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九三


  羅斯福的對華政策,在1944年11月以赫爾利、魏德邁接替了高斯大使和史迪威將軍以後,就決定性地轉到了完全支持蔣介石政府的路線上。羅斯福的兒子埃利奧特·羅斯福在談到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鬥爭時,認為他父親「押錯了寶」。他在評論羅斯福總統對待蔣介石夫婦的態度時說:「他對共產主義毫不溫和,但是他對蔣氏夫婦卻表現出溫和,他讓自己相信蔣夫婦是懂得在戰後中國實施民主的承諾的。在這方面,我母親就不那麼輕信他們。」

  正是:總統押寶終失策,禍患從此無盡頭。欲知羅斯福日後如何進行國際周旋,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十一章「三巨頭」會議

  舉世聞名三巨頭,運籌惟幄多計謀;
  戰略反攻鳴號角,二戰史上大名留。

  1943年11月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開羅同蔣介石會談之後,緊接著又飛抵德黑蘭與斯大林舉行了「三巨頭」會議。這一會議吹響了戰略反攻的號角,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行了必要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極為重要的國際會議。

  1943年,各條反法西斯戰線捷報頻傳,尤其是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實現了根本的轉折。在歷時200多天的整個戰役中,法西斯軍隊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的總損失,大約是150萬人,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3000架飛機和大量的其他技術兵器。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最終地粉碎和制止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攻勢,迫使它轉入戰略防禦和退卻。蘇軍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希特勒的軍隊已被趕出了頓巴斯和左岸的烏克蘭。1943年11月6日,紅軍解放了基輔。蘇聯戰場的勝利,有力地鼓舞了蘇聯軍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剛剛結束,羅斯福就致電斯大林,熱烈祝賀蘇聯紅軍取得的這一偉大的勝利。電報說:

  「你統率下的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作為美利堅合眾國武裝部隊的統帥,我謹向您祝賀。為保衛這座已使大名永垂不朽的城市而進行的160天史詩般的戰役,以及全體美國人都在為之慶祝的決定性勝利,在這場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反對納粹及其同夥的戰爭中,將永遠保持為最光輝篇章之一。

  「你們在前線作戰的部隊指揮官和戰士,以及在工廠和田野支援他們的男男女女,通過共同努力,不僅增添了自己祖國部隊的榮譽,而且以自己的榜樣激發了一切聯合國家重新下定決心:竭盡全力徹底打敗共同敵人,迫使他們無條件投降。」

  在非洲,在地中海地區,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已經完成了對最後幾股軸心國軍隊的包圍;非洲敵軍被迫投降,僅突尼斯一役,敵人就損失30萬人。「火炬」戰役勝利結束後,美英遠征軍正向意大利本士進軍。7月25日,當巴頓的新七軍和蒙哥馬利的老八軍席捲西西里時,墨索里尼終於遭廢黜,巴多格裡奧元帥在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領導下,出來接管了意大利政府。羅斯福興奮地向美國人民宣告:「軸心上已裂開第一道口子。」「但是,」總統補充說,「我們對意大利提出的條件仍舊跟對德國和日本一樣:無條件投降。」

  1943年9月8日,在艾森豪威爾軍隊的強大攻勢壓力下,意大利政府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

  在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也正在把兩支進攻的箭頭一步步地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逼進。美軍繼在瓜達卡納爾取勝之後,又於3月8日擊斃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禍首、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正向所羅門群島一帶進逼。

  為了促進勝利形勢的發展,研討盟國協同作戰問題,1943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12月2日至7日,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在開羅分兩段舉行美、英、中三國會議。羅斯福的本意是召開有斯大林參加的美英蘇中四國首腦會議。可是斯大林拒絕參加有蔣介石參加的國際會議,因為蘇聯對太平洋戰爭持「中立」態度,他不願參加討論對日作戰的國際會議。因此,羅斯福和丘吉爾就決定把一個會分成兩個來舉行:中國人參加、蘇聯人不參加的開羅會議,然後是蘇聯人參加、中國人不參加的德黑蘭會議。兩次會議都是在盟國的勝利已成必然的情況下召開的。

  開羅會議舉行前,羅斯福曾經躊躇滿志地對兒子埃利奧特透露他對國際局勢的看法。他說:「美國將不得不出面領導。領導並運用我們的斡旋進行調解。幫助解決其他國家之間必將產生的分歧:俄國和英國在歐洲,英國與中國、中國與俄國在遠東。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是大國,是強國,而且我們不妄求。英國在走下坡路,中國仍在18世紀狀態中,俄國猜疑我們,而且使得我們也猜疑它。美國是能在世局中締造和平的唯一大國。這是一項巨大的職責,我們實現它的唯一辦法是面對面地與這樣的人會談。」

  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滿懷熱情,丘吉爾半心半意,蔣介石則是抱著討價還價的目的要求羅斯福增加軍援。整個會議是關於遠東戰略問題的辯論。羅斯福、馬歇爾、史迪威極力主張把日本驅逐出緬甸,保證中國陸上國際交道線,加強中國軍隊力量,作為最終汀敗日本陸上主力的重要戰場。丘吉爾否定緬甸有重要戰略價值,他更不希望由中國人和美國人收復緬甸。他認為打敗日本靠海上力量就夠了。但是他和蔣介石不便過於反對羅斯福的意見,因此有條件地同意進行緬甸戰役。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還同蔣介石秘密討論了遠東戰後統治安排問題。羅斯福向蔣介石提出:在國際保證下,使大連成為蘇聯可以使用的自由港。根據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向斯大林作出的暗示,蔣介石同意了這一安排。

  羅斯福總統認為,要中國繼續作戰來牽制日本部隊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機場對轟炸日本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羅斯福一再試圖說服蔣介石改組他的腐敗政府,結果毫無成效;但是他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繼續支持這位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中國獨裁者。當時美國統治集團永遠不會允許他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英勇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的人民遊擊隊。羅斯福召回了在中國的美國軍事指揮官史迪威將軍,滿足了蔣介石對金錢的沒完沒了的要求,並試圖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來對待,以便提高蔣介石的鬥志。這些辦法都失敗了,只是實現了一個最緊迫的目標:中國仍在作戰。

  開羅會議最主要的成果是美英中三國聯合發表的《開羅宣言》。它宣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