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七四


  在東京,麥克阿瑟此時也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在接到華盛頓的指令後,立即下令海空軍出動,並在南朝鮮設立了一個由約翰·查奇領導的前進指揮所,負責指揮駐韓美軍顧問團及對南朝鮮軍進行支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查奇請求投入美軍地面部隊。為此,麥克阿瑟於次日親赴前線視察,以判定是否有必要投入地面部隊。那一天,天上下著雨,飛機不宜起飛,但麥克阿瑟不顧勸告,堅持登上他那架"巴丹"號C一54運輸機,命令駕駛員強行起飛。隨麥克阿瑟一同前往的有他的現任參謀長愛德華·阿爾蒙少將和空軍司令喬治·斯特拉特邁耶中將等15人。在飛機上,麥克阿瑟點燃了他那只久已不用的玉米芯煙斗,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一位隨行人員說:"將軍,有好幾年沒見你抽這只煙斗了。"他回答說:"在東京我不敢抽這只煙斗,他們會以為我是個鄉巴佬。"

  "巴丹"號于上午11點多鐘在漢城以南20英里的水原機場降落後,麥克阿瑟一行來到設在一所小學校的美軍前進指揮所。在那裡,他同李承晚總統和美國駐韓大使穆西奧見了面,並聽取了美軍顧問的彙報。隨後,他對在場的人說:"讓我們到前沿去看看部隊。判斷戰爭實況的唯一方法,就是現場看看他們怎樣作戰。"他們分乘三輛吉普車迎著紛紛南逃的難民和潰退的南朝鮮軍,向北面的漢江方向駛去。

  來到漢江岸邊,麥克阿瑟登上永登浦東面的一座小山,從那裡可以看見已經陷落的漢城和正在進行的爭奪漢江橋的戰鬥,那戰鬥顯然已接近尾聲了。他在那裡呆了有一個小時,親眼看到南朝鮮軍如何潰不成軍,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漢江沿岸的情景足以使我確信南朝鮮的防衛力量已經耗盡……南朝鮮人即使獲得空軍和海軍的支援,也不可能阻止敵人向南直沖的迅猛攻勢。只有立即把我們的地面部隊投入戰鬥,或許可以擋住他們。"下午4點,"巴丹"號返回日本。

  30日,華盛頓向麥克阿瑟發來第3號指令:可以向南朝鮮投入有限的地面作戰和勤務部隊,任務是確保通信聯絡暢通、守住釜山港及機場;可以用海空軍攻擊北朝鮮,但切勿接近中國和蘇聯邊境。這項指令意味著戰爭將擴大到北朝鮮,並將面臨中、蘇介入的危險。但麥克阿瑟認為這還不夠,地面部隊不應只去保衛朝鮮半島東南部,而應馬上直接投入前線的戰鬥,阻滯人民軍的進攻。因此,他立即打電報給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報告了他的視察結論:"守住目前戰線並能在日後奪回失地的唯一保證,就是向朝鮮戰場投入美國地面戰鬥部隊…我建議立即派美國一個團的戰鬥隊增援上述至關重要的地區,如有可能,從駐日部隊中抽調兩個師的兵力,以便儘早發動反攻。"

  他最後強調,如不使用陸軍同海空軍聯合作戰,就只能白白送命、耗費金錢、喪失威信,並遭致徹底毀滅。因此,他要求華盛頓必須當機立斷。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是否投入地面部隊作戰仍持謹慎態度,但杜魯門和國務院態度堅決,立即批准了向朝鮮戰場派進一個團戰鬥隊的建議。顯然,在華盛頓對是否派地面部隊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的時候,是麥克阿瑟使天平偏向了杜魯門一邊。幾個小時後,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又批准了麥克阿瑟提出的從駐日部隊中抽調兩個師兵力投入朝鮮戰場的請求,並決定對北朝鮮進行海上封鎖。

  當時,駐紮在日本的美軍有近11萬人,其中大部分在第8集團軍編成之內。該集團軍下轄第1騎兵師、第7、第24和第25師,以及7個防空營,司令為曾在喬治·巴頓手下任軍長的沃爾頓·沃克中將。麥克阿瑟在獲准投入地面部隊後,立即命令威廉·迪安少將指揮的第24師首先出動,並指示他應盡可能向前接敵,遲滯人民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建立用以發動反攻的基礎。迪安接令後,於7月1日派出第一支部隊(史密斯支隊)。這支部隊被空運到釜山,然後乘火車前往大田。

  此時,朝鮮人民軍已渡過漢江,正向水原方向挺進。7月2-3日,迪安率第24師主力趕到南朝鮮,並擔任所有地面部隊的指揮官。7月5日,人民軍開始向已進至烏山地域的史密斯支隊發起攻擊,迅速突破其陣地,使其潰不成軍、倉皇南逃。美軍之初戰失利,使麥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評估人民軍的戰鬥力,並向華盛頓請求增援,說他面對的是一支在第一流指揮官指揮下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他還簡要闡述了他的戰略設想:"充分利用我們對空中和海上的控制,同時運用兩栖戰術,從後面打擊敵人的大部分地面部隊。"為實現上述設想,他要求得到4-5個滿員步兵師、1個空降團、3個中型坦克營及炮兵和後勤部隊。對麥克阿瑟的這一請求,華盛頓方面未予答覆,而是於7月8日送給他一個"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頭銜(7月7日,美國第三次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建"聯合國軍"的決議)。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發起大田戰役,直逼錦江。7月9日,麥克阿瑟再次請求增援。這次華盛頓有了答覆,但以沒有那麼多可調的兵力,以及必須維持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的軍事地位等原因為由,基本回絕了他的請求,只同意增派第2步兵師、第1陸戰旅和3個坦克營。當時,華盛頓有不少人懷疑朝鮮戰爭很可能是蘇聯聲東擊西的一招,旨在把美軍吸引到朝鮮,從而使美國在歐洲的力量空虛,然後乘虛而入。在麥克阿瑟看來,美國的這一戰略是重複那個陳舊而錯誤的"先歐後亞"原則,它意味著巴丹的悲劇又可能重演。

  7月中旬,麥克阿瑟把美軍第25師和第1騎兵師也相繼調往朝鮮前線,並令沃克將軍行使對第8集團軍和南朝鮮軍的指揮權。7月20日,朝鮮人民軍攻克大田,重創美軍第24師(師長迪安在與部隊失去聯繫一個月後被俘),隨後進逼洛東江。在這種情況下,沃克將軍于7月26日下達了向洛東江一線撤退的預先號令,並請求總部允許他將其司令部從大丘轉移到釜山。阿爾蒙德參謀長意識到此舉關係重大,將對前線官兵的士氣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他把沃克的請求報告了麥克阿瑟,並建議立即前往朝鮮,看看究竟能不能堅持住。麥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建議。

  第二天上午,他們兩人前往大丘。在與沃克的會談中,麥克阿瑟並未提司令部是否後移的事,而只是強調第8集團軍確保目前戰線的必要性,叫沃克立即停止撤退。隨後,他對司令部的參謀們訓話說:"要確保朝鮮,不能出現朝鮮的敦刻爾克!"沃克在得到這一精神後,于29日向部隊訓話:"決不能再後撤了!……我們必須戰鬥到底!當俘虜,毋寧死!"然而,儘管他發佈了這道死命令,他的部隊還是在紛紛敗退,迫使他於8月1日正式下達了向洛東江總退卻的命令。

  同一天,《紐約時報》以"朝鮮的危機"為題,向美國讀者作了如下報道:"朝鮮的戰局已接近慘敗。以往我軍為了贏得時間放棄了一些土地,但如今已經沒有土地可放棄了。"言外之意,再退就要退到海裡去了。但就在這時,麥克阿瑟所要求的援兵陸續在釜山登陸,從而使撤退中的美韓軍隊穩住了陣腳,阻擋住了人民軍的推進,並建立了以釜山為軸心、方圓l萬平方公里的環形防禦圈,其防守兵力達14萬餘人,為人民軍的兩倍。但美韓軍隊此時受初期失利的影響,驚魂未定,因此在戰略上仍取守勢,忙於構築陣地,應付人民軍不斷發動的攻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