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九〇


  這些來自重慶的報告雖然在政治內容上不盡相同,卻證實了中國在當前戰爭努力中的軍事價值是靠不住的。但是,羅斯福卻認為,在日本最終被打敗以後,亞洲將進入一個新的政治發展階段。日本作為一個主要軍事強國的地位將隨之消失,而強大的英、法、荷也將如此,即使不是立刻衰落,也為期不遠。兩支主要的力量可能會趕快填補這一勢力的真空。因此,羅斯福和他的顧問們希望經過穩妥地改組亞洲將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繁榮」,而美國在塑造戰後亞洲的面貌方面應起主要作用。

  在這種背景下,1942年12月,經馬歇爾提議,由羅斯福批准,成立了盟國的中國戰區,建議由蔣介石擔任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同意擔任此職,但是要求羅斯福派一名高級將領擔任中國戰區盟軍參謀長,而此人「不必諾熟東方舊情,只要有品學而熱心之人,便可合格,並以中將為合適」。

  根據馬歇爾總參謀長的推薦,羅斯福總統決定派遣約瑟夫·史迪威中將來華。可是史將軍「借熟東方舊情」,而且特別諳熟中國舊情。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北伐時期,日本在華北侵略擴張時期,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初期,他曾擔任美國駐華武官等職,四次來華,前後在中國駐了10年,會說中國話,也瞭解中國官場黑幕和老百姓的苦境。根據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與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交換的函件,史迪威將軍享有以下權力:監督和控制美國對華軍援事宜;在蔣介石統轄之下,指揮在華美軍及可能撥予的中國軍隊;代表美國政府參加在中國的國際軍事委員會,以及以委員長的參謀長身份行事,改善、維持和控制滇緬公路中國段。

  1942年1月29日,美國陸軍部宣佈史迪威來華身兼六職:美軍駐華軍事代表,在緬甸的中、莢、美軍隊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滇緬公路監督人,在華美國空軍指揮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在接受任命之前,提出受命的唯一條件是必須擁有指揮權。但是,日後這一問題成為史迪威與蔣介石交惡的一個觸發點。

  史迪威受命後,於1942年2月9日去白宮晉見羅斯福。對於這次晉見,史迪威是有不滿情緒的。他在日記中寫道:「造訪白宮,12點至12點z0分。羅斯福十分愉快,但極為淡漠。就好像我是一個前來找他的選民。他海闊天空地泛談對戰爭的見解,言不及義,我插話問他有沒有帶給蔣介石的信。他顯然沒有,又花了5分鐘找了一些震驚世界的事來談。最後他算說到正題上了——『告訴他(指蔣介石),我們在做的事是維持住中國,我們還打算一直維持到中國收回全部失地』。他接著說,他認為蔣夫人最好不要接受這個或那個組織的邀請來這裡。那太像一些婦女俱樂部的宣傳旅行了。總統這一點是正確的。他令人感到親切、愉快……而又感到空空洞洞。」

  在參戰初期,羅斯福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太平洋上,美國主力東移之前,希望中國頂住日本的進攻。他相信中國的戰鬥潛力,願意繼續加強中國軍隊,以便將來打擊日本。194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已經阻遏住日本的攻勢,美國海軍希望得到增援來保持太平洋上前進的勢頭。遠東及太平洋地區在羅斯福的戰略佈局中,雖然仍在大西洋之後,但是與丘吉爾的想法大不相同。丘吉爾的次序是大西洋、地中海、北非、印度洋,只有在取得地中海後,才能將兵力調到印度和東南亞打擊日本人。丘吉爾對中國人能作出戰爭貢獻沒有信心。丘吉爾出於對大英帝國前途的疑慮,長期猜疑和排斥中國。他不願意在印度和東南亞使用中國軍事力量打擊日本,為的是保持英國殖民帝國。

  在1942年和1943年,羅斯福總統為「維持中國」成為一個有效的盟國,採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的步驟。這些措施除了供應軍事物資、加強中國空軍、訓練軍官和技術人員等軍援之外,還給蔣介石政府近七億元的貸款。羅斯福為了進一步擴大政治影響,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1943年1月11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簽訂了關於廢除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及有關規定的條約。

  條約規定:美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和1901年北京議定書所賦予的特權,其中包括在華駐兵權。通商口岸制度、北平使館界、上海和廈門公共租界等等;美國聲明放棄內河航行和沿海貿易特權、美國軍艦在中國領水內享有的特權。美國參議院根據羅斯福的請求,於1943年2月11日一致批准上述條約。此外,1943年12月17日,美國國會根據羅斯福的請求,廢除了1882年至1919年制定的一系列的排華法。羅斯福在致國會的諮文中指出:「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與此同時,羅斯福還注意在國際事務中提高中國的大國地位。

  1942年3月3日,史迪威將軍奉羅斯福總統之命經印度前往重慶,迎候他的這座陪都本身就是滿目瘡痍。1937年以前,重慶是長江峽谷上游的一座死氣沉沉的省城,日本的進攻使它變成千百萬難民的一個擁擠的避難所,其中主要是國民黨政府機關。沿著穿過重慶市中心的這條大江的陡峭斜坡,老鼠、蝨子、疾病、饑餓和日本人的轟炸侵襲著老百姓。在外圍的小山上,有錢有勢的人都安適地住在自己的別墅裡。蔣介石挑選了其中一座別墅作為史迪威的官哪,可是這位美國司令官覺得那是一座令人掃興的墳墓。

  史迪威從到達之日起,就拒絕接受像別墅那樣的一切虛假的權力象徵。他同蔣介石的第一次正式會談時,就提出他要指揮已進入緬甸的中國第五軍和第六軍。蔣表面上同意這一要求,可是私下卻抱怨史迪威態度傲慢,對他這位委員長不夠尊重。他說,「這個美國人的舉動根本不像一位參謀長或一位顧問,而是一位獨斷獨行的司令官。」

  史迪威於3月11日前往緬甸前線時,完全沒有料想到那裡竟是這樣一種局面。中國或英國司令官,都不想為了他們認為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地區犧牲他們的人力和物力。中國司令官不願接受美國人的指揮,英軍則希望抽身去保衛印度。當然,蔣介石只不過曾授予史迪威一點名義上的權力。史迪威在緬甸急得團團轉,他再次回到重慶,希望蔣介石能指令中國陸軍司令官服從他的指揮,可是沒有成功。史迪威所得到的口頭上的保證,在他返回前線時變得無影無蹤了。

  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3月在緬甸的戰鬥幾乎各方面都是災難性的。組織散漫、充滿失敗主義情緒的英、中部隊,根本不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並抱有明確目標的日軍的對手。史迪威發現他已無法激勵自己部隊的土氣,並很快就看出,他並沒有指揮那些歸他統率的中國部隊的實權。日本人掌握了制空權,使他幾乎無法接濟和調動他的部隊。到了4月中旬,戰鬥已明顯地失敗了;到5月初,在緬甸的英軍、印軍和中國部隊,已經彼此失去聯繫,亂成一團。史迪威本人率領一個縱隊披荊斬棘,經山間小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安全抵達印度。當那些疲憊不堪、虎口逃生的土兵於5月29日到達印度時,這位美國將軍公開承認:盟軍已經在緬甸遭到「慘重的失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