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八八 |
|
較之我們在戰術上的成功更具重大意義的是:事實已清楚地表明,赤色中國這個新敵人,缺乏工業生產能力,無法充分供應進行現代戰爭所必需的許多重要物資。它缺乏製造工業和用以生產、維持和使用哪怕是中等規模的海空軍所需要的原材料。它也無法提供保證地面作戰所必需的武器,如坦克、重型火炮以及應用於軍事方面的其他精密科學裝備。起初,敵人在數量上的巨大優勢或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隨著現代大規模毀滅手段的發展,單憑數量優勢已不足以彌補這些缺陷所固有的脆弱性。… 自從赤色中國不宣而戰地加入朝鮮戰爭以來,這些軍事上的弱點即已清楚而明確地暴露出來了。甚至在聯合國軍的行動受到種種禁令的限制,而中國由此獲得軍事上好處的情況下,赤色中國也未顯示出它完全有能力用武力征服朝鮮。因此,敵人此刻一定痛苦地認識到,如果聯合國決定改變寬容的作法,不再將戰爭局限於朝鮮地區,而是把我們的軍事行動擴大到中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基地,則赤色中國註定有立即陷於軍事崩潰的危險。這些基本事實確定之後,就朝鮮問題作出決定就不應再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已遭受如此殘酷蹂躪的朝鮮國家和人民決不能再被拋棄了。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除了問題的軍事方面要通過戰爭來解決外,基本方面仍是政治性的,必須在外交領域尋求答案。然而,在我作為軍事指揮官的權限範圍內,不用說,我準備隨時與敵軍總司令在戰場上舉行會談,以便在不進一步流血的情況下,真誠地努力尋求實現聯合國在朝鮮的政治目標的任何手段,這種政治目標是任何國家都無理由置身之外的。 上述聲明猶如一枚炸彈在華盛頓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華盛頓把麥克阿瑟的聲明看作是不可原諒和無法挽回的行動。不消說,它公然違反了 12月6日發佈的未經事先批准不得發表任何有關外交政策聲明的訓令,是明顯的抗上行為,是對總統和憲法權威的挑戰,是對文官領導軍人這一傳統制度的挑戰。但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該聲明使用一種目空一切的嘲弄的口吻,極力貶低中國軍隊的戰鬥能力和工業潛力,大肆叫囂要擴大戰爭,這無異于有意激怒中國人,故意破壞任何政治解決的途徑。另外,它還暗示著美國政策上的變化,使人很容易把它看成是對中國人的最後通牒,好像美國要對中國本土進行攻擊,並按新的中國方面根本無法接受的條件進行談判。因此,聲明發出後,華盛頓即收到許多國家的照會,異口同聲地詢問:"麥克阿瑟聲明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是不是意味著美國改變了政策?" 華盛頓方面特別是杜魯門本人因此而受到的衝擊以及所處的尷尬與被動局面可想而知。明擺著,和平攻勢還未開始就被自己人給挫敗了,氣得杜魯門直感到"別無選擇,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抗上行為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非常不幸,我們做了很細心的準備,但一切都白費了。為了得到其他各國的同意而花費的時間和國務院、國防部首腦們長期付出的努力,都因麥克阿瑟將軍3月24日的聲明而付諸東流了。"為了避免引起混亂,杜魯門被迫取消了準備發表的呼籲和平的聲明,並於第二天上午召集國務卿艾奇遜、副國務卿臘斯克和副國防部長洛維特開會討論此事。據艾奇遜回憶說,"我從未見過洛維特發那樣大的火",他堅持說必須撤麥克阿瑟的職,而且要馬上撤。在看過麥克阿瑟的聲明後,艾奇遜也像洛維特一樣"怒不可遏",認為這是"對參謀長們的蔑視,踐踏了發給他的通知精神,是對總司令最嚴重的違抗行為"。 在那天的會上,杜魯門強壓怒火,故作鎮靜。自威克島會晤後,他曾指望麥克阿瑟能尊重總統的職權,但現在他不得不認為:"我除了解除這位國家最高戰場指揮官的職務外,沒有別的選擇。"然而,他並沒有馬上這樣做。他清楚,麥克阿瑟不是一般的軍事將領,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已成為美國的象徵,在國內擁有巨大的支持力量,要解除他的職務勢必會使聲望早已江河日下的政府更加不得人心。況且,現在正是戰局進展有利的時候,要把勝將換掉,必須有充分的理由使國民們相信現行政策是正確的,而麥克阿瑟的主張是危險的。因此,要走出這最後一步必須慎之又慎,必須找出一個足以這樣做的機會。出於上述考慮,杜魯門那天並沒有提出撤職的問題,只是口述了一份克制性的電文,要參謀長聯席會議發給麥克阿瑟,令其不得再發表與美國政策相違背的聲明: 總統指示,提請你注意他1950年12月6日發出的命令。根據1951年3月20日發給你的通知,你如欲發表任何聲明,必須按12月6日命令中的規定行事。總統還指示,如果共產黨軍事領導人要求在戰場上停火,你應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參謀長聯席會議,以便得到指示。 麥克阿瑟後來回憶說,他當時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那項平常的"例行聲明"竟成為他作為司令官的最後一次聲明了。他辯解說:"我所說的乃是完全支持任何可能做到的爭取和平的努力。不論作怎樣的解釋,它也不過是代表一個戰地司令官的局部性意見而已。他小心翼翼地限制自己的職權,聲稱'問題的基本方面仍是政治性的,必須在外交領域尋求答案'。在仁川登陸勝利和攻陷平壤之後,我曾兩次呼籲敵方司令官投降和停止繼續流血。每一次,任何方面都未提出過哪怕是最輕微的抗議——事實上,恰恰相反。……有人指責我過於強調赤色中國的弱點,但我的陳述不僅符合事實,而且打算讓敵方認識到為什麼他們應該停止戰爭的基本原因。事實上,不出四個月,俄國主動提出的安排一次停戰談判的建議不就馬上被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嗎?" 要不是馬丁議員引發了麥克阿瑟所設置的另一枚炸彈,這次風波或許會像往次一樣漸漸平息下去,使麥克阿瑟再逃被解職的命運。但事有湊巧,好像命裡註定非要使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4月5日,馬丁為攻擊政府的現行政策,在未經麥克阿瑟許可的情況下,在眾議院關於延長服役期的辯論會上,公佈了麥克阿瑟3月20日寫給他的覆信,聲稱他"有責任告訴美國人民我從這位偉大而可靠的人士那裡得到的情況"。那封鼓吹擴大戰爭並取得全勝的信一經公佈,再次衝擊了美國的現行政策,震動了全世界。李奇微寫道,麥克阿瑟這一系列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是"拆了總統的台,激怒了盟友,並且把中國人置於這樣一種境地,即如果他們接受談判條件,便會丟盡面子"。杜魯門對這封實際上是沖著他來的信惱火到了極點。他後來寫道: "如果把馬丁議員對臺灣問題的意見稱讚為合乎邏輯和傳統的話,那麼反過來說,我的政策就是沒有邏輯的、不符合傳統的了。……我不明白,將軍是根據什麼情報來源知道共產黨選擇了亞洲作為征服世界的場所和選擇他的軍隊作為對手的。……麥克阿瑟貶低我們在外交上的努力,宣稱勝利不是別的東西可以替代的,從正面進行挑戰。然而,正如戰爭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一樣,勝利也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正如布萊德雷將軍所說的那樣,如果把戰爭擴大到亞洲本土,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麥克阿瑟所設想的勝利,是指轟炸中國的城市,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的勝利,但這決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勝利。……拿破崙在回顧遠征莫斯科時就曾說過:'我們每次作戰都擊敗了他們,但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到了該劃清界限的時候了。麥克阿瑟的信件表明,將軍不僅不同意政府的政策,而且對政府的政策進行挑戰,公然對他的總司令舉起了叛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