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三四


  美國同英國歷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羅斯福對英國政府的動向尤為注意。他派喬·肯尼迪去倫敦是期望一位眼光冷靜的企業家,能夠就英國政府的綏靖政策提出公正的報告。肯尼迪是一位有愛爾蘭血統的波士頓人,羅斯福考慮到,由他擔任駐倫敦大使可能有助於消除愛爾蘭血統的美國人對美國在發生戰爭時同英國合作的抵觸情緒。於是在1937年秋季的一天,他把肯尼迪邀請到橢圓形辦公室裡。總統先是向他致意表示歡迎,然後又請他往後站一站,以便仔細觀看他。肯尼迪感到迷惑不解,往後退了兩步。

  「喬,」過了一會兒,羅斯福說,「對不起,請你把褲子脫下來好嗎?」

  肯尼迪感到非常意外,問羅斯福是否聽清了他的話,總統點頭示意,一點也沒有錯。肯尼迪解開了吊帶,褲子掉下去了,穿著褲衩傻呆呆地站在壁爐前,顯得很不自在。

  「有人看見你穿浴衣,他們告訴過我這件事,現在果真如此。」羅斯福說,「喬,就看看你這兩條腿吧,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你這麼嚴重的弓形腿。你知道不知道駐英國的大使必須穿著短褲和絲織筒襪出席就職儀式?你能不能想像你將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新大使的照片在世界各地出現時,將成為一個笑料。喬,你根本不適合擔任這項職務。」

  「總統先生,」肯尼迪懇求說,「如果英國政府能允許我穿燕尾服和條紋褲子出席儀式,你能同意任命我嗎?」

  「這個,喬,你可知道英國人多麼講究傳統。你無法得到允許。我得很快任命一名新大使。」

  喬要求給兩周的寬限,羅斯福同意了。肯尼迪提起褲子,恢復了尊嚴,離開了白宮。總統自鳴得意,暗自笑了起來。過了兩周,肯尼迪手持一份允許他穿條紋褲子和燕尾服出席就職儀式的公函來到白宮,結果他得到了任命。後來,有人就此事向羅斯福提過意見,但是他把頭往後一仰,一笑了之。他說:「選派大使不僅從政治上考慮,而且還要注意風度,不時地糾正他們的壞毛病,因為他們出去,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呀!」

  在美國,雖然沒有幾個人對希特勒或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表示贊同,但是他們不肯介入歐洲和亞洲的問題。儘管他們非常同情被侵略的受害者,他們也不願讓1917年的經歷重演。奈伊委員會指責說,「由於盟國的宣傳以及貪得無厭的銀行家和軍火商人的共同影響,美國被哄騙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人在「修訂論」歷史學家和奈伊委員會這種指責的影響下,強烈要求:」再也不打仗了!」大學生信仰和平主義,校園裡發生罷課,要求取消後備軍官訓練團。許多美國人堅決主張美國避免加入所有「糾纏性聯盟」,其中包括為通過集體安全確保國際安寧所承相的義務。人們認為,這樣的安排可能再次把美國拖入一場國外戰爭。「美國的政策是保持不被糾纏和無拘無束,」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在1936年1月宣稱,「讓我們奉行這項政策。讓我們保持不被糾纏和無拘無束。讓我們不加入任何聯盟。讓我們不承擔任何義務。」

  羅斯福在白宮執政的頭幾年,奉行的對外政策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潮。羅斯福雖然反對對他的行動自由施加限制,但他接受了孤立主義者授意通過的一系列中立法律。他默許墨索里尼佔領埃塞俄比亞、日本侵略中國和希特勒無視凡爾賽條約重新佔領萊因區,並且步英國和法國的後塵,對西班牙內戰採取不干涉態度。毫無疑問,美國的孤立主義鼓勵了獨裁者,但是法國和英國的綏靖政策並沒有激勵羅斯福採取反對侵略者的立場。由於這些國家沒有作出一些積極的表示,因此很難指望這位總統會單方面採取行動。1938年,他曾試圖取消武器禁運,因為武器禁運對忠於西班牙共和政府者的危害大於對叛亂分子的危害。但是,國會領導人告誡羅斯福,這將意味著「失去所有天主教徒的選票」。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羅斯福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計劃而附和了孤立主義的潮流,因此未能履行領導的義務。伯恩斯說:「作為對外政策的決策者,羅斯福在第一個任期與其說是政治領導人,還不如說是持騎牆態度的政客。」他往往在私下是國際主義者,而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使他不能表明自己的真正信念。他在講演和書信中經常重申,他堅信美國應該避免被拖入另一場國外戰爭。難怪人們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羅斯福採取的是典型的「隔岸觀火」的態度。

  正是:戰火四起顧慮多,力圖避免陷漩渦。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二章 孤立主義

  孤立主義真荒唐,不管他人瓦上霜;
  貌似公正守中立,縱虎傷人說風涼。

  1936年,羅斯福雖然以壓倒多數贏得了第二任總統選舉的勝利,但在對外政策上卻受到孤立主義的束縛和制約。

  1937年至1939年間,正當德意日法西斯著手掠奪更多的領土並使世界更加瀕臨戰爭邊緣時,美國內部卻在怎樣才能最好地確保自己「不捲入」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而無休止的辯論。孤立主義者堅持認為,美國應當避免傑斐遜當年所感歎的那種「糾纏不清的同盟」,甚至包括避免對世界的安定作出集體保證的任何承諾。孤立主義者尤其認為,美國決不應承擔任何責任去幫助維護世界和平;」他們還否認美國有任何值得予以援助以代替美國可能介入世界性衝突的潛在盟國。

  造成30年代後期的孤立主義政策思想,具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現實的土壤。它在美國歷史上是一股頑強的傳統勢力,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經濟生活達150年之久。羅斯福與孤立主義的鬥爭,幾乎貫穿12年總統任內的頭9年,並且異常曲折,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他才噓了一口長氣,感到如釋重負。

  美國的孤立主義是以「中立主義」的形式誕生的。1793年及尼英法戰爭爆發,儘管美法早在1778年訂了同盟條約,可是美國總統華盛頓于1793年4月22日發佈《中立宣言》,宣佈對交戰雙方「誠心誠意地」採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

  三年後,1796年9月17日,華盛頓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告誡美國人:「我們對待外國的重大的行為準則是,在擴大我們的商務關係的同時,盡可能少與它們發生政治關係。」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捲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或反復無常的羅網中去」;他認為美國的「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結盟」。他還認為,美國「可以穩妥地信託暫時的聯盟來應付非常緊急事件」。可是最後這一點,從來不被孤立主義者所引用。

  這篇並非完全出自華盛頓手筆的《告別演說》,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作用。從美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美國是否捲入問題上,華盛頓的遺訓起著他本人萬萬沒有料到的作用。國會在任何時候辯論外交政策時,華盛頓的幽靈就出來主宰辯論。參眾兩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60年中,每逢華盛頓誕辰日(2月22日)或在此日前夕,都要誦讀《告別演說》。因此,它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