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
九二 |
|
1944年,革命力量、外國侵略力量和一項矛盾的美援計劃彙集在一起,使中國的緊張局面達到了難以複加的地步。在盟軍終於開進緬甸,日本在中國中南地區發動一場猛烈的攻勢時,戰鬥達到1938年以來的最高潮。蔣介石繼續拒絕把他的武裝部隊用於抗擊日軍,而磨擦事件不斷發生,中國內戰的跡象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這就不但促使史迪威而且也促使羅斯福考慮要在政策上作根本的變動。有幾個月,總統看來認清了新的現實,甚至想部分地拋棄蔣政權。但是,這一方針未能得以實現。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在這時,蔣介石又向華盛頓提出了10億美援的要求。白宮認為,重慶政府動用1942年的貸款還不到一半,他們既沒有用於抗日前線,又沒有努力遏制通貨膨脹,並且仍舊維持美元和法幣之間的人為的低匯率(20比1)來牟取暴利。實際上除了斯坦利·項白克而外,誰也不贊成提供新的大筆貸款。美駐華大使高斯堅持認為,「現時要支持任何這類貸款的建議,無論從政治上或經濟上考慮,都是沒有牢靠的基礎的。」 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把蔣的要求說成是敲詐勒索。他氣衝衝地說:「連一個鎳幣也不打算再借給蔣介石,讓這個騙子去跳長江吧!」最後,羅斯福正式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理由是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夠制止通貨膨脹、取締貨幣投機,沒有修改美元與法幣的匯率,而目也沒有充分承擔中國作戰地區的任務。因此,總統認為,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再向重慶方面提供貸款。 從此,美蔣關係出現新的僵局。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沙勒博士在《美國十字軍在中國》一書中,披露了大量的材料說明這一問題。他說:「史迪威和羅斯福都重新致力於同延安進行接觸,想必是為了把共產黨的力量結合到中國政府和美國軍援計劃中去。」9月,美國迪克西使團團長包瑞德上校從延安轉來共產黨領導人的一份邀請赫爾利前去訪問的函件。信上說,共產黨武裝部隊熱烈希望在抗日戰鬥中與美國人合作。史迪威也發現他自己深為共產黨的建議所吸引,並為他們的誠懇態度所感動。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必須想法把武器交給鬥志昂揚的共產黨人。」 但是,在史迪威能夠採取行動之前,他必須取得實際的指揮權,而這件事情仍然頗成問題。蔣介石原則上同意羅斯福先前提出的要求,但這並沒有成為事實。蔣揚言,在他能夠親自控制「租借法案」物資分配權和武裝共軍的計劃之前,拒絕交出任何權力。然而這些限制條件取消了史迪威擔任總司令的全部目的。而且,當史迪威和赫爾利在9月中旬商談的時候,中國的戰局進一步惡化,蔣介石又吵著要把中國的遠征軍撤出緬甸。 在絕望之中,史迪威憤怒地提醒馬歇爾,除非他立即掌握指揮權,戰區可能要土崩瓦解。第二天,即9月16日,史迪威把宋子文請來,「坦率地交換了意見」。如果他不能馬上得到充分的指揮權,他就要敦促華盛頓「完全撤出中國,另行建立基地」。 史迪威的信件在1944年9月回6日送達馬歇爾和羅斯福,這時他們正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出席「八方」會議。晚餐時,總統和羅斯福夫人在抱怨蔣介石的班底「貪得無厭和窮奢極欲」時,流露出了他們對中國局勢的擔憂。在史迪威提出警告的影響下,馬歇爾在魁北克的工作人員,起草了一份責備蔣介石的電報,由羅斯福批准發出。電報說,拖延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如果不給史迪威指揮部隊的全權,美援即將停止。電報譴責蔣介石招致「災難性的後果」,並強調指出,「我們在這裡出席會議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如果再行拖延,你們和我們力求挽救中國的一切努力定將付之東流。」 史迪威9月19日親自把這份最後通蝶交給蔣介石,打斷了他和赫爾利的一次私下會談。史迪威「稱心如意的復仇感」在他紀念這件事的一首詩裡表達了出來。 我等了好久,要想報仇—— 終於時運來了, 我瞪眼瞧著那個小子, 兜屁股踢他個夠。 舊日的標槍準備在手, 對準目標,算好時候, 我直刺過去,只剩槍柄留在外頭, 捅得他兩面穿透。 小雜種渾身發抖, 無力說話,開不了口, 他臉色發青,肌肉顫抖, 強抑著自己不吐哀聲鳴啾。 為了我一切困乏的戰鬥, 為了我所有災難的時候, 我終於有機會一顯身手, 叫那小子當場出醜。 我曉得我仍須忍受, 進行一場令人厭倦的競走, 可是啊,天賜的歡樂多麼酣暢! 我已叫那小子顏面盡丟。 9月23日,當史迪威還認為赫爾利在支持他的時候,向這位總統特使遞交了一份要求聯合對抗蔣介石的建議。史迪威希望到延安去,以便在那裡向「赤色分子提出一些建議」。他將要求共產黨人承認蔣介石名義上的職權,同時認可史迪威是實際上的野戰軍司令官。那時他將把共產黨部隊調到黃河以北,並給予可以裝備五個師的軍用物資,抗擊日軍。 在史迪威把這份毫不起作用的建議交給赫爾利之後的第二天,蔣介石和宋子文就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表示蔣原則上同意由美國人擔任總司令,但堅決不同意由史迪威擔任這個職位。這樣做將是「故意引起不可避免的災難」。赫爾利在蔣介石的信上附加了他自己的評論,告訴總統史迪威已成為中美關係的中心問題。如果決定把史迪威調開,總統希望蔣在軍事和政治方面採取認真的新的主動行動的想法就可得到保證。最後,赫爾利宣佈蔣的決定是不可更改的,他赫爾利贊成這個決定。 在1944年9月25日到10月1日的一個星期裡,問題懸向未決。由於不能確定應該採取什麼方針,羅斯福總統遲遲沒有答覆蔣介石——赫爾利9月24日的最後通蝶。i0月i0日,這位特使又在給羅斯福的第二封信中寫道: 「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在這場爭論中維護史迪威,你將失去蔣介石,並且你還會失去中國……如果我們讓中國崩潰,如果我們不能讓中國軍隊繼續參戰,那麼,即使天堂裡所有的天使都將發誓說我們支持史迪威是對的,這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結論。美國勢必在中國遭到失敗……我謹建議你解除史迪威將軍的職務,任命另一位美國將軍在蔣委員長領導下指揮在中國的一切陸空部隊。」 赫爾利這個臭名昭著的善於撥弄事端的政客,向總統提出了一個狡猾陰險的問題,即對「失去中國」的責任問題,這是羅斯福所不願接受的。總統經過反復考慮權衡之後,終於在10月18日決定召回史迪威,另選魏德邁去接替他在華的職務。就這樣,這位英勇善戰並頗有見地的史迪威將軍,作了這場悲劇的犧牲品。羅斯福在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中,扮演了令人痛惜的不光彩的角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