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巴頓 | 上頁 下頁
五五


  日本兵寧可用雙手結果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投降,第14集團軍穿過漸瀝滴水的叢林追趕敵軍時,一次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在觸目驚心的戰地醫院裡,他們看到過一行行排列整齊、躺在擔架上的日軍屍體;每個死者的頭顱上都有一個子彈穿過的彈孔。從他們從容的姿態可以看出,他們寧可死于同伴之手,也不願被生擒活捉。在叢林深處,行進的尖兵部隊曾碰到整車整車肅然僵坐的日本兵屍體,他們都是被一名軍官從後腦射殺的,而那個軍官自殺後就撲倒在他們旁邊。」況且,日本的後備役兵員補充制度相當完善,他們在前線的某個師團只要未遭全殲而被撤銷了建制,該師團在國內的留守處,往往能很快在指定地區徵集預備役人員運來填補缺額,儘管日本的人力資源這時已不敷使用,徵集到合格的兵員越來越困難了。

  「戰勝這些狂熱的武士,奪取緬甸的內地,絕非指顧之間所能完成,必須有完整的計劃和充足的部隊和資源。」戰役臨近尾聲時,蒙巴頓帶著這樣的想法前往錫蘭(今斯裡蘭卡)的康提總司令部,謀劃下一期作戰計劃。

  蒙巴頓的總部不是設在印度的德裡嗎?何時又遷到錫蘭去了呢?欲知事情的原委和蒙巴頓在那兒的情形,且看下章敘說。

  ◎第十七章 運籌反攻

  總部遷往寧靜地,風景小城籌戰計;
  多方掣肘心苦悶,顧全大局舍兩栖。

  康提,在僧伽羅語中是「山」的意思,它位於錫蘭的中部,在馬哈韋利河支流安班河的上游河畔,是當時錫蘭的第二大城市。不過,那裡的居民並不多,僅有五六萬人。它在錫蘭的康提王朝時期,曾是抗擊葡、荷、英殖民者的英雄城市,被稱為「馬哈隆瓦爾」,意即「偉大的城市」。

  實際上,蒙巴頓司令部的大部人員在英帕爾戰役開始後不久,就已經陸續遷到了這裡。美英首腦在決定建立東南亞戰區總部時,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曾建議這個總部不應設在印度,最好是設在錫蘭。美國人無所謂,因為它實際上是英國人的。只是丘吉爾首相堅持應把戰區總部設在印度,認為即使不把總部設在德裡,至少也應把它設在加爾各答,理由是錫蘭離戰場太遠了。其實,丘吉爾的真正想法主要還是從政治方面考慮的。當時印度民族主義運動仍很活躍,國大黨等各主要政治力量不情願、有的還公開號召印度人民不參加「英國的戰爭」,日本也圖謀扶植傀儡政權,煽動印度人「進行反對英國的獨立戰爭」,以達到它自己取而代之的夢想。丘吉爾堅持把戰區總部設在印度,目的是借這個機構所形成的威懾作用,鎮住當地的反英情緒,並把印度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陣營內。因為作戰部隊的最高指揮部就設置於印度,它還能擺脫這場戰爭嗎?

  這就是丘吉爾的政治算盤。胳膊擰不過大腿,參謀長委員會的將軍們只好同意首相的意見,將東南亞戰區總部設在德裡。到了1944年初,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印度的局勢經蒙巴頓等人的努力已經緩和起來,同時,蒙巴頓本人也不想呆在德裡,丘吉爾終於同意東南亞戰區總部可以遷往錫蘭。

  蒙巴頓對德裡的印象一直不佳。1944年4月13日,他從英帕爾前線臨時返回總部,見到德裡的人們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氣憤地說:「為什麼在德裡總是有一種消極的氣氛,而在前線每個人都充滿了勇敢和進取精神?」他不由得又想起上任前摩根爵士的告誡,應當盡一切可能避開德裡。參謀人員已經選擇了康提作為總部機關的新址,4月15日,蒙巴頓下令開始搬遷,至5月中旬,總部各部門及其大部分人員都在康提安頓了下來。而蒙巴頓則帶領幾名得力的作戰參謀前往卡拉米,繼續指揮英帕爾戰役。

  康提是東南亞著名的旅遊城市,周圍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植物茂密,風光綺麗。剛打完一次大勝仗的蒙巴頓,抵達這裡便感到一切都是那樣地舒心,該好好享受一下了。他把康提王朝古老而豪華氣派的王宮辟為自己的官邸,在著名的貝拉德尼亞植物園中蓋起了一座座漂亮的辦公樓和宿舍,讓總部眾多的男女工作人員搬了進去。「康提也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也是一個良好的工作地點。」蒙巴頓滿意地寫道。

  出身于貴族的蒙巴頓,是好講排場和享受的,儘管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他也能跟下級一起去吃苦。可是,在眼前的情況下,新的總部很快就成了奢華的代名詞。拉爾夫·阿諾德發現,總部的工作人員們看上去都「很有排場、時髦而且富有」,「數量眾多的漂亮汽車」使他感到驚異,「我感到康提的氣氛對我來說顯得太豪華了」。總部機關所在的植物園內,栽培著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植物,花團錦簇,爭奇鬥妍;飯廳很舒適、雅致,飯菜也不錯。但一切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相同級別的麥克阿瑟戰區總部的物質供應,比蒙巴頓這裡更豐富,然而卻學不來英國人的貴族式風格。

  人們對康提新總部的另一項指責是說它人浮於事。蒙巴頓最初計劃總部的全部編制為4100人,但不久便迅速膨脹了。錫蘭駐軍司令萊頓將軍寫道,「人們確實懷疑,一位司令官是否應當用7000人來制訂和監督連規模都還沒有確定的作戰計劃」。總部人數最多時,曾突破了萬人。在人力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倫敦方面也對這種過分的鋪張感到十分不悅。

  新總部在支出方面也不節省。蒙巴頓在距離康提30公里的山上修建了一座簡易機場,花了將近50萬英鎊,然而卻幾乎沒有使用過。他還在科倫坡定做一輛鑲著金箔的豪華馬車,在總部編制裡保留著一支由30名樂師組成的樂隊,這一切都表明了他骨子裡的貴族習性。「康提的新司令部即使只有較少的人力財力,也能發揮同樣的作用。除了蒙巴頓的最熱心的崇拜者之外是沒有人否認這一點的。」倫敦輿論是如此認為的。

  不過,有些事情做得是必要的。如他在康提設立了一座「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廣播電臺」,讓英國報界轉載該台新聞,使各界公眾「不能遺忘在遠東一個角落裡作戰的英國士兵」;專辟日語節目,以瓦解日軍的士氣;並創辦了《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報紙和《鳳凰》畫報,宣傳自己的主張、鼓舞部隊的士氣。尤其是戰區總部從南亞次大陸遷到錫蘭一事的本身,才使它名實相符,東南亞的色彩越來越濃了,同時也表明了蒙巴頓對海洋戰略的重視。

  蒙巴頓從不介意別人的說三道四,此時,他正在設想新的緬甸作戰計劃。他曾於7月份提出過兩份計劃:一個是「卡皮特爾」計劃,即命令第14集團軍渡過親敦江向曼德勒推進,然後再向南進攻仰光;這是個陸地進攻計劃。另一個是「德拉卡拉」計劃,即在1945年初對仰光直接發動兩栖登陸進攻。他這兩個方案最初是作為兩種選擇提出的,如果「德拉卡拉」計劃得到通過,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可暫時按兵不動。蒙巴頓真正願意幹的,就是這個兩栖聯合作戰計劃,他從來沒忘記自己是以海軍將領的身分擔任戰區總司令的,總要給海軍找點兒事幹。斯利姆不甘心被拋在一邊,對此提出反對。最後一致同意,陸地進攻無論如何也要進行,至少要推進到緬甸中部地區的曼德勒。為了爭取參謀長委員會同意「德拉卡拉」計劃,蒙巴頓親自出了趟差飛往倫敦遊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