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七一 |
|
當時在共和黨內競選呼聲最高的仍是托馬斯·杜威和哈羅德·史塔生。杜威在拉選票時對麥克阿瑟抨擊道:"現在面臨的不是一場戰爭危機,而是一場和平危機。軍事天才無論怎樣出色,都不能解決問題。"其他反對者則不斷提到他的離婚、他在對比利·米切爾的審判中投了贊成票。但不管怎麼說,麥克阿瑟在威斯康星州的威望還是很高的,而且擁護他的大都是有錢人,擁有大量的競選經費。因此,人們預料,他在威斯康星州定會大獲全勝。然而,好像命運在有意捉弄他一樣——預選結果幾乎完全是1944年慘敗的重演:史塔生獲19票,獨佔鰲頭,而麥克阿瑟只得了8票。看到這一結果,民主黨領袖麥格拉思開玩笑地說:"這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要保證民主黨在11月選舉中獲勝,只要時事評論員們都一致預言失敗就行了。"這雖是句玩笑話,但卻被他言中了:曾被輿論界認為毫無希望的杜魯門,果真再次當選總統。 事情本來該過去了,但命運之神非要再捉弄他一下不可。當6月下旬共和黨在費城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偏偏有人又把他的名字列在提名人選中。結果在第一輪投票時,他獲得1094張選票中的11票,在第二輪投票時得7票,在第三輪投票時就一票也沒有了。杜威以全票被正式提名為共和黨候選人。 這種悲慘的結局對愛面子的麥克阿瑟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大大刺傷了他的自尊心。他沒想到結果會這麼慘,慘得讓他無法接受。當惠特尼把選舉結果告訴他時,這位向來高傲的將軍"心情沉重地垂下了頭"。瓊也十分沮喪,她曾對丈夫這次競選抱著很大的希望,並一直渴望能帶還未見過祖國什麼樣的兒子回到國內去。麥克阿瑟後來在回憶錄中為這次競選失敗解嘲道:"在美國,我的名字又被投入到共和黨提名總統競選的鬥爭中。我並不是候選人,我也拒絕參加這個公職的競選活動。我絲毫不想成為國家首腦,因為在任職日本期間我已經幹夠了這種事情。我所犯的一個最大錯誤,是沒有更明確地拒絕參加政治活動。不出所料,這個意圖是失敗了,它的唯一明顯的後果是,執政黨對我進行了大量的政治誹謗。……從這時候起,對我施加報復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或許是受了這次失敗的刺激,麥克阿瑟固有的偏執情緒和反共意識更加強烈了。他大肆侮辱國務院,恨不得把它看作是親蘇親共的"小集團"。他常常詩難那些批評他和佔領當局的記者們,甚至把他們驅逐出境。他禁止日本新聞界發表任何不利於其政策和形象的報道。對來自美國報紙的批評,哪怕是最沒有影響的小報,他都極為敏感地予以回擊。 他對他起初所倡導的日本工會運動越來越不耐煩了。在競選失敗後的7月,他下令禁止公務員參加罷工,並責令日本政府就此修改公務員法,把工人編入公職機構,全面取消國家公務員的團體交涉權和鬥爭權,對團結權也加以限制,從而剝奪了作為工人運動核心力量的國家公務員的基本人權和政治活動的自由。工人們不喜歡這個酷似塔夫脫一哈特利法①(1947年6月在美國施行)的法案,甚至美國有關人士也批評這一立法。但麥克阿瑟卻認為,共產黨人的滲透已對整個政府構成威脅,實施該法可以使共產黨人不再以勞工代理人的面目出現。10月,走中間道路的蘆田內閣垮臺後,他再次把保守的反共分子吉田茂扶上臺,組成自民黨單獨政權。吉田一上臺,即召開臨時國會,於11月通過了修改後的《國家公務員法》。 ①1947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勞資關係法案,因由參議員R·塔夫脫和眾議員F·哈特利提出而得名。法案對工人罷工等許多權利加以限制,旨在壓制工會運動。——作者 此時的日本,為了復興壟斷資本,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壓制凍結工資,強制國民忍受艱苦生活,引起廣大勞動群眾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由於佔領當局推行所謂"穩定經濟九原則"而更加加劇了。所謂"九原則",其核心內容是在政策上採取加強徵稅、壓縮財政開支、凍結工資及加強勞動強度等措施,以達到預算的綜合平衡、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社會經濟的目的。上述政策的實施雖使國家財政狀況有所好轉並初步制止了通貨膨脹,但也帶來了銀根吃緊、貨物滯銷、生產停滯、中小企業破產、失業者激增、人民生活惡化等消極後果。它只符合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使廣大勞動群眾成為受害者。據統計,當時有30-40%的企業處於停產狀態,有數十萬工人失業。為推行合理化、節約開支,幾十萬國家公務員也遭解雇。在這種情況下,曾一度處於低潮的工人運動再次高漲,而共產黨的影響也再次擴大。在1949年1月舉行的大選中,共產黨的得票增加了近200萬張,在議會中的席位從4席增加到35席。 面對這種形勢,吉田茂在佔領當局的支持下開始對共產黨人採取公開鎮壓的政策。他在2月份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放風說:"聽說共產黨在稅務署利用減少稅收的方法來提高聲望,獲得支持,這是不合法的……此外,教師進行共產主義宣傳,教唆破壞社會和進行革命,這是很成問題的,要嚴加管束。"4月,吉田下令成立考察特別委員會,並發佈團體等限制令,把反民主主義(左翼)團體列入取締對象,同時要求團體成員進行登記,以限制共產黨的活動。 5月,在修改工會法和勞動關係調整法、整頓鎮壓體制以及分裂勞動陣線、削弱抵抗力量的基礎上,吉田開始了他最重要的清共步驟,即進行行政整頓、公佈定員法、大量解雇公職人員,企圖以此驅逐登記在冊的共產黨員和左翼工會會員。7月4日,日政府向行政整頓中最大的關口——國營鐵路發佈了第一次解雇通告,第二天即發生了國鐵總裁下山定則失蹤、後發現已被車壓死的"下山事件"。接著7月12日開始第二次解雇,三天后又發生中央線上三鷹站電車無人駕駛、沖出鐵軌的"三鷹事件"。 8月17日,在東北線的松川附近,再次發生列車顛覆的"松川事件"。對這一系列事件,吉田都認為是共產黨和工會所為,並以此為藉口逮捕了許多共產黨人,判以重罪。直到15年後人們才弄清,上述判決實屬冤案。那麼,既然不是共產黨所為,又會是誰呢?有人小心地提出,會不會是佔領當局或日本政府抑或兩家串通,為了孤立左翼勢力、鎮壓共產黨人而在背後故意搗鬼,然後栽贓陷害?其真相如何,似乎將永遠是個謎。不過,吉田在8月9日寫給麥克阿瑟的信耐人尋味:"最近,有不少證據表明,如果政府對於赤色勢力的破壞性、顛覆性活動,堅定推行果斷無畏的政策,國民就將支持政府,並表現出堅強的團結。因此,我政府願意表明,我們將主動發起進行這場反共鬥爭,履行自己的責任。考慮到日美關係,我不希望閣下的司令部直接捲入對共產黨人的鬥爭。"由於巧妙地利用了這些事件,吉田幾乎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他的大裁減。 到1949年秋,中國的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蔣介石的軍隊儘管有美國的援助,裝備精良、數量眾多,但其內部腐敗、軍無鬥志,終於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迅即土崩瓦解,蔣介石本人則逃到臺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並給世界形勢帶來了深刻變化。它不僅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