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五二


  在兩個多小時的海戰中,金凱德曾向哈爾西數次發電求援。但哈爾西正在攻擊小澤的航母編隊,無暇南顧,除了急令回去加油的第1特混大隊火速前往萊特外,別無他法。他不願失去這次難得的機會,並堅信他的主要任務不是保護第7艦隊,而是消滅敵艦隊主力。因此,他繼續率艦隊北上追擊小澤,殊不知,這正中了豐田的圈套。好在那天日本艦隊之間通訊不暢,小澤之誘敵成功栗田並不知道,後者還以為與之交戰的就是哈爾西的快速航母,致使他行動起來縮手縮腳,未敢大膽向萊特灣突破。

  當時,薩馬島海域的情況的確十分危急,一旦栗田突入萊特灣,登陸部隊便將遭到滅頂之災。因此,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認為有必要親自過問一下了。於是,他打電報給哈爾西,詢問第34特混艦隊的位置。但當編碼人員為防止敵人破譯而按慣例在正文前後添加一些無意義的詞句時,在"第34特混艦隊在哪裡"之後,不適當地加了一句他臨時想起的一個詩句——"全世界都想知道"。恰巧,哈爾西的譯電員以為這句添加語有實際意義,因此未加刪除就送給了哈爾西。哈爾西看後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尼米茲在侮辱他。一氣之下,他命令第34特混艦隊和一支航母特混大隊回頭南下,前去支援金凱德,其餘兩個特混大隊繼續追擊小澤。由於哈爾西中途退出戰鬥,帶走了強大的第34特混艦隊,致使全殲小澤艦隊的目的未能達到,但仍取得擊沉其全部4艘航母和l艘驅逐艦、重創l艘巡洋艦(後被美潛艇擊沉)的重大戰果。

  再說栗田,他在中午前將艦隊重新集結後又向萊特灣方向駛來。但一個小時後,據報告在薩馬島東北發現美航母編隊,於是他再次改變航向準備迎擊來自北面的敵人。然而,整整尋找了一個下午也末發現目標。到這時,他的艦隊經過三天的戰鬥,燃料彈藥已剩下不多,人員也已疲憊不堪,迫使他不得不下令經聖貝納迪諾海峽撤退。哈爾西企圖在敵艦隊進入海峽前將其擊潰,但為時已晚。當他于午夜時分趕到時,只有一艘收尾的日驅逐艦還未進入海峽,這艘驅逐艦很快就被擊沉。26日清晨,當栗田的艦隊穿過錫布延海,來到班乃島以西海域時,哈爾西的艦載機對其進行了最後一次攻擊,又擊沉、擊傷巡洋艦各一艘。至此,萊特灣大海戰宣告結束。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海戰中,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共損失4艘航母、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美軍僅損失1艘輕型航母,2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和l艘護衛艦。日本海軍主力基本被消滅,從此再也組織不起一支像樣的艦隊來對抗美國海軍了。

  在歷時四天的海戰中,麥克阿瑟始終捏著一把汗,但他所能做的"除了穩定我的部隊,收緊我的戰線,等待海戰即將揭曉的結果外,卻無所事事了"。其間,為使"納什維爾"號投入戰鬥,他把司令部移到岸上。海戰後,許多人對哈爾西的行為提出批評,包括西南太平洋司令部裡的人。但麥克阿瑟卻對此表現出十分寬容的態度,叫他的參謀們"不要再對'公牛'說長道短了。在我的名冊上,他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海軍將領"。在他看來,"一系列致命的誤解,應該直接歸咎于分散的指揮、含糊不清的電文以及第3與第7艦隊之間低劣的通訊系統。"更明確一點說,"這一險些帶來災難的事件責任在於華盛頓。在海戰中,兩位主要指揮官在同一海域、同一戰役中作戰,但卻相互獨立,一個歸我指揮,另-個歸5000英里外的尼米茲指揮。"

  通過萊特灣大海戰,海上的威脅雖然解除了,但陸上和空中的壓力並沒有減輕。日軍大本營向萊特島增派了大批地面部隊,並向呂宋調集大量飛機,以與盟軍進行地面決戰。由於金凱德的護航航母大隊和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在海戰後需要撤回基地進行休整和補給,因此,肯尼的陸基航空兵便擔負起地面作戰的全部空中支援任務。但當時正值雨季,傾盆大雨不住地下,使島上的機場變成一片泥沼。只有塔克洛班的機場尚可勉強使用,但土質也不好。

  工兵部隊晝夜奮戰,在跑道上鋪設鋼板,終於在10月27日接待了肯尼的第一批34架戰鬥機。後來,肯尼曾多次試圖再行增援,但由於機場小容不下很多飛機,加之日軍不斷空襲,因而進展不大。這樣,日軍實際上掌握了萊特島的制空權,他們大肆空襲金凱德的艦隊,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同時頻頻攻擊美軍地面部隊,使之前進受阻,並有效地掩護了其向萊特增兵的任務。至11月上旬,日軍運兵船通過奧爾莫克港共向島上輸運了5萬部隊,幾乎未受到任何阻礙。在這種情況下,麥克阿瑟不得不再次請求哈爾西的第3艦隊前來支援。

  此時,麥克阿瑟的地面部隊正在向西、北兩個方向挺進,但泥濘的道路和日軍的空襲給美軍的行動帶來極大的障礙。給養跟不上去,通訊線路又常常中斷,肯尼有限的飛機則集中去攻擊日軍的增援補給基地奧爾莫克,無力為地面戰鬥提供空中支援。所有這一切,都減慢了部隊的推進速度,並帶來很大傷亡。11月中旬,雙方為爭奪萊特島北端的"斷頭嶺"而陷入僵持局面。期間,克魯格曾試圖向南迂回從背後攻打奧爾莫克,但為日軍沿西海岸2號公路部署的重兵所阻。下旬,美軍以猛烈的炮火突破日軍防線,奪取了"斷頭嶺",進至利蒙。但日軍仍頑強防守著奧爾莫克走廊的所有入口,他們一面收緊防線,一面組織局部反攻,企圖在傘兵配合下奪取美軍機場。

  為避免萊特變成第二個瓜島,儘快結束戰役,麥克阿瑟調來第32師和第11空降師,使島上兵力增至18萬人。同時,他認識到,必須關閉日軍進入萊特的"後門",切斷其在奧爾莫克的補給線,這樣才能為最後在萊特取得勝利創造決定性的先決條件。於是,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派一支兵力在奧爾莫克登陸,從背後突然分割敵人,與正面部隊協同殲敵。

  12月7日,克魯格以新調來的第77師乘登陸艇和驅逐艦,繞過萊特島南端迂回到西側,在奧爾莫克以南3英里處登陸。登陸部隊幾乎未遇抵抗,很快便建立了穩固的灘頭陣地,並向奧爾莫克發動進攻。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美軍於10日攻佔奧爾莫克,將日軍一分為二,割成南北兩部分。隨後,第77師以主力向北發展進攻,於21日同南進的第10軍會師,從而控制了島上大部分地區。這樣,到12月26日,形勢已經明朗得足以使麥克阿瑟宣佈:除少數地方要肅清殘敵外,萊特島戰役可以說已經結束了。他把掃蕩"殘敵"的任務交給艾克爾伯格,讓其接管第6集團軍(改稱第8集團軍),而克魯格則去指揮真正的第8集團軍(改稱第6集團軍),其用意像第5艦隊改稱第3艦隊一樣。艾克爾伯格對麥克阿瑟過早地宣稱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已經停止,他的部隊只是在"肅清殘敵"感到忿忿不平,認為這種說法不準確且有失身份:"為這樣的詞語去死是不值得的。"實際上,他的部隊又用了4個月的時間才消滅島上的日軍,其艱苦激烈程度被描繪成"前所未有的最殘酷的戰鬥"。

  在萊特島戰役中,日軍除1000人撤離、800餘人被俘外,其餘約7萬人被擊斃或病餓至死,其中1/3是在麥克阿瑟宣佈結束戰鬥後被消滅的。美軍共傷亡1.5萬餘人,其中亡3500人。戰役結束後,菲律賓政府授予麥克阿瑟一枚勇敢勳章(相當於美國的國會榮譽勳章)。馬歇爾將軍打來賀電,並高興地通知他:美國眾、參兩院分別於12月11日和15日通過一項法案,決定授予他和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阿諾德陸軍五星上將軍銜,授予萊希、金和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軍銜。這些獎勵和提升曾使麥克阿瑟激動不已,但他說這種激動很快就消失了;"這或許是由於我聽夠了戰爭受害者的慟哭,或許是對日本人的無情喪鐘剛剛開始敲響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