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巴頓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到處都有黃種人(指日本軍隊)的洪水追趕著白種 人和棕色皮膚的人群。日本士兵穿著質地粗劣的黃軍服,他 們的國旗上畫著一個燃燒的太陽,很像印地安部落的圖騰崇 拜。日本人長得非常矮小,只有5英尺高,但他的步槍和刺 刀卻比歐洲人的足足長1英尺。這種形象尤其可笑,很容易 讓人聯想起北歐童話中那些扛掃帚的小妖怪。……在公路上, 日本人的軍隊正在行軍,他們是去攻打仰光。前面僅有幾輛 小型坦克開路,坦克上搭滿了突擊隊員;接著是炮車,還有 騾馬和馱牛,我看見一個軍官騎在牛背上,不像去打仗,倒 像去放牧。後來步兵隊伍開過來,他們都騎自行車,天知道 這些矮人從哪里弄來這麼多自行車。他們有時幾百人一隊,有 時三五人一排,有說有笑,好像是趕到仰光去看一場精彩的 拳擊比賽。……這是二個陌生的敵人,來自中世紀,英勇善 戰,鬥志頑強,文明的白種人要遏止這些野蠻民族的擴張意 志,就必須要用鋼鐵築起牢固的堤壩來。然而,白種人的鋼 鐵堤壩正在走向崩潰…… 那些行軍離不開汽車,打仗離不開坦克大炮,吃罐頭食品,攜帶鋼盔和防毒面具,腳上穿著長筒皮靴的英國軍隊,被士氣高漲的日本人像攆鴨子似地驅趕著逃命。 3月8日,日本軍隊高唱軍歌,浩浩蕩蕩開進緬甸首都仰光。 4月,英軍及其印度雇傭軍隊基本上被趕出了緬甸,只是由於指揮撤退有方和中國入緬軍隊前來側援救應,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分析緬甸戰事失敗的原因時指出:「那裡的英軍和印度軍隊訓練低劣、裝備不足,指揮不當。皇家空軍軟弱無力,情報機構幾乎默默無聞。他們不懂如何打叢林戰,只是死守道路,於是,不是被裹挾在中間,就是被甩在後面。緬甸人則態度冷淡,時常充滿敵意。」 緬甸淪陷後,日軍又揮師西進,直撲印緬邊境。印度,這顆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此時是開放著的。僅僅由於交通線過於分散以及後勤補給不足,日本軍隊才暫時不敢貿然前進。但此時已為英國遠東駐軍總司令的韋維爾上將,則大有唇亡齒寒之感,他說:「印度為英國的東方防禦樞紐,而遠東則為印度的右翼,遠東軍事形勢之任何變更,尤以有關緬甸的變更,將直接影響到印度。」遠在倫敦的丘吉爾也一反過去不重視緬甸戰事的常態,擔心如果日軍控制了緬甸而闖入印度和印度洋,則「將造成我們在整個中東的崩潰」。正因為如此,丘吉爾一再要求印緬英軍,要堅決把日軍遏止在緬甸,尤其不能讓它越過英帕爾一科希馬一線進入印度境內。 遵照首相的指示,韋維爾試圖建立起一支有生力量抵擋日軍,然後再進行反攻,然而,由於缺乏訓練有素的部隊和充足的裝備,再加上保衛印度本身安全的任務,他這一設想取得的進展有限。在從位於緬甸海岸的若開半島發起的規模有限的反擊戰中,英軍的指揮官似乎重複了他們在以前所犯過的全部錯誤,被飯田祥二郎中將的有力穿插所擊敗。1943年5月,士氣低落的英印軍隊狼狽不堪地返回開始進攻的地點,僥倖還能逃了回來。只有溫蓋特少將率領的一個旅,靠遠距離空中補給,才在伊洛瓦底江畔的傑沙地區取得過些許戰果。 負責指揮著開反攻的歐文將軍很快被召回。他在4月中旬這樣寫道:「今年以來開展的有限行動表明,英國軍隊訓練不足,指揮不力,即使在我們自認佔優勢的人數和裝備方面也無法和日軍較量。」蒙巴頓來東南亞赴任前曾在倫敦見到過歐文,他仍然情緒低沉。他告訴蒙巴頓,英印軍隊的士氣簡直糟透了,士兵們認為日軍是不可戰勝的。他說,「他看不出目前在前線的哪支部隊能夠阻止日軍帶有試探性質的進軍德裡的威脅,更不要說揮師前進了。」印度駐軍司令奧金萊克也幾乎同樣地沮喪,稱在目前的人力物力條件下,不要發動任何不成熟的反攻,而且什麼事也做不成。 面對在北非和歐洲戰線,英美軍隊及蘇軍已逐步轉入反攻階段,丘吉爾抱怨東南亞戰事拖了整個戰爭的後腿,批評在那裡的英國將領們「看來一心在誇大困難,要求得到更多的部隊,建議繼續拖延」。而實際上,駐在印度的6個師和進入緬北的幾支中國遠征軍部隊,在人數上已略微超過了駐在緬甸的5至6個日軍師團,盟軍在這一地區的飛機數量也比日軍要多。他們在軍事上頻頻失利的重要原因,在於精神上不能戰勝對手。30年後,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科斯特洛在其權威巨著《太平洋戰爭》中評論道:「在緬甸,日本人完全不是按照西方人的軍事教程作戰。他們有自己的習慣和作戰原則。他們慣於偷襲,聲東擊西,分成幾股到處滲透,從通常認為最不可能的地方突然鑽出來。日本士兵特別能吃苦,不畏懼死亡。……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會取得勝利,而英國人對勝利卻仍然將信將疑。」 好在隨著整個歐亞戰爭形勢的好轉,信心正在建立。但這將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1943年10月2日,蒙巴頓乘「馬可·波羅」號運輸機從諾索爾特機場啟程,飛往東方上任。 在寬大而簡陋的機艙裡,蒙巴頓「一想到我已經成為大英帝國重返亞洲發動反攻的外在的和實在的象徵,在飛越印度海岸的時候,不禁感到一陣激動」。除了印度,給他規定的作戰指揮權包括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暹羅灣、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這些地方都是英國在戰前的殖民地或傳統勢力範圍。除了錫蘭和緬甸境內靠近鐵邦山和若開的一片狹長區域以外,整個地區都被日軍所控制。但是蒙巴頓自信,他將執行對他的指示,把日本人趕出這一地區。 10月6日,蒙巴頓抵達德裡。他名義上的副手——東南亞戰區盟軍副總司令史迪威中將,前來機場歡迎他。史迪威是美國派給蔣介石的參謀長,也是在華美軍總司令。此人以尖酸冷刻著稱於美軍,事實上他不願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包括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命令。不過,蒙巴頓與他首次見面倒是令人愉快的。蒙巴頓的魅力令史迪威感到,「這個英國佬熱情洋溢、真誠友善,也討厭保守和頑固,似乎是個聰明的傢伙」。 印度土邦主在德裡的一處宮殿法裡考特宮,被負責安置工作的人員辟為蒙巴頓的下榻之處。蒙巴頓告訴他們:「最重要的是,我應當和我的16位有少將軍銜以上的軍官們住在一起。」於是,他們把薩默維爾等幾位海軍將領安排在宮殿的一樓,把法吉德及其幾位空軍高級軍官安排在三樓,蒙巴頓跟他高級幕僚住在中間二樓。 住下不久,蒙巴頓便開始感到摩根爵士曾要他躲避德裡的忠告是對的。這裡的上流社會生活,還像戰前那樣充滿了洋洋自得地歡樂氣氛,好像亞洲根本沒有發生戰爭一樣。最高統帥部內外熙熙攘攘,來訪者不斷。甚至經常有從市民管理機構來找活幹的失業清潔工、郵遞員以及小商販,光顧這本應是軍事禁區的地方。可見,安全工作非常糟糕,談不到有什麼保密觀念。蒙巴頓說:「我開始工作後,一個身高約為4英尺的印度少年(我懷疑他是偽裝的日本密探)每天都來到我的辦公室,向我兜售香煙和巧克力。」隨從參謀和警衛居然無法把他趕出去,最後,還是蒙巴頓本人把他趕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