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二二


  羅斯福網羅了這樣一個強大的辦事機構和參謀班子,隨即大張旗鼓地開始了他所推行的新政運動。大危機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的新政處方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占1/3。羅斯福就任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3月4日,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就職後的第三天,1933年3月6日,羅斯福發佈全國銀行「休假」的命令。這是他採取的重建金融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

  接著又採取第二步行動,召開國會緊急會議,要求國會立即採取立法措施,認可總統採取的行動,擴大總統權力,授權總統採取他認為必要的整頓措施。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儘快複業。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淘汰一部分經營不善和基礎薄弱的銀行,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使政府贏得時間,籌集應付儲戶提存所必需的貨幣。根據這一法令,總統得到了管制信貸、通貨、黃金、白銀和外匯交易的緊急權力。政府禁止輸出黃金,違者最高可罰款1萬美元和判10年徒刑。銀行的整頓是在幾天內集中全力進行的。從3月13日到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局面、穩定人心起了個小的作用。公眾輿論說.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

  在銀行重新開業的前一天。1933年3月12日,羅斯福發表了上臺後的第一次「爐邊談話」,全國大約有6000萬人坐在收音機旁收聽了他的報告。他說,「我想找幾分鐘的時間向全國人民談談銀行問題。」他用普通公民很容易聽懂的話就銀行危機談了20分鐘,他的語調是熱情而又使人放心的。羅斯福敦促聽眾把他們節餘的錢存回銀行,他說:「把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放在床墊下更保險。」最後,他又回到就職演說時的話題。「讓我們團結起來消除恐懼。我們已經成立了恢復我們的金融體制的機構;現在要由你們支持這個機構使其發揮作用。這個問題既是我的,也是你們的。我們團結起來就不會失敗。」羅斯福以巧妙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新政思想。

  為了使儲蓄戶放心,在羅斯福的倡議下,國會又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格拉斯一斯蒂高爾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系統,成立聯邦儲蓄保證公司,對5000美元以下存款(後逐步增加為兩萬美元),由政府保證其安全;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家;參加聯邦儲備系統的各銀行不得從事支持股票市場投機的信貸業務;聯邦儲備局有更大權力控制全國信貸系統;私人銀行接受聯邦儲備局監督。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增加了10億到20億美元。銀行信用初步恢復後,國會在1933年5月和1934年6月先後制訂監督和管理證券發行和交易的法律。

  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佈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佈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佈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元貶值是美國進行貿易戰經常使用的武器。可是在30年代,一些把金本位看作是強國象徵的拜金主義者,把放棄金本位和美元貶值看作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羅斯福的預算局長劉易斯·道格拉斯認為,羅斯福的做法是「西方文明的終結」。可是大資本家們從切身利害關係中體會到羅斯福這一手確實厲害,美國在世界市場上又有了強大的競爭力。金融巨頭老摩根公開發表聲明,贊成放棄金本位和美元貶值。羅斯福採取的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國民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系統,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成了整個新政的左右臂膀。

  《農業調整潔》是在羅斯福的授意下,由農業部長亨利·華萊士和助理部長特格韋爾根據許多農業專家提出的相互衝突的建議,倉促起草的。其目的是恢復農業收入,減少剩餘農產品,企圖把農業生產納入某種計劃軌道的一個嘗試。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的規律的作用,調整農業是通過大規模破壞生產力來進行的,這就是所謂「減耕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農產品價格一直沒有恢復過來。農產品滯銷,農民負債累累。

  羅斯福上臺後,成立了一些貸款機構,幫助農民還債。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羅斯福就打算用「計劃種植」來改變「自由種植」。根據這個計劃,由農場主、農業部和地方農業機構共同商定每種農作物應該種植多少才能保持供求平衡,然後通過農業調整署地方委員會,告知每個農場主的耕作份額。譬如,一個棉農,本來耕種300英畝棉花,現在分到200英畝份額,減少的部分由農業部給以補償。1934年,全國減耕4000萬英畝,殺掉幼畜600多萬頭。這種由政府來控制生產,用補貼和重稅來進行調節的做法,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儘管農民的經濟狀況在實施農業調整後得到某些改善,農產品價格有所回升,但在新政計劃中,羅斯福的農業政策受到了最廣泛的批評。當千百萬人正忍饑挨餓的時候,卻要求以減少糧食生產和毀滅牲畜的方法來保證收入和利潤,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用大規模破壞生產力來應付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突出地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荒謬。

  「藍鷹」是《全國工業復興法》的標誌。凡是接受《全國工業復興法》各項規定的企業,一律發給「藍鷹」,懸掛在顯眼處。1933年5月上旬,羅斯福在全國商會發表演說,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幾天後,5月15日,有關法案提交國會,規定企業界可以在政府同意下建立同業公會,訂立本企業的公平競爭守則,對違反守則的給予處罰;第七條第一款規定:「雇員有權組織起來集體談判合同」。這一款體現了羅斯福致力於使勞資在他的領導下「合作」,減少和緩和階級矛盾的設想。

  這項法律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羅斯福遂竭力爭取小企業的支持。他指出,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雇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雇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各種壓力下,90%的企業自願地或是被迫地加入「藍鷹」運動,不同行業制訂了多達750種的本行業公平競爭法規。在當時的局面下,大企業還沒有從大危機的劇烈震動中復蘇,他們不得不接受羅斯福在簽署《全國工業復興法》時的保證:「使人們能重返工作,使他們能買更多的工農業產品,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

  《全國工業復興法》雖然沒有達到羅斯福所期望的復興工商業的目標,但是美國工人運動的某些鬥爭成果通過這個法律得到了反映。例如,根據復興法,與南方工廠達成的協議是走向廢止童工勞動的一個開端;就工資工時進行集體談判的規定,對改善工人的經濟條件是一個有意義的進展。對工資低、勞動條件惡劣的血汗工廠進行整頓和制裁。此外,工人還利用第七條第一款趁勢擴大了工會組織,增進了工人的合法權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