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二三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還實行以工代賑。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時,在全國大約5000萬的勞動力中,竟有1500萬人失業。在胡佛政府時期,這些不幸者的生存全靠州政府、市政府以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州、市政府及私人慈善機構准也沒有這樣的財源來接濟如此龐大的失業隊伍,何況在整個蕭條期間每年還有150多萬青年入進入勞動力市場。分崩離析的社會和美國的經濟結構,使得這一問題只有聯邦政府直接挑起重擔才能得到解決。這種和傳統習慣永久決裂的做法,不單標誌著羅斯福政府已經認識到,它必須使其失業公民免受饑寒,而且也促使舊的清教徒倫理觀念的土崩瓦解。

  為了試圖逐步解決就業問題,羅斯福來取的第一個措施,是在1933年3月31日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護林保土工作隊計劃。它吸收18歲至25歲的青年,從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等方面的勞動。由陸軍部、內政部、勞工部和農業部共同管理。每月工資30美元,其中25美元作贍家費。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由2.5萬名退伍軍人和2.5萬名有經驗的林業工人管理和格導,管區達1400多個,遍及務州。這是「美國和平時期規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動員」。這個組織在美國參戰前,先後吸收了150萬青年,開闢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近20萬英畝國有公園,興建了大量遊覽設施。羅斯福曾經洋洋自得地宣稱;「我對我執政時的成就,沒有比這件事更使我感到自豪的了。」

  整個新政期間,工賑機關名目繁多。綜合起來可以分成兩大系統。一是由內政部長伊克斯領導的公共工程署,它主要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政府共先後撥款40多億美元。另一個系統是由羅斯福的主要顧問霍普金斯主持,包括前期的民用工程署花費近10億美元,在全國範圍內興建的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參加工作。它的特點是工程比較簡單,交工快,適宜于吸收廣大非熟練或半熟練失業工人。工人工資每月大約50美元,相當於失業救濟金的兩倍。

  羅斯福還從提高失業者的自尊心的角度來說明以工代賑的特殊意義。他在一次講話中說:「我能夠理解那些身居溫暖舒適、酒食充足的俱樂部裡的先生們,會議論政府的開支,議論由於政府實行以工代賑給他們帶來的損失。……如果這些比較幸運的美國公民願意跟我來,我不僅會向他們證明政府開支的必要,而且同時還會請他們看看我們通過這些開支所取得的具體的效益。這些先生們中有人對我說,發放救濟要比以工代賑更為經濟。這話不假。但是,不幸得很,說這種話的人對美國的真實情況實在接觸太少;他們不理解,在救濟工作中,我們是同有正當自尊心的美國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單純的施捨會傷害要求保持個人獨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數美國人都想為他們所得到的東西付出點什麼。這裡所說的付出一點什麼,指的就是老老實實地工作,而這種工作正是防止他們精神上頹廢的屏障。」

  從1933年1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不包括州和地方政府)支出的各項工程費用以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共達178.68億美元。這一大筆錢經過工人的手,通過不同的渠道,以消費的形式,交回到資本家那裡,這就是以政府投資作為刺激私人投資的「唧筒引動水」。有人認為羅斯福引動水挹注得還太少;有人卻認為羅斯福簡直是離經叛道無法無天。得克薩斯州參議員喬治·特雷爾對羅斯福大把花錢的做法大張撻伐:「憲法天天遭到違反,憲法並沒有授權把聯邦的經費用於不是聯邦的目標」,他甚至說霍普金斯干的事「將是要發動內戰和革命」。

  轉眼,第一個「百日」過去了。15篇諮文已提交國會,要求對全國的問題立即採取行動;15項重要法案已得到通過;羅斯福發表了10次重要講話。這些法律絕大多數是有爭議的,但是羅斯福無意發動一場革命,也無意為美國創建一種新的體制結構,更不是像有些人說的他要在美國「實行社會主義」。相反,他只是代表資產階級中自由主義者的一部分,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企圖加強國家資本主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他是希望不改變經濟基礎,而在私人資本主義活動的基礎上擺脫危機。他是在設法醫治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力圖通過護理使它恢復健康。只是因為常規療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試用了試驗性的療法。羅斯福在競選中曾指責說,胡佛未能使經濟復興是因為他在使用現有的療法方面過於膽怯。羅斯福在奧格爾索普大學講演時許下的諾言是,「要進行大膽、持久的試驗」,現在他正在履行這種諾言。

  然而,正當他推行新政時,醞釀風暴的烏雲卻繼續在遠方集結。在亞洲,日本帝國主義在侵佔中國東三省後繼續往華北地區挺進。在德國,由德國國會授予絕對權力的希特勒違反凡爾賽和約。開始執行一項重整軍備的計劃,並把德國猶太人趕進猶太人聚居區。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幾乎沒有談到國際問題;他同莫利和特格韋爾一樣,認為蕭條是美國經濟的崩潰造成的,最好的對策是在國內採取行動。儘管如此,他還希望美國在世界事務中重新發揮領導作用。新政初期的對外政策,同許多其他政策一樣,反映了羅斯福本人觀點自相矛盾。諸如旨在刺激國內經濟的農業調整法之類的措施,暫時禁止了從國外的進口,而國務卿赫爾闡明的政策則是在互惠關稅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經濟合作體系,以便為美國農產品打開新的國外市場。

  為了試圖改變美國在世界人民眼裡的形象,為國內經濟改革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羅斯福上臺伊始就積極謀求同蘇聯和拉丁美洲國家改善關係。眾所周知,自從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後,美國政府一直拒絕承認這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國,但是由於經濟蕭條,保守分子們改變了觀點,希望同蘇聯做生意。企業家們確信,蘇聯是美國出口商品的一個龐大的新市場。羅斯福認為,拒不承認蘇聯,硬把它置於「非法國家」之列的做法是愚蠢的,是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的。他說:「僅僅由於我們不喜歡他們的政治制度,一個擁有1.25億人口的國家就和另一個擁有1.6億人口的國家連話都不講,是十分荒唐的。」

  甚至在就職之前,他就決定要在這些方面作些努力。1933年10月10日,羅斯福寫信給蘇維埃主席加里甯建議會談,經過接觸,終於在1933年11月16日正式承認蘇聯,恢復了長期中斷的外交關係。這是羅斯福在美蘇關係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在和拉美國家的關係上,他強調「美國致力於平等、合作和不干涉他國事務」。此外,羅斯福還決定給菲律賓以自由。1934年3月國會通過一項法令,規定10年過渡時期之後,讓菲律賓人享受「徹底的獨立」。

  在國際事務上,羅斯福首先作出的主動表示是,想使由於與會國不能找到共同點而瀕臨失敗的日內瓦裁軍會議恢復活力。法國要求得到防止復活的德國進攻的安全保證;希特勒要求取消凡爾賽和約所強加給德國的種種限制;英國人和美國人謀求限制進攻性武器。羅斯福擔心,會議失敗會加劇國際緊張局勢,並會增加國內經濟改革的困難。因此,他謀求你會五六個星期,在此期間新任命的美國代表團團長諾曼·戴維斯可以在會議的範圍之外,同其他代表進行非正式磋商。作為美國對裁軍的誠意的證據,他提議削減正規陸軍14萬。同絕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羅斯福認為,美國的第一道防線是海軍,而不是陸軍。他指定從全國工業復興法提供的緊急救濟資金中拿出238億美元用於建造軍艦。隨著32艘新軍艦開始建造,其中包括「約克城」號和「企業」號兩艘航空母艦,以前幾乎棄之不用的海軍和私人的造船廠又恢復了生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