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在資產階級爾虞我詐的社會裡,當一名州參議員並不需要多大才能,當時州參議員中大多數人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年薪只有1500美元,而且有一半時間要住在開銷比較大的州首府,大多數人都感到經濟拮据。羅斯福則既非飽食終日的平庸之輩,又不是靠薪俸為生的寒酸小吏。他在州參議院力主改革,呼籲建立一個任人唯賢、不受政黨機器控制的廉潔的好政府。他的許多主張與19世紀80年代興起的平民主義相似,但又注意不嚇跑中產階級。西奧多·羅斯福任職時提出「公平施政」的口號—一保證公平無欺地發給每個人,人人都可以過上好日子。但是,到他退職時,窮人的境遇並未改善。富蘭克林·羅斯福作為一名州參議員,無力對全國政治施加影響,但他卻有力量引起全國輿論對他的注意。

  羅斯福要進一步打出自己的旗幟,於是一場標新立異的造反鬥爭開始了。原來州議會要推選一名聯邦參議員去接替昌西·迪普,他的任期到1911年3月4日就要結束了。黨魁們內定了綽號叫「藍眼睛比利」的希恩。看來中選的就是「藍眼睛比利」了。但是,希恩是一個標準的雇傭政客,在政治上有一段令人沮喪的趨炎附勢的歷史。羅斯福決定不投希恩的票,哪怕自己的政治生涯未曾開始就告結束。他打算不顧核心小組對自己的成員擁有絕對約束力的這條党規,毅然採取這種立場。

  那些大都來自州北部的獨立不倚的民主黨人圍繞希恩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反對派;通過自然選擇,他們公認富蘭克林·羅斯福為領袖。在民主黨議員中,只要少了20張票就足以使州議會陷入僵局,無法選出希恩。就這樣,在眾、參兩院聯席會議舉行表決時,以富蘭克林·羅斯福為首的造反派投了其他候選人的票,希恩因缺少20張票而落選。於是全部火氣都發洩到20個「造反」分子的頭上。坦慕尼廳的首領們陷入一片混亂。

  黨魁們對他們施加壓力了。羅斯福的追隨者們受到嚴重的威脅,並且遭到暗算。他們的私人企業受到阻撓,他們的抵押貸款被催還。羅斯福四出奔走,將他們團結在一起。處境窘迫的,他籌款接濟;情緒消沉的,他就鼓氣壯膽。坦慕尼廳分子千方百計地進行分裂破壞,編順口溜對羅斯福進行諷刺挖苦:

  羅斯福和他的計劃怎麼啦?
  改革派跟著熬煎受苦。
  花言巧語給他們打足了氣,
  卻又讓他們大敗輸掉,聲譽掃地。
  羅斯福怎麼啦?
  聲名狼藉。

  「造反派」雖然受到了打擊,但他們終於阻止了希恩當選。它的影響所及,遠遠超出了紐約州的邊界。這樣大吵大鬧了一番,使下面的事實變得家喻戶曉:由州議會選出參議員的這個古老制度,往往會挫傷全體選民的意志。一個強大的運動早已掀起,它正朝著直接選舉參議員的一項憲法修正案的方向發展,「反希恩戰鬥」在羅斯福的親自推動下,給這個運動帶來了新的動力。他成功地使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敦促紐約州國會代表團投票造成這項憲法修正案的決議。1912年5月,國會把這個第十七條修正案提交給各州;1913年5月31日,它開始生效。這次羅斯福造反的一個間接的然而十分重大的後果是:它給民主黨的改革分子帶來了新的信任與威望,因此促成了「新自由」的預言家伍德羅·威爾遜的崛起。

  反希恩鬥爭之後,1911年秋,羅斯福去拜訪新澤西州州長威爾遜。兩人見面並不如想像的熱烈。一個所謂理想主義的學究政客,與一個政治思想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崇尚實際的政客之間,一下子確實找不到多少共同點,除了年齡相差26歲之外,更因為威爾遜不瞭解這個年輕人。經過一番交談,羅斯福被博學、善辯、冷峻而又熱情的老州長所吸引,羅斯福幾乎完全贊同威爾遜的政治主張。事後,羅斯福高興地說:他發現了一個「依靠理智而不是情感來使人折服的人」。

  羅斯福後來在說明為什麼他支持威爾遜時,稱威爾遜是「糾正美國人再也不能忍受的境況的那場運動」的先鋒。他說,威爾遜「十分瞭解廣大工人的勞動福利和社會福利問題」,在「改善各類人的生活狀況」的鬥爭中是個靠得住的人。在關稅、控制托拉斯、保護自然資源等當前重大問題上,威爾遜的立場對所有進步人士都是個鼓舞。在整頓民主黨的政治,將它提到更高的道德水平方面,他是一名成功的領導人。

  1856年,威爾遜生於美國弗吉尼亞的斯湯頓。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政治經濟學教授,以課堂授課和寫作而著稱。1902年,威爾遜被選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他致力於把學校改造成一所出類拔革的智慧學府。教職員工熱烈歡迎他的一些改革,但對其他一些改革卻採取反對的態度。由此而造成的不安定的局面,也許是影響他決定接受保守派民主黨人要求他於1910年競選新澤西州州長的原因。

  甚至在競選期間,他表示不受保守派和提名他的黨派核心的約束。他宣稱,與他自己的党的「老闆制度」哪怕有「最小程度的」合作,「我都應當看作是自己永遠的恥辱」。威爾遜支持一個廣泛的提倡改革的政綱。作為州長,他實現了他的諾言,很快使新澤西名列于進步州的行列。

  羅斯福為威爾遜橫溢的才華和深邃的智慧所傾倒。他信心十足地回到了奧爾巴尼,決心全力支持威爾遜的事業。他相信威爾遜是唯一能以進步路線領導民主黨的人。他到全州主要的民主黨人士那裡去遊說,和他們一起組織了紐約州威爾遜聯合會。這是一個推進威爾遜運動和為威爾遜搜羅代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組織。

  羅斯福在決意追隨威爾遜之後,準備了一篇全面闡述自己政治、經濟觀點的聲明。這就是羅斯福於1912年3月12日在紐約州特羅伊對人民論壇發表的講演。這篇講演第一次隱隱約約地勾畫出「新政」的某些輪廓。羅斯福贊成讓政府在管理經濟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便為廣大人民謀取最大的福利。同時,他還措辭謹慎地反對在私有財產的使用與公共福利發生矛盾時維護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羅斯福深信,關於個人自由的傳統觀念,已不能應付當;時美國的社會動盪,因此主張採取對付這一挑戰的新理論。他說:「事實證明,競爭在一定的限度內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們過了這一限度就無能為力了。而我們目前必須爭取的合作卻能發揮競爭所起不到的作用。」他對合作的定義是「為整體的自由而奮鬥」,認為僅滿足于個人的自由還是遠遠不夠的。

  羅斯福決意為威爾遜助選的行動,可把妻子難住了。埃莉諾是西奧多·羅斯福叔叔的崇拜者和支持者,但丈夫偏偏支持西奧多的對手威爾遜。不過埃莉諾堅持以往的原則:凡是丈夫支持的她都支持。於是,她陪伴丈夫出入于支持威爾遜的各種集會。她目睹富蘭克林·羅斯福精力充沛,口若懸河,心中暗暗高興,不時地祈禱他的事業獲得成功。

  但事情的進展並不令人滿意。在1912年春季總統候選人的預選中,威爾遜只得到少數幾個州的支持,各地的政治機構都在反對他。在第一輪的投票中,克拉克獲得440.5票,威爾遜只獲得324票。其餘的票數分散在次要的候選人身上。此後,克拉克的票數一直朝著多數方向穩步上升。儘管按照民主黨代表大會的規矩,他必須獲得2/3的選票才能獲勝,然而自從1844年以來,獲得多數票的候選人從來就沒有失敗過。最糟糕的是,紐約州的90票有可能使克拉克獲得多數,而這些必須作為一個單位集體投出的選票全部裝在黨魁墨菲的口袋裡。富蘭克林·羅斯福知道,這位詭計多端的黨魁,只是在等待一個最能產生心理效果的時刻到來,然後一下子投給克拉克,使黨代表大會一邊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