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七〇


  在日本,麥克阿瑟及其忠實夥伴吉田茂對於日益高漲的勞工運動則毫不留情地採取了大棒政策。隨著新工會法的實施,至1947年,日本約有2.5萬個工會相繼建立起來,工會會員達500萬人以上。為謀求自身的生存權利、擺脫生活困境,各階層勞動群眾開展了廣泛的抗議鬥爭,罷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1946年11月,日本全官公廳工會(即政府機關和公共企業機關職員工會)聯合鬥爭委員會(共鬥)成立,集結了250萬會員,向政府提出以提高工資為主的要求,從而掀起日本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面對工人鬥爭的猛烈攻勢,吉田首相態度強硬,並在1947年的新年致詞中把領導這次運動的工會領袖稱為"不逞之徒"。

  在他看來,工會的這些行動無一不是共產黨人活動的結果,是他們為了政治目的而加劇社會不安所採取的陰謀舉動。因此,他所說的"不逞之徒"實際上指的是共產黨人。共鬥對政府的這種敵視態度十分氣憤,於1月15日組成包括全國產業工會和總同盟在內的全國工會聯合鬥爭委員會(全鬥),並宣佈於2月1日舉行全國總罷工,直到達到提高工資和打倒吉田內閣等目的為止。這一日本歷史上首次全國總罷工一旦實現,必將導致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正面衝突,出現人民革命的新形勢。

  在革命形勢一觸即發之際,後臺老闆麥克阿瑟終於出場了,他向吉田茂保證:如果出現總罷工,盟軍總部將出面進行鎮壓。同吉田茂一樣,他認為正在醞釀中的總罷工是共產黨有計劃的政治行動(實際上"全鬥"領導人伊井彌四郎並非共產黨人)。他後來寫道:"我不願做那種有礙於最近組織起來的工人維護他們自己權利的事,但我也不容許少數共產黨領導人利用罷工作為政治武器來破壞整個經濟。"因此,就在總罷工即將舉行的前一天下午,他向工會領導人發出禁止總罷工的命令:

  根據賦予我的盟軍最高統帥的權限,我告誡那些為進行此次總罷工而聯合起來的工會的工人領袖,我決不允許在日本還處於貧困衰弱的條件下採取這樣一種致命的社會鬥爭手段。因此我命令他們停止推進這種行動……提出以舉行總罷工來要挾的人在日本國民中只占極少數。然而這些少數人會使廣大群眾陷入一場災難,就像過去不久把日本引入戰爭破壞的少數人所引起的災難那樣。

  "全鬥"領導人伊井面對佔領當局的強大壓力被迫屈服了,他在當晚的廣播中一面流著眼淚,一面宣佈取消總罷工。就這樣,日本戰後群眾運動的高潮被曾經高喊鼓勵勞工運動的麥克阿瑟一手壓了下去。

  如果說此前佔領當局把軍國主義分子當作主要清洗目標的話,那麼從這時起,它則把共產黨人逐步作為清洗對象,並最終使之非合法化。"二.一"大罷工受挫後,麥克阿瑟指令吉田解散國會,在新憲法下舉行大選。吉田認為,為防止共產黨勢力的發展,應把原來實行的大選區制改為小選區制或中選區制,並把連記制改為單記制。這個提議在總部民政局長惠特尼那裡碰壁後,吉田直接去找麥克阿瑟並得到後者的批准。恰在此時,杜魯門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後來被稱作"杜魯門主義"的總統諮文,系統闡述了其向"抵抗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非共產黨國家提供援助的理論。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共產黨在4月份舉行的大選中失利,在參眾兩院只分別獲得4個席位,而不左不右的社會黨則成為第一大黨。這一結果不能不說與杜魯門炮製的標誌冷戰時期到來的"杜魯門主義"及佔領當局的排共政策有很大關係。4月27日,即在眾議院大選後兩天,《朝日新聞》發表麥克阿瑟的聲明——"民意排除共產主義,選擇了中間道路。"

  杜魯門主義出籠後,國際反共勢力氣焰囂張。1947年5月,法國和意大利將共產黨人逐出政府;杜魯門簽署援助希臘和土耳其法案,以遏制這兩個國家的共產主義勢力;吉田茂以社會黨左派"容共"為由拒絕參加片山內閣。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進一步發揮了"杜魯門主義",提出一項復興歐洲經濟的援助計劃——"馬歇爾計劃",以使美國控制西歐,從而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

  無獨有偶。1948年1月,美國陸軍部長羅雅爾在舊金山發表"要使日本成為對付共產主義的堤壩"的著名演說,指出美國的對日政策"不僅要使日本獨立,而且在日本建立起對今後遠東可能發生的新的極權主義戰爭威脅,能夠充分完成其防禦任務的強大而穩定的民主政治"。羅雅爾的演說標誌著美國對日佔領政策的轉變,表現在從原來打擊日本壟斷資本變為保護和扶植,從徹底消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變為扶植和利用日本企業和軍事基地為其亞洲戰略方針服務。

  同年3月,美國陸軍部發表斯特萊庫調查團的報告書,指出復興日本經濟必須有外部援助。4月,美國國務院官員喬治·凱南在視察日本後向馬歇爾報告說:"如果確實不能取得盟國的贊同召開媾和會議,美國應在日本採取單獨行動,要把日本經濟重建到能夠自立的程度,這樣就能防止共產主義的入侵。在這一點上,我和麥克阿瑟將軍的意見完全一致。而且鑒於美蘇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正在惡化,有必要考慮把日本作為亞洲防共堤壩的軍事重要性。"在羅雅爾、凱南和麥克阿瑟的推動下,美國政府從6月起開始向日本提供貸款和物資援助,總額達20億美元。作為佔領當局最高行政長官,麥克阿瑟積極推行了美國變日本為"反共堤壩"的政策。

  1948年,正值美國的大選年。像1944年一樣,麥克阿瑟在身邊參謀人員和國內支持者們的鼓動下,再次參加了總統競選。這次,他不再扭扭捏捏了,而是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爭當共和黨候選人。麥克阿瑟之所以再次對涉足政界感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在日本的成功實踐及所贏得的普遍讚譽,使他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個國家;二是他對華盛頓企圖"破壞他的地位的一夥人"極為不滿,宣稱"有朝一日他要把國務院攪個天翻地覆";三是他想利用他在國內的崇高聲望撈取政治資本。當時,在他的老家威斯康星州,到處充斥著他的傳記:《麥克阿瑟:天賜的英雄》、《麥克阿瑟:自由的戰士》、《偉大的麥克阿瑟》等等。結果,在反杜魯門的赫斯特新聞社的鼓動下,麥克阿瑟競選俱樂部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麥克阿瑟欣喜地接受了這份好意,於3月中旬向新聞界宣佈參加競選:

  我獲悉由我的許多威斯康星同胞簽名的請願書在麥迪遜提出,把我的名字呈給選舉切作為4月6日預選中的人選。我對這種友善的信任深表謝意。……我似乎沒有必要重複我無意積極尋求或追求任何公職,也不打算離開我在日本的工作崗位。但我卻要謙恭地指出,如果我因為害怕遇到危險和害怕承擔責任而畏葸退縮,不敢接受美國人民也許要賦予我的任何公職,那麼我就背叛了作為一個好公民的所有準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