮距離很遠的部隊。

  德國與軍事相關的工業很發達,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軍工企業——克虜伯的鑄鋼廠和炮廠、西門子的電機廠,都是在德國。維爾納·西門子原是普魯士軍隊的一個炮兵軍官,非常醉心於電力的研究,1847年服役期間,就成功地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興建了一條電報線;退役之後,1869年他所創建的公司,完成了一條橫貫倫敦、俄國、波斯到印度的電報線路。德國30家兵工廠的18萬工人開足馬力,為德軍生產出大量的精良的武器,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歐洲的其他國家——法國有23家,近10萬人;俄國有20多家,近8萬多人;英國有10萬多人,奧匈也有近4萬人從事同一類的工作。

  有話則長,無話即短。話說一晃到了1895年,小埃裡希·曼施坦因長到了8歲,該是受系統教育的時候了。老曼施坦因夫婦看到繼子長大,就把他送到普魯土的斯特拉斯堡讀書,這裡的學校可以說是貴族學校,一般柏林上流社會人家,都把適齡的孩子送進這裡。無論是教師還是其他教學設備,這裡都是一流的。

  那普魯士雖然以武功開國,卻對文化教育抓得十分緊,早在1797年即規定了普遍義務教育制度。這也是通過血的教訓得來的:早年普魯士在與歐洲大陸的另一個大國——法國的交戰中,負多勝少。因其資源和人口數量都不及法國,宮廷內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勸說德國皇帝,通過興辦教育來提高本國的民族素質,對未來德意志國家在歐洲立於不敗之地,意義非常重大。

  當時的威廉國王對這些意見欣然採納,他有句名言,非常深入德國民眾之心:「國家在物質方面失去的,將由精神的力量來補償。」在1809年前後幾年的最困難時期,普魯士政府仍然每年撥出15萬塔勒爾(當時德國貨幣的名稱),作為興辦柏林大學的教育經費,可算得上遠見卓識之舉。後來柏林大學成了歐洲自然科學研究的基地,領導了歐洲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為德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埃裡希·曼施坦因出世之前的20年,也就是19世紀70年代,德國通過頒佈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全德國的文盲率,從1841年的9.3%,到曼施坦因出生時已降低至不足0.5%。

  小埃裡希·曼施坦因所在的斯特拉斯堡城市的小學,學制先是四年制,後改為五年。所學習的科目有德國語、數學、自然科學、法語,這四門功課是必修課。在學校中還必須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的教育,待年齡稍大後,還可以選學除德語和法語之外的其他外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