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專制魔王-墨索里尼 | 上頁 下頁
七〇


  法國投降後,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約有20萬軍隊,500架飛機。在法國土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尚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20餘艘潛艇和其他艦隻。維希政府及其在法屬北非的軍政首腦,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有聯繫。他們中有些人不願站在德國一邊打仗。魏剛、吉羅、朱安等法軍將領,與美國駐阿爾及爾的總領事墨菲關係也很密切。魏剛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僅僅帶一個師來,我將向你開槍;假如你帶20個師來,我就要擁抱你了!」其態度由此可見。

  早在1941年年底,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時,就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陸的計劃。幾經協商,終於取得一致的意見。並確定這次以代號為「火炬」的軍事行動,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和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分別擔任美、英聯軍的正副總司令,指揮這次登陸作戰,以求徹底殲滅北非的德、意軍隊,控制地中海,鞏固中東,為爾後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英、美統治集團所以不先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而在北非登陸,其要害在於英、美壟斷資產階級的政策。因為英、美參戰具有兩重性;首先是反法西斯,同時也追求它們的帝國主義的戰略目的。英、美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聯盟,並給予蘇聯一定的物質援助,是為了「鼓舞俄國人繼續抗戰」,以免希特勒在打垮俄國以後,揮戈西進,直搗英倫三島,進而橫渡大西洋去攻打美國。只要蘇聯能頂住,那麼它同希特勒互相廝殺,彼此消耗,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兩敗俱傷。如果美、英於1942年在西歐登陸作戰,那就要同法西斯軍隊做殊死的鬥爭,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犧牲,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地,這時維希政府同美國有外交關係,在那裡登陸風險要小得多。這是羅斯福和他的政府一貫的政策。

  一旦佔領北非,對英國來說,盟軍可以威脅隆美爾的後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趕出北非,確保直布羅陀的安全,恢復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掠奪這些殖民地,對中東的石油尤感興趣;並可北上意大利、巴爾幹,進取東南歐,恢復英帝國的勢力範圍。因為英帝國攤子太大,實力空虛,顧此失彼,這就決定了它的戰略。

  美國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寫道:「丘吉爾一開始就主張從陸上和海上包圍德國,然後通過空襲,通過被佔領區人民的破壞活動以及通過暴露在外的海岸進行突然襲擊等,來逐步削弱德國的戰鬥力。丘吉爾認為只有通過這些方式摧毀了德國戰爭機器的主要力量以後,才能謹慎地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佔領西非、北非,然後東進與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同日本軍隊攜手;西邊從達卡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急於消除這個威脅。另一方面,美國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麼「可供考慮的戰場是北非和中東」。丘吉爾提出的「體育家」(即「火炬」行動)「有很大的優點,它將使我們獲得西非,並為最後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礎……」在這裡,美國的目的,就是要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於這一點羅斯福總統的兒子伊利奧作了很好的記錄。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制了「火炬」的具體作戰方案。英國人主張在地中海內的北非海岸登陸,以儘快向突尼斯東進,接應西進的英軍第八集團軍。美國人希望把登陸地點選擇在靠大西洋沿岸的卡薩布蘭卡,以免德國人利用西班牙可能向它提供的幫助,而將美、英軍封閉在地中海內。經過長時間爭論,並在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干預下於9月20日達成了一個折衷的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達爾貝達)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瓦赫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佔領敵防禦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機,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根據作戰計劃,前往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的部隊從英國出發,前往卡薩布蘭卡的登陸部隊直接從美國出發。參加「火炬」作戰的英國運輸船隊應於10月26日前全部駛離英國的港口。美國的部隊則應於10月24日從美國的港口乘軍艦出航。參加這一戰役的英、美遠征軍,必須在同一時間到達各自的登陸地點。11月5日,艾森豪威爾冒險飛抵直布羅陀,作為這次英、美聯合作戰統帥的臨時司令,來指揮這次即將開始的登陸戰役。

  直布羅陀在戰時的高潮時刻已經到來了。它對戰爭的偉大貢獻在於它的新飛機場的發展和使用。它最初只是跑馬場的一個小型降落場,從1942年起,不斷擴建,最後成為一條一英里多長的寬闊跑道。它的西端一直伸到直布羅陀海峽,是用開鑿坑道時開出的碎石築成的。「火炬」計劃所用的大批飛機就集中在這裡。整個地峽擠滿了飛機,共有14個戰鬥機中隊集中在那裡待命出擊。這一切活動不得不在德國和意大利監視人面前公然進行。他們誤認為這些飛機是支援馬耳他島的,因此未引起特別注意。

  為了爭取這一戰役的順利進行,美英兩國除在軍事上做好充分準備外,還積極展開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企圖兵不血刃地佔領法屬北非。11月7日,艾森豪威爾把在法軍中「享有盛譽」的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想利用他的影響使北非的法軍倒向盟國。與此同時,墨菲在阿爾及爾與法國軍事長官朱安進行密談,並決定把盟軍即將登陸的消息告訴正在那裡探視兒子病情的維希政府的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企圖取得他的支持。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由於達爾朗在此,朱安的職權就不可能起作用。一貫忠於貝當的達爾朗認為,如果他支持盟國,希特勒必然要武裝佔領法國全境,維希政府也將因此而垮臺。所以,他只答應用電報請示貝當後再定。

  德軍統帥部收到隆美爾在阿拉曼慘敗的初步報告時,便已獲悉盟國的大批軍艦正向直布羅陀集結;11月5日,又接到報告說,從大西洋開來的大批運輸船隊與直布羅陀附近的艦隊正在會合,並向東駛入地中海內。這時,希特勒正忙於為在斯大林格勒前線作戰的德軍打氣,聽到這個消息後,最初並未予以重視。他以為這可能是西方盟國企圖以四至五個師的兵力在的黎波裡或班加西登陸,以便從後面打擊隆美爾和墨索里尼的軍隊。因此,希特勒只下令加強地中海的空軍力量,並通知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準備執行佔領法國南部的「阿提拉」計劃。然後,他就驅車前往慕尼黑參加11月8日慶祝「啤酒館政變」19周年的紀念會去了。

  11月8日淩晨,由500多艘軍艦和運輸船只組成的一支龐大的英、美聯合艦隊,載著10萬大軍,在大量飛機掩護下,分三路在預定的目標登陸:美國巴頓將軍率領的部隊攻佔卡薩布蘭卡,由仇恨德國法西斯的法國貝圖亞爾將軍組織內應,但因沒有截斷法國駐摩洛哥總督諾蓋的秘密電話線,內應未能成功,諾蓋和海軍將領進行抵抗,戰鬥到11日才告結束。攻佔奧蘭的是美國第二軍,他們遭到了法軍的頑固抵抗,到10日戰鬥完全停止,盟軍佔領了奧蘭。在阿爾及爾的登陸最為順利,這是由於法國馬斯特將軍等五人小組事先組織了一次成功的暴動,把軍政要人都逮捕起來了,城防癱瘓,盟軍登陸時沒有遇到什麼認真的抵抗。

  對於美、英軍隊在北非登陸成功,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蘇聯方面認為,這次軍事行動是有重要意義的,它表明盟國武裝力量的實力正在增長,並展示了意、德同盟不久將崩潰的前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