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八五


  哈裡曼回憶說,有一次丘吉爾為了維護英美的政策,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的辭令,使英方的譯員竟擱起筆來聽得出神,一時忘了逐字作筆記的責任。丘吉爾卻不能原諒這樣的失誤,他把譯員狠狠地訓了一頓,然後重新把他的話講了一遍,讓這個不幸的小文官記下來照翻。在這段有趣的插曲中,斯大林仰天哈哈大笑,對丘吉爾說:「我不懂你的話,但我喜歡你的精神。」此後,氣氛有些和緩,但這一次會場的情緒總是不夠友好。最後,哈裡曼問到通過西伯利亞運送美國飛機的計劃,斯大林直率地說:「光靠計劃贏不了戰爭。」問題給岔開了。

  跟著丘吉爾給他講述了對德國轟炸的情景,還表示希望,如美國空軍參加,轟炸就會大大加強起來。這樣,他們兩人之間才第一次有了一致的看法。斯大林主張對德國的軍事設施和重要建築要狠狠地轟炸。從這時起,緊張的氣氛才開始緩和,雙方對共同的目標也逐漸有了一致的認識。斯大林一句,丘吉爾一句,不多一會兒,他們兩人就把德國重要工業中心大都幹得精光了。

  丘吉爾利用他老練圓滑的手腕,抓住這更為友好的交談氣氛,又把話題拉回到第二戰場上來。他解釋「火炬」行動的決定是怎樣做出的,以及它的戰術如何。他強調保密的必要。他說,他但願有斯大林所享有的對報界的權力。這樣一說,緊張的局面又進一步緩和了。斯大林表示擔心「火炬」行動可能引起的政治反響。

  丘吉爾畫了一隻鱷魚,指出打它柔軟的下腹(指地中海),同打它的嘴(指法國北部)是一樣重要的。然後,他回到蘇聯戰場,說我和羅斯福都正在探討,等到我們在埃及打敗隆美爾之後,或許有可能派遣一支同盟國空軍參加蘇聯戰場南線的戰爭。他徵求斯大林對這一建議的意見。斯大林簡單扼要地回答說:「我將感激地接受這個建議。」

  為了整個反法西斯的利益,為了不使關係鬧僵,隨後斯大林總結了「火炬」行動的戰略上優點,表現出他對這個作戰行動所牽涉的複雜問題是了如指掌的。他具體地要求政治方面的問題要特別審慎處理,並希望這項行動能夠儘快提早實行。他認為「火炬」行動在軍事上有四個好處:

  這將直取敵人的後方;
  這會惹起法國人同德國人之間的火並;
  這會使意大利失去戰鬥力;
  這會使西班牙覺得保持中立更有利。

  這次會談長達3小時40分鐘。會後,丘吉爾和哈裡曼都感到非常高興,正如哈裡曼在他的海底電報中所說的,他和丘吉爾都對斯大林理解「火炬」作戰行動深受鼓舞。當他們告辭時,斯大林說:「願上帝保佑這次創舉成功!」

  8月15日晚上,丘吉爾就協同作戰問題到克里姆林宮同斯大林作了最後一次會談,雙方氣氛親切融洽。這次談話終了時,斯大林問道:「到克里姆林宮我住的房間去幹幾杯好嗎?」雖然丘吉爾的座機準備在淩晨起飛,他當然還是接受了這一邀請,而且在那裡逗留了7個鐘頭,談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讓斯大林和羅斯福在冰島相會的可能性。丘吉爾希望斯大林有機會訪問英國,並保證給他一次「隆重的接待」。斯大林對這個邀請表示感激,並說,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款待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勝利。丘吉爾直到淩晨3時30分才回到下榻處,然後擬了一封長電報給羅斯福,把它發了出去。

  4時30分丘吉爾開始了到德黑蘭去的9個半小時的飛行。對一個行將68歲的人來說,像他這樣的精力可以說是超凡的。他向羅斯福通報說,會談在最友善的氣氛中結束,一種真正有意義的私人關係建立起來了。

  之後,羅斯福給斯大林發了一個海底電報:「遺憾得很,我不能參加你和丘吉爾先生在莫斯科的會議。我充分認識到戰局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關於你自己的東線的需要。我認為。我們正在西南太平洋獲得了一個日本人難以拔除的立腳點。我們的海軍在那裡損失慘重,但是收穫和損失還是相抵的。我們將要對敵人繼續保持沉重的壓力。

  「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大家真正的敵人是德國,我們必須在盡可能早的時間裡集中我們所有的軍隊和我們的威力來對付希特勒。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關於海運的安排是人力做得到的,都要馬上做到。另一方面,8月份就要從這裡運出1000輛坦克給俄國,其他急需物資,包括飛機,也在趕運之中。「請相信我,我們正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在援助你們。美國人民懂得,俄國今年在作戰中是首當其衝的,付出了最大的傷亡代價,對於你們所作的傑出的抵抗我們是充滿著崇敬心情的。」

  羅斯福一再表示,決心以「火炬」的光輝戰績,來配合蘇聯軍民的英勇鬥爭,並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應有的貢獻。到此,這場「戰略分歧」的風波才算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關於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時間問題仍未解決。

  正是:西方列強,反復無常,好話說盡,諾言健忘。欲知「火炬戰役」的情況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九章 運籌帷幄

  總統指揮百萬兵,自古兵機在速攻;
  火炬戰役獲大捷,歐非戰場相呼應。

  美英領導集團推遲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後,羅斯福就召集軍政會議,著手制定實施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

  對美英來說,「霸王」計劃與「火炬」計劃相比較,無疑後者對他們好處更多一些。如果美、英於1942年在西歐登陸作戰,那就要同法西斯軍隊作殊死的鬥爭,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犧牲,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地,這時維希政府同美國有外交關係,在那裡登陸風險要小得多。

  一旦佔領北非,對英國來說,盟軍可以威脅隆美爾的後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趕出北非,可以確保直布羅陀的安全,恢復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進而掠奪這些殖民地,特別是中東的石油;佔領北非之後,英國並可北上意大利、巴爾幹,進取東南歐,恢復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因為英帝國攤子太大,實力空虛,顧此失彼,這就決定了它的戰略。

  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佔領西非、北非,然後東進與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同日本軍隊攜手;西邊從達卡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急於消除這個威脅。另一方面美國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麼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丘吉爾提出的「火炬」有很大的優點,「它將使我們獲得西非,並為最後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礎」。在這裡,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於這一點羅斯福的兒子伊利奧特作了很好的記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